摘要:研究山西琉璃藝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的在于借助山西文化旅游轉型的發(fā)展契機,設計開發(fā)琉璃衍生品,提升社會參與度,增強地方文化自信。運用高科技方法對琉璃構件進行數字化保護及復原,為今后可持續(xù)發(fā)展留下寶貴資料:在開發(fā)設計過程中與地方高等院校充分合作,建立校企聯(lián)動,共同發(fā)展的健康思路。本文旨在引導山西琉璃升級傳統(tǒng)工藝,靈活運用數字化技術,牢固樹立品牌意識,真正使山西琉璃藝術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山西琉璃藝術;可持續(xù)發(fā)展;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4-0141-02
1 山西琉璃藝術概述
漢代時山西地區(qū)就出現了低溫鉛釉陶,即所謂的山西琉璃。到了北朝時期十分盛行,其使用范圍突破了日用器皿和隨葬品的范疇,開始運用于建筑屋頂裝飾。山西琉璃自漢代起,歷經1500年左右的發(fā)展,在明代時期達到鼎盛。明代遺存的建筑琉璃精品遍布大同、太原、介休、清徐、榆次、長治、運城、汾陽、臨汾等地。山西建筑琉璃遺存量在全國居于首位,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其文化特征、藝術特征在歷史長河的發(fā)展中均較為明顯。諸多古代等級較高的寺廟建筑頂部的琉璃構件造型都十分精美、紋飾豐富、流光溢彩,極富時代特征,與建筑相得益彰。山西琉璃造型復雜,符合各個朝代的藝術特征,就花卉、動物、植物的形象而言,元代琉璃線條粗壯,造型渾厚,起伏明顯;明代開始線條纖細,整體造型偏清瘦且精致,起伏層次變化多樣;清代琉璃線條繁縟復雜,造型趨于寫實,起伏變化復雜多樣,人物造型骨骼結構明顯,細節(jié)較前兩代琉璃更為精巧。
2 山西琉璃藝術的現狀
2.1相關理論研究較少
在調研的過程中筆者查閱近十年文獻與論文資料,針對山西琉璃藝術的理論研究較少,理論基礎校為薄弱,且圖片資料不全面,深入研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章更少。由于琉璃的發(fā)展缺乏理論研究,無法科學的引導山西琉璃未來的發(fā)展走向。琉璃圖片、影像資料的不完整,也會導致未來修復或研究缺少客觀、精確的參考資料。
2.2未得到較好的保護
在多處古建修復過程中發(fā)現,傳統(tǒng)琉璃歷經朝代更迭,沒有得到較好保護。建筑上琉璃與建筑本身年代不符,或被后人粗制濫造修復完善,或被張冠李戴隨意更換,很多琉璃傳承人保留下來的模具已不復當年精美,手藝也不及前人精湛。山西琉璃本身既有實用功能,又飽含審美價值,且每件琉璃構件背后都有一段神話故事,但由于均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甚至當地百姓都知之甚少。
2.3缺少山西琉璃藝術傳承人
山西琉璃傳承人數量少,缺乏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活力。目前致力于該項目研究的年輕人較少,無論是何種級別的琉璃傳承人都面臨技藝失傳的困境。現有的山西琉璃傳承人技術良莠不齊,大多無法順利融入現代經濟產業(yè),山西琉璃目前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數量有限,且大部分傳承人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還停留在為古建修復琉璃瓦、獅子等建筑構件中,無法與時代接軌。
3 山西琉璃藝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
3.1結合現代數字化技術
3.1.1建立數據庫
山西琉璃的資料較少,近些年引起很多專家學者的關注,為了更好的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研究與記錄,能夠完整的記錄歷史遺存,并進行深入分析,可以從藝術與理論研究角度有效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影響力。柴澤俊先生所著《山西琉璃》一書,是目前較為全面的書籍,但受技術手段局限,其圖片資料都過于平面化。而數字化信息便于分析藝術特征,為衍生品設計提供創(chuàng)作素材。目前山西琉璃資料稀少,數字化程度低,若能將琉璃藝術運用數字化技術,對其現有狀況進行全方位記錄,對缺損部分進行數字化復原,就能為今后的藝術研究保留完整資料。
建立更為全面的山西琉璃數據庫,可以更精準、立體的展現琉璃厚度、尺寸等信息,甚至運用動態(tài)的視覺效果呈現琉璃立體形象。由于琉璃傳承人手中保留下來的模具隨著時代更迭,已日漸粗糙,無法精準的燒制當年的琉璃構件,所以運用數字化技術將山西琉璃現狀與生產工藝等進行數字化保留是十分必要的。山西琉璃數字圖庫的建設可以是琉璃整體造型的建設,也可以是局部拆開紋飾的建設,其關注點較多,分析必須準確,對研究者而言,既是素材整理的過程,也是信息梳理分析的過程。
3.1.2打造個性化工藝品
3D掃描儀與打印的技術大大拓寬了琉璃產品保留的能力,我們在調研的過程中發(fā)現琉璃傳承人在制作磨具、燒造琉璃的過程中程序繁瑣復雜,占地面積大,對設施、原材料均有嚴格要求,技術含量高,不利于個性化工藝品的生產,而3D打印技術可滿足這種需求。三維掃描儀利于立體形象的保留,為模具的精準制作提供幫助。在獲取形象的過程中,既可以采用相機拍照保留二維影像,也可以采用掃描儀獲取三維立體模型,保留完整其形象,與相關企業(yè)、機構共同進行研究。如將高大的琉璃鴟吻打印成縮小比例的模型、臺面擺件、手機掛件、食物(巧克力、蛋糕、餅干、糖果等),既可以打造地方品牌的特色,又可以讓景點周邊居民體會到地方文化的魅力,進而產生自豪感。
3.1.3宣傳琉璃藝術文化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旅游紀念品既能實際觸碰,又可虛擬體驗,例如:明信片、紀念卡、旅游紀念品或門票上都有可掃描的二維碼,成年觀眾可以通過二維碼全方位、立體式的感受某一琉璃構件的藝術特征,而少年兒童可以掃描二維碼聽取或觀看每件琉璃背后的神話故事、歷史知識等。近年來國產動畫的興起,傳統(tǒng)經典故事也開始受到大眾喜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形象為原型的故事、影片也越來越多,山西琉璃中所包含的神話故事與文化寓意,深入人心,為打造文化品牌奠定良好基礎??梢赃\用虛擬現實技術,讓人們沉浸于山西琉璃文化影片故事中,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其藝術文化。
3.2積極融入現代文化產業(yè)
關注現代消費者心理,將山西琉璃藝術積極融入現代文化產業(yè)。目前山西琉璃周邊產品并未得到真正開發(fā),不同年齡的旅游消費者有著不同的心理感受,觀眾受年齡、性別、知識背景、家庭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外地游客看到精彩絕倫的琉璃構件,卻很難買到相應的紀念品。山西琉璃藝術可延伸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代表城市文化出現在消費者面前。不同年齡、性別、收入等人群的需求也不同:老年人喜歡傳統(tǒng)吉祥紋飾,如公共設計藝術、室內家具陳設、擺件等,端莊而穩(wěn)重,且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中青年人群更關注其藝術美感及信息傳遞的特殊情感體驗,如服裝、背包、鞋類和手機殼等既實用又凸顯品質的產品;青少年則更喜歡文具、卡片、禮物類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造型別致的食物,如:3D打印的巧克力、蛋糕、糖果、冰激凌等。琉璃圖案、造型既可運用于外包裝,也可以運用于食品本身的造型,可以延伸到老百姓吃、穿、住、用、行的各個方面。讓山西琉璃藝術成為區(qū)域或城市的符號,就像蘇州的園林文化般深入當地居民的骨血一樣,無論公共設施還是建筑裝飾,處處流露出地域文化特征。為了迎合現代消費者心理,積極融入現代文化產業(yè),實現山西琉璃藝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3與校企合作
山西琉璃的相關產品開發(fā)可與高校資源充分合作,建立校企聯(lián)動,共同發(fā)展的健康思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在裝飾設計、圖案設計、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等課程中加入實際項目,針對琉璃藝術進行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學生思維活躍,對于傳統(tǒng)紋飾的變化有自己的思路與想法,賦予的色彩明艷、協(xié)調,當這些作品制作到服裝、文具、背包上時,令人驚艷,學生們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體會到設計的實用性與滿足感。太原蘇式琉璃傳承人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琉璃模具,均代表了太原琉璃燒造工藝水平。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蘇永軍先生將傳統(tǒng)琉璃工藝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出多條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路,與政府、企業(yè)、高校合作,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開發(fā)琉璃相關產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歡迎,其文化效應與品牌影響力正逐漸凸顯。
4 結語
山西琉璃藝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對于推動山西文旅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對山西琉璃進行研究,既可填補琉璃資料的空白,又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深挖山西琉璃的藝術價值,利于弘揚匠人精神,增強地方文化自信。山西建筑琉璃構件種類繁多,紋飾、造型精巧絕倫,歷經朝代更迭,仍保存完整,其中包含了太多琉璃匠人的心血與汗水。將琉璃藝術數字化,對其現狀進行全方位記錄,為今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留下完整全面的可視化資料。數字化信息便于分析藝術特征,三維掃描技術可以保留琉璃的立體形象,為制作精準模具提供幫助,為衍生設計提供充足創(chuàng)作素材。關注自發(fā)性消費行為對山西琉璃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產生巨大的影響,始終堅持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旨在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研究方法,指導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未來走向。山西琉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應積極加強與校企合作,實現合作共贏,穩(wěn)步推進技術革新,靈活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扎實樹立品牌形象。深挖山西琉璃的藝術價值,利于弘揚匠人精神,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山西琉璃的符號特征鮮明,利于再造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室內陳設、地方美食等內容,既能講好山西故事,又能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本文系2019山西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A33)
參考文獻
[1](宋)李誡.營造法式[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6:39-59.
[2]梁思成.清工部(工程做法貝例)圖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5.
[3]柴澤俊.山西琉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9.
[4]唐思.傳統(tǒng)竹工藝產品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J].工業(yè)設計,2019,12(161):130-131.
[5]魏妍妍 張輝.淺析我國朝鮮拼布藝術特征與傳承價值[J].工業(yè)設計,2019(12):109-110.
[6]王偉偉,楊琨鈺.以故宮經驗分析陜西歷史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J].工業(yè)設計,2018(11):47-49.
作者簡介
王晶/1982年生/女/山西長治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學(山西太原0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