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召輝 張小玉 劉文權
平煤神馬醫(yī)療集團總醫(yī)院神經外科 平頂山 467000
腦室-腹腔分流術是治療繼發(fā)性腦積水的主要手段,因腦積水病情重,患者及家屬缺乏康復信心,配合度低,難以保證術后康復工作順利進展,影響預后及生活質量改善。因此,加強術后護理尤為重要[1]。隨醫(yī)學模式改革及護理觀念轉變,針對某一特定目標而制定并實施的強化護理干預越來越得到臨床重視。其可明確護理目標,使護理措施更具針對性,故護理質量較高[2]。選取2017-08—2019-08間在我院接受腦室-腹腔分流術的60例繼發(fā)性腦積水患者,術后分別實施常規(guī)護理和強化護理,現對護理效果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60例繼發(fā)性腦積水患者,排除先天性腦積水或智力障礙、合并影響功能指標評定的其他疾病。按照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18~67歲,平均40.25歲。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18~66歲,平均41.07歲。2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對照組口頭進行健康教育、飲食及運動指導。加強病情及生命體征觀察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針對促進術后早期康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目標施以強化護理。(1)心理干預。選擇一對一方式耐心向患者與家屬講解腦積水的相關知識,并根據其心理狀態(tài)采取針對性心理輔導,消除他們的心理負擔與負性情緒,樹立康復信念。(2)基礎護理。①體位護理:術后初期協(xié)助患者翻身,待其肌力恢復,鼓勵主動定期翻身,1次/2 h。防止發(fā)生下肢伸直、上肢屈曲畸形;囑家屬按摩患者的受壓部位,預防壓瘡。②活動訓練:指導患者術后早期進行坐位練習,鍛煉肌肉力量。并逐漸由坐位過渡至立位,進行靜態(tài)與動態(tài)平衡練習。最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其步行訓練,提高行走能力。③生活自理訓練:將康復訓練引入患者日常生活,指導患者自行穿衣、吃飯、收拾內務等,使其認識到自身價值,提高生活信心。(3)并發(fā)癥防治護理。①顱內出血:注意引流速度,避免顱內壓過快降低造成橋靜脈破裂出血。若分析顱內出血,立即告知并協(xié)助主治醫(yī)師處理。②感染:保證切口敷料干燥、清潔。注意觀察患者有無發(fā)熱、頭痛等。發(fā)現異常,積極協(xié)助主治醫(yī)師實施防治措施。③分流管阻塞:若患者出現嘔吐、頭痛等顱內壓增高表現,按壓分流管閥門,查看癥狀是否消失,若無則考慮引流管阻塞,應及時告知并協(xié)助主治醫(yī)師處理。④腹部并發(fā)癥:術后1~3 d可因腹膜受腦脊液刺激產生腹痛、腹脹等癥狀。提前告知患者,并熱敷、按摩腹部促進腦脊液吸收。
1.3觀察指標術后1個月采用SF-36量表評估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3]。采用自制問卷評估護理滿意度,分為不滿意(<65分)、較滿意(65~89分)、很滿意(≥90分)。總滿意度=(較滿意+很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生活質量護理前2組SF-36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2組SF-36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觀察組很滿意17例、較滿意12例、不滿意1例,總滿意度為96.67%(29/30);對照組很滿意9例、較滿意13例、不滿意8例,總滿意度為73.33%(22/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06,P=0.030)。
表1 2組SF-36評分比較分)
繼發(fā)性腦積水可由腦外傷、腦室出血、腦梗死等多種腦部疾病引起,發(fā)病率較高,是增加患者病死風險的主要因素。手術是重要的治療方法,加強術后護理,對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及生活質量改善具有積極意義[4]。其中強化護理要求針對某一護理目標制定護理方案,故有利于確保護理質量與效果。
繼發(fā)性腦積水患者病情較重,對疾病缺乏正確認知,加之術后并發(fā)癥多,故心理負擔重而影響術后早期康復與生活質量的改善[5]。我們針對這一問題,制定強化護理措施,重點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術后康復訓練和并發(fā)癥防治施護。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SF-36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強化護理模式的護理目標明確、針對性更強,故有利于提升護理質量、護理效果和患者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