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遠
河南清豐縣人民醫(y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 清豐 457300
老年肛裂多由于長期便秘,糞便干結引起的機械性創(chuàng)傷而產生炎性改變形成潰瘍,以疼痛、便秘、出血為臨床主要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保守治療治愈率低,因此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2-3]。選取我院2017-06—2019-01間收治的76例老年肛裂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比較縱切橫縫內括約肌切斷術與開放式側位肛裂切除術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76例患者納入標準:(1)經肛門指診確診為肛裂。(2)年齡≥60歲。(3)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異常。(2)肝腎功能障礙。(3)有手術禁忌證。(4)合并其他肛腸疾病。根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2組,每組38例。B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60~72歲,平均66.15歲。病程1~14個月,平均7.62個月。A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61~73歲,平均66.58歲。病程1~15個月,平均8.05個月。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術前1 天清潔灌腸,術前6 h禁食。腰麻,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1)B組行開放式側位肛裂切除術:于肛門側距肛緣1 cm作縱切口,置入彎止血鉗,左手食指伸入肛內與止血鉗保持平行,挑出內括約肌下緣0.5 cm并切斷。修剪創(chuàng)緣肛門皮膚、上方黏膜橋成兩端窄、中間寬形狀,方便引流。創(chuàng)面止血,將前哨痔、肛乳頭一并切除。(2)A組行縱切橫縫內括約肌切斷術:肛周7點或5點距肛門邊緣約1 cm作橢圓形切口,置入彎止血鉗,左手食指伸入肛內與止血鉗保持平行,挑出較肥厚內括約肌約0.5 mm,切斷下緣,斷端電凝止血,橫行縫合切口1~2針,加壓包扎。術后均給予抗感染治療,換藥,1次/d。3 d內控制排便,第一次排便時采用薄膜粘貼密封近肛門端,防止切口沾染大便,便后及時換藥。
1.3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1)術后第7 天評價效果。顯效:疼痛、出血癥狀完全消失,切口愈合。有效:疼痛、出血癥狀明顯改善,切口部分愈合。無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2)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3)術前、術后第1 天的應激反應指標,包括血清C反應蛋白(CRP)及白介素-8(IL-8)水平。
2.1治療效果A組總有效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手術相關指標A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3應激反應術后第1天,2組血清CRP、IL-8水平均有所上升,但A組低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aP<0.05
肛管內括約肌的痙攣收縮是引起肛裂疼痛的主要原因,保守治療效果有限,復發(fā)率高,故臨床多采用肛裂切除術或肛管內括約肌切斷術治療[4-5]。我們對老年肛裂患者分別采用縱切橫縫內括約肌切斷術與開放式側位肛裂切除術治療,經過比較,結果顯示,前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和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后者。其主要原因為:(1)開放式側位肛裂切除術需對切口周圍組織進行修剪以確保引流通暢,其創(chuàng)傷較大、出血量較多,切口愈合時間較長,預后較差。(2)縱切橫縫內括約肌切斷術能擴大肛管直徑,延緩肛周壓力,徹底解除括約肌痙攣,從而防止肛管變形,緩解疼痛。(3)縱切橫縫內括約肌切斷術可在直視下處理病變,并保證內括約肌結構完整,手術創(chuàng)傷小,不損傷其他組織,有利于防止發(fā)生肛門狹窄[6-7]。(4)CRP是機體炎性反應常用的指標,IL-8是炎性細胞趨化因子,二者受手術刺激后均會明顯上升。術后第1天行縱切橫縫內括約肌切斷術患者的血清CRP、IL-8水平上升幅度較低,提示該術式應激反應較輕,故有利于改善預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