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復工復產(chǎn)步伐的加快,一些不法分子也開始利用招聘來騙取錢財。民警提醒,找工作要到正式的、合法的勞務市場,千萬不要相信那些隨意相約在車站、小旅館、黑中介等地見面的游擊招工者,更不能隨意將貴重物品或錢財、證件交由他人。
【案例】
小張(化名)大專畢業(yè),四處求職但沒有合適的工作。正在煩惱時,小張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一條求職信息。該信息稱,經(jīng)過3個月的實習期后就可以被推薦到大公司就業(yè),就業(yè)率為100%。看似十分誘人,但招聘信息還提到實習期需要進行專業(yè)培訓,需要應聘者承擔培訓費用,要幾萬塊錢。小張剛畢業(yè),沒錢交幾萬元的培訓費。這時招聘人員推薦了一款可以分期貸款的APP,小張通過這個APP分期貸款支付了三個月的培訓費用。三個月實習期后,小張覺得自己還不錯,可以勝任這份工作。沒想到該企業(yè)卻用“專業(yè)水平不過關”“面試未通過”等理由拒絕了小張。小張不僅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大公司工作,還背上幾萬元的貸款。
【分析】
小張遇到的是典型的“培訓貸”詐騙。對方以百分之百介紹工作的名義來收取高額的培訓費,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如果企業(yè)要求員工在上崗前提交保證金或者培訓費用,員工應該予以堅決拒絕,因為這些要求都是違法的。
【案例】
小羅(化名)剛貸款買了房子,經(jīng)濟壓力增大,小羅想做一份兼職。網(wǎng)上一個“抄寫員”的兼職工作引起小羅注意。這份工作對專業(yè)沒有要求,只要會寫字就行,而且只要在家就能工作,給出的報酬也很誘人。小羅很心動,領到了將某份資料抄寫50份的任務,大概抄了半個月,小羅終于完成了。然而,當小羅把抄寫完的稿件送到公司時,卻說抄寫太潦草,不合格,一分錢工資都沒拿到。
【分析】
虛假兼職,一般都不用求職者到辦公地點,只需要在家完成,到時計件算錢。用人單位通過不停地“炒”試工者的“魷魚”,達到免費或廉價使用勞動者的目的。
【案例】
小魏(化名)入職一家公司當話務員,公司的主要業(yè)務是向客戶推銷辦證,像律師證、注冊會計證等,但是證件都是假的。小魏就是負責接聽電話介紹業(yè)務,并沒有直接參與證件造假。但是公司被公安部門查處,小魏也被認定為存在犯罪行為。
【分析】
有些公司表面上往往還挺“高大上”的,有營業(yè)執(zhí)照、有網(wǎng)站、高調(diào)宣傳,看似很正規(guī),求職者沒意識到自己從事的工作是犯法的,即使自己并沒有直接參與到犯罪行為當中,但也有可能會被追究責任。
【案例】
“我公司是一家覆蓋圖書、建材、電器等領域的大型集團公司?!边@條招聘信息,吸引了小王(化名)的注意,與眾多求職者一起上門求職。一番“復雜”的篩選后,小王通過了面試,入職前要求做入職體檢,但體檢報告卻不合格。小王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面試都能通過,但入職體檢都有多多少少的問題,幾乎沒有人通過入職體檢。小王想起體檢的時候,工作人員不斷讓他們來回上下樓,目的是加快體檢者的心跳等指標,由此使他們的心率和血壓達不到該公司設立的標準。小王向公安機關舉報。經(jīng)警方查處,發(fā)現(xiàn)這是兩個空殼公司負責招聘,在收取體檢費后,將應聘者騙至醫(yī)院體檢,但最終又以體檢不合格為由拒不安排工作。
【分析】
一些中介機構(gòu)和空殼公司串通起來,或者同一伙人既辦中介機構(gòu),又注冊了空殼公司,先騙取求職者的職介費,然后介紹到皮包公司,收取保證金、服裝費、體檢費等。
【案例】
小歐(化名)的“朋友圈”出現(xiàn)了這樣一條信息:“某某會展中心招志愿者,100元一天,包餐!3月份到4月份的周六、周日均可兼職,2天一發(fā)工資,男女不限,不收費用。”小歐立刻提交了自己的信息,卻遲遲沒有收到錄用回復。幾天之后,小歐竟然等到了各種各樣的貸款、購物等垃圾短信和電話騷擾。
【分析】
很多不法分子就是利用求職者急于找工作的心理,目的是騙取他們的私人信息,例如手機號、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號碼,等等,從而侵害求職者利益。求職需謹慎,小心拿高薪!
【案例】
張女士去年5月份面試了一家公司。入職的時候,公司以“辦理入職手續(xù)和社?!睘橛?,扣押了她的一些證件材料的原件,其中包括張女士本人的“注冊造價工程師資格證”“二級建造師資格證”以及“中級工程師證”和“畢業(yè)證”等等。但是入職不到一星期,張女士便通過同事了解到,這家公司的效益很差,經(jīng)常拖欠工資,于是就不打算繼續(xù)工作下去,要求把自己的證件要回來,但該公司卻一直不肯歸還,除非張女士能提交5000元“違約金”。
【分析】
根據(jù)《勞動合同法》第九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蛘咭云渌x向勞動者收取財物。應聘者切記,用人單位最多也就提交相關證件的復印件,各種證件的原件無須提交。
【案例】
邱先生發(fā)朋友圈說自己辭了工作沒事做,一個不是很熟的朋友在微信上找他說:“既然你沒工作,那過來湖南玩啊,你只要自己出車費,過來以后我包吃包住。”邱先生剛到湖南的前幾天,朋友一直帶他到處玩,過了幾天,朋友就開始跟他說:“我們這里有個大工程,國家資助的,只要做好就可以拿到很多錢,你也來加入吧?!比缓螅笥牙裣壬⒓优嘤?。培訓那幾天,心理老師每天都講,也提出很多吸引人的條件。幸好邱先生足夠機警,沒有上當,察覺出來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傳銷組織,趕快收拾行李返回家中并報警處理。
【分析】
在高回扣的引誘下,以銷售代表的名義收取一定的“入會費”進入組織,再以宣傳、騙取其他人“入會”、購買某些產(chǎn)品而賺取提成。求職者千萬要學會分辨是非,遠離這些“洗腦”組織,要知道,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輕輕松松就能賺錢是不可能的事情。
參謀問答
網(wǎng)絡造謠會受到法律處罰嗎?
身處網(wǎng)絡時代,謠言如同“病毒”一樣令人防不勝防。1月25日,網(wǎng)民周某在微信平臺上傳播落款為某公安局的通告,“有看到車牌浙×××的請立即報警,此人從湖北武漢帶有嚴重的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感染偷逃”。經(jīng)公安機關核實,該信息為虛假信息。那么,網(wǎng)絡造謠會受到處罰嗎?
答: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尚不構(gòu)成犯罪的,要依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guī)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吨伟补芾硖幜P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zhì)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zhì)擾亂公共秩序的;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擾亂公共秩序的?!薄缎谭ㄐ拚福ň牛返谌l規(guī)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中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制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