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鋮姬,馮志仙
樹蘭(杭州)醫(yī)院,浙江杭州 310000
開胸手術由于麻醉、疼痛、手術創(chuàng)傷等因素,以及術后可能發(fā)生的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肺功能的恢復。因此,開胸手術后患者早期進行呼吸功能鍛煉至關重要。但部分患者因疾病或手術原因造成軀體疼痛不適,或擔心手術愈后而產(chǎn)生焦慮緊張情緒,同時由于缺乏疾病相關知識,呼吸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并不高[1]。思維導圖(mind map)也稱心智圖,其運用線條、文字和圖片將一系列繁瑣冗長的文字信息簡化為層次分明的圖,使知識點結構化,將學習者的思維可視化,有助于增強患者的學習和自主動手能力,提高肺切除患者的依從性和呼吸功能鍛煉效果[2-3]。為提高胸外科開胸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鍛煉的效果,樹蘭(杭州)醫(yī)院于2017年1月至12月將思維導圖應用于患者術后呼吸功能鍛煉,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行開胸手術的肺癌患者;近期病情穩(wěn)定,預計生存期超過6個月;年齡18~75歲;術前未進行放療、化療;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和腦血管疾病者;伴有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者。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8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30~75歲,平均(55.10±14.61)歲;高中以下17例,高中及以上23例;肺癌發(fā)展程度分期[4]Ⅰ期9例,Ⅱ期19例,Ⅲ期12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34~75歲,平均(56.08±12.44)歲;高中以下14例,高中及以上26例;肺癌發(fā)展程度分期Ⅰ期10例,Ⅱ期19例,Ⅲ期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術后第1天對患者進行霧化吸入、拍背、體位引流,指導有效咳嗽、深呼吸等,并予口頭健康宣教,同時告知患者術后呼吸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干預時間為1周,頻率為每天1次。
1.2.2觀察組
1.2.2.1 思維導圖的設計及人員培訓
研究者根據(jù)患者對疾病的相關知識和開胸手術后呼吸功能鍛煉的需求,結合以往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參考相關文獻[2,5],自行設計制作思維導圖,并應用軟件Mindmanager進行繪制、打印。再交由??漆t(yī)生和護理專家進行審閱,修訂。經(jīng)審閱,專家一致認為該思維導圖設計合理,對患者無損害,可以在臨床實施。成立由科護士長和責任護士組成的思維導圖培訓小組,研究者負責對小組成員進行理論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思維導圖簡介、開胸術后呼吸功能鍛煉的特點和知識要點、該科室思維導圖形成的實踐背景以及潛在意義,培訓時間2周。在培訓中發(fā)現(xiàn)思維導圖設計中的不足,進一步修訂完善,修訂后的思維導圖示意圖見圖1。思維導圖中心關鍵詞為術后呼吸功能鍛煉,發(fā)散出5個一級分支,分別為霧化吸入、拍背、體位引流、有效咳嗽、深呼吸,其中4個一級分支分別發(fā)散出13個二級分支。將思維導圖打印成文封塑以便保存及長期循環(huán)使用。
圖1 術后呼吸功能鍛煉思維導圖示意圖
1.2.2.2 患者呼吸功能鍛煉指導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運用思維導圖指導患者術后呼吸功能的自我鍛煉。責任護士在術前宣教時將思維導圖交給患者保管,告知其注意事項。術后第1天對患者進行首次呼吸功能鍛煉指導,提醒患者觀看思維導圖,并且每日評估患者的掌握程度和鍛煉情況,根據(jù)反饋信息分次進行針對性指導,直至患者掌握。
1.3.1呼吸功能鍛煉方法掌握程度
參考內科和外科護理學教材及相關文獻,經(jīng)過專家討論,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主要評價患者對呼吸功能鍛煉方法的掌握程度,包括霧化吸入(4題)、拍背(4題)、體位引流(4題)、有效咳嗽(4題)、深呼吸(2題)五部分內容,共18個選擇題,按照未了解、部分了解、完全了解分別給予0~2計分,總分0~3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對呼吸功能鍛煉方法的掌握程度越好。經(jīng)信效度檢驗,問卷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2。干預1周后,由研究者及小組成員發(fā)放調查問卷,使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指導患者填寫問卷并當場收回。對年紀較大或者書寫困難的患者,在研究者的幫助下完成。收回的問卷由研究者進行評價。
1.3.2肺功能
研究者在干預前、干預1周后分別測量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氣量與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數(shù)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肺通氣功能越好。
運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呼吸功能鍛煉方法掌握程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前兩組患者FEV1和FEV1/FVC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FEV1和FEV1/FVC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在開胸術后健康宣教中,常規(guī)的專業(yè)文字或口頭教育內容繁多且復雜,容易使患者感到乏味而難以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信息接收和理解[6]。思維導圖是一種結構化的簡單教育工具,由一個中心關鍵詞向外擴散出多個知識要點分支,每個分支由符號、數(shù)字、詞匯等構成,再由每個分支要點散發(fā)出相關的知識點,形成一個樹枝狀的結構圖,可用不同的顏色、圖像建立記憶鏈接,特點鮮明[3,7]。運用思維導圖可激發(fā)右腦功能,有助于被授予者準確把握學習內容的要點和核心,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8-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思維導圖指導患者術后呼吸功能自我鍛煉,40例患者對呼吸功能鍛煉方法的掌握程度高于實施常規(guī)指導方法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開胸手術后患者的恢復時間長短和術后是否發(fā)生并發(fā)癥受患者各種活動、用藥、性格等因素影響,醫(yī)護人員的對癥治療和健康指導以及患者治療依從性均會對患者術后康復起重要作用,采用正確的健康指導方法加強術后呼吸功能鍛煉,可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思維導圖將知識點結構化,層次分明,信息簡潔,可幫助患者加深記憶和理解,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和對呼吸功能鍛煉方法的掌握程度,增強其學習積極性和鍛煉依從性,從而提高呼吸功能鍛煉效果,有助于減少并發(fā)癥,促進肺功能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肺功能各項指標均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呼吸功能鍛煉方法的掌握程度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后FEV1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