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師范大學幼兒園 岳 蕾
春回大地,到處充滿生機。雨過天晴,幾個小朋友圍在花壇邊興奮地討論著,原來他們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幾只蝸牛:一個孩子試著去觸摸蝸牛的觸角,一個試著去抓蝸牛硬硬的殼……
“老師,這里有好多蝸牛?!睒窐返脑捯齺砀嘈』锇閭兊膮⑴c,他們迫不及待地瞪著大眼睛看著,紛紛發(fā)表著自己的見解。
小小的蝸牛成了孩子們關(guān)注的焦點,蝸牛探索活動就此拉開序幕。
我問孩子們:“你們想知道蝸牛的哪些秘密?”
孩子們興奮極了,爭先恐后地說:“為什么一碰蝸牛的觸角,它的觸角就縮回去了?”
“蝸牛的兩對觸角都有什么用?”
“它的身上黏黏的,是有什么東西嗎?”
“蝸牛有嘴巴嗎?”
“它們怎么生寶寶呢?”
……
這種開放式的提問,有助于幼兒學會思考,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這些疑問成為我引導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究的切入口。
伴隨著尋找問題的答案,飼養(yǎng)蝸牛正式開始了。大家忙活極了,選器皿、找蓋子、扎通氣孔。為了證明蝸牛是有嘴巴的,孩子們自己出主意:“放些吃的進去,如果食物上有洞,就證明它是有嘴巴的?!蹦敲次伵?,它吃什么呢?孩子們從戶外找來榆莢、花瓣,從食堂要來蘿卜,把自己的水果餐點分類放進飼養(yǎng)盒中。
第二天一早,我和小朋友們都很興奮,推開門直奔衛(wèi)生間,想看看蝸牛吃沒吃。大家都睜大眼睛,尋找食物被吃的痕跡。“瞧,榆莢少了,蘿卜有洞了。”淇淇激動地叫了起來。隨后,在為蝸牛洗澡、打掃屋子的過程中,樂樂驚奇地發(fā)現(xiàn)蝸牛的便便沾了水后,像水粉顏料似的化開了,呈現(xiàn)出綠色或者桔色。由此,孩子們得出蝸牛糞便的顏色與食物的顏色有關(guān)。這一發(fā)現(xiàn)是我之前沒有預(yù)設(shè)的,而是在幼兒活動的進程中隨機生成的。
本次活動完全是建立在幼兒感興趣的問題上來開展的。我在活動中并不是“袖手旁觀”的,而是在幼兒需要時,給予幼兒探索的機會,幫助幼兒提出問題、梳理問題、解決問題,發(fā)揮導向作用。幼兒在探索、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主動邀請了家長幫忙查找資料,學會了用語言、動作、繪畫等方式進行記錄,了解了蝸牛的形體特征、生活習性以及與人類的關(guān)系。這使得幼兒在一次次有價值的探索活動中,主動、積極地學習,不斷建構(gòu)經(jīng)驗,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活動有趣且意義深遠,今后我將繼續(xù)在此類活動中陪伴孩子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教育感言
了解并理解每一個孩子的生長特點和成長需求是幼兒老師的德行,傾力促進每一個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有進步是一個幼兒老師的道行。幼兒老師的專業(yè)成長一定是在實踐中,和孩子們一起體會成長的節(jié)奏,感受生命的蓬勃,促進彼此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