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強 陳喜中
(周口市中心醫(yī)院,河南周口466000)
乳腺惡性疾病患者,若能早發(fā)現(xiàn)并予以規(guī)范治療,存活率可達80%,因此,采用何種檢測方式有效診斷鑒別是關鍵[1-2]。磁共振成像(MRI)作為重要的影像學輔助檢查方式,不僅無創(chuàng)、無電離輻射,并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及空間分辨率,且成像方式多,如MR動態(tài)增強掃描(MR-DCE)、彌散加權成像(DWI),亦屬MRI成像方式,在乳腺良惡性疾病的鑒別診斷中發(fā)揮重要的價值,前者診斷乳腺癌具有高敏感度,但特異性不佳[3];后者則是基于活體組織中水分子擴散運動反映組織細胞密度、細胞膜完整性等微觀結構,但在b值選取上仍未見統(tǒng)一的行業(yè)標準,而ADC雖可將水分子擴散程度進行量化,但受圖像失真、偽影及統(tǒng)一評價標準的缺乏等因素影響,其臨床應用仍有待繼續(xù)補充及完善[4]。鑒于此,現(xiàn)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乳腺病變患者,著重分析乳腺良、惡性病變MR-DCE、DWI特征及診斷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乳腺病變患者,納入有明確組織學病理診斷及完整MR-DCE、DWI的影像資料,年齡≥18周歲,且組織學病理診斷與MR-DCE、DWI影像檢查間隔時長<1周的患者94例,均為單發(fā)病灶,年齡 18~69 歲,平均(41.85±6.97)歲;經(jīng)組織病理學診斷,良性59例,包括12例纖維腺瘤、19例乳腺炎性病變、11例腺病、17例導管內(nèi)乳頭狀瘤;35例惡性,包括9例導管內(nèi)癌、8例導管內(nèi)癌伴浸潤性癌、13例浸潤性癌、5例黏液腺癌。
1.2 方法:體位為仰臥位,足先進,先行MRI平掃,DWI掃描、MR-DCE掃描。掃描結束后經(jīng)肘靜脈注射劑量為0.1mmol/kg的 Gd-DTPA,注射速率2.0mL/s,注射結束后追加20mL生理鹽水沖管,20s后動態(tài)掃描,掃描時相為5個,單個時相掃描時長為59s。掃描結束后將所得影像上傳至后GE ADW工作站,F(xiàn)unctool軟件行MR-DCE、DWI后處理工作,避開囊變、壞死及血管區(qū)域,選擇ROI測量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相對表觀擴散系數(shù)(rADC),連續(xù)測量3次,取平均值為最終結果。同時,依據(jù)MRDCE掃描影像獲得時間-信號強度曲線,記錄曲線類型,并計算半定量參數(shù),包括最大上升斜率(MSI)、相對最大上升斜率(rMSI)、信號增強率(SER)、相對信號增強率(rSER)、最大信號強度(SImax)、最大信號強度差值(SId)、峰值時間(Tpeak)。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完成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若不符合正態(tài)性且兩組間方差不齊則行Mann-Whitney U檢驗,ROC曲線分析DCE-MRI、DWI診斷價值,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良、惡性病變的MR-DCE、DWI參數(shù)比較:良、惡性病變患者SImax、SId、Tpeak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惡性病變 MSI、rMSI、SER 均顯著高于良性病變,rSER、ADC、rADC均顯著低于惡性病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良惡性病變的MR-DCE、DWI參數(shù)比較 (x±s)
2.2MR-DCE、DWI特征及診斷價值
2.2.1 MR-DCE、DWI特征:59個良性病變患者中,49例常規(guī)MRI、MR-DCE均可見病灶邊緣清晰,僅10例邊界欠清,31例TIC曲線為流入型、18例為平臺型、10例流出型,36個DWI呈均勻稍高信號表達,7例呈不均勻明顯高信號,其余未見明顯信號改變;35個惡性病變患者中,31例邊界欠清,呈分葉狀,病灶周圍有毛刺,其余4例病灶邊緣光整,8例TIC曲線為流入型、14例為平臺型、13例流出型;7例DWI呈均勻稍高信號表達,21例呈均勻明顯高信號表達,7例同樣可見明顯高信號,但信號不均勻。
2.2.2MR-DCE、DWI診斷價值:MR-DCE參數(shù)中,SImax、SId、Tpeak的 ROC 曲線下面積值分別為0.428、0.449、0.168,對乳腺良、惡性病變無明顯診斷預測價值;MSI、rMSI、SER、rSER 及 DWI 參數(shù)ADC、rADC均有良好預測價值具體AUC、95%CI、Cut-off、敏感度、特異度見表 2,圖 1。
MRI的高軟組織分辨率、信噪比對乳腺病灶的檢出、診斷鑒別均有重要價值,MR-DCE作為半定量動態(tài)檢查,其診斷鑒別基礎是基于病灶強化、TIC曲線及形態(tài)學特征等,具較高的敏感度;而DWI則主要通過活體組織內(nèi)水分子微觀運動狀等反映病灶病變早期的生物學及化學改變,可提供組織細胞密度、細胞膜完整性等重要信息[5-6]。兩者在乳腺良、惡性疾病的診斷鑒別中,亦具一定局限性,如MRDCE雖能反映病灶內(nèi)血流灌注、血管滲透等,但順磁性對比劑并不能對病灶發(fā)揮生物學特異性,雖具高敏度,但特異度不佳;后者的水分子擴散運動定量指標ADC則受b值選取、b值個數(shù)、溫度、感興趣區(qū)域勾畫等多因素影響[7-8]。
表2MR-DCE、MRI診斷價值
圖1MR-DCE、DWI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ROC曲線分析
本研究顯示,良惡性病變患者SImax、SId、Tpeak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惡性病變MSI、rMSI、SER 均顯著高于良性病變,rSER、ADC、rADC均顯著低于惡性病變,這與李祖銀等[9]的報道結論相一致;進一步行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MSI、rMSI、SER、rSER雖對乳腺良惡性疾病有良好的診斷鑒別價值,但MR-DCEc參數(shù)MSI、rMSI、SER的敏感度高達91.00%、82.00%、85.00%,MR-DCEc參數(shù)聯(lián)合診斷的敏感度高達88%,而特異度分別為52.00%、73.00%、57.00%,即使聯(lián)合診斷其特異度雖有提升,但仍低于敏感度,提示特異度不佳[10-11]。本研究還顯示,SImax、SId、Tpeak對乳腺良、惡性病變或不具診斷價值。
同時,ADC、rADC診斷乳腺良惡性病變的AUC值分別為0.808、0.813,提示其均有良好的診斷價值,且分別以 1.40×10-3mm2/s、0.76 為 cut-off,其聯(lián)合診斷時AUC值進一步上升至0.944,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高達88.00%、77.0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聯(lián)合MR-DCE參數(shù)診斷時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82.00%、97.00%。
綜上所述,MR-DCE、DWI用于乳腺良惡性疾病的診斷鑒別雖具一定的臨床價值,但受診斷指標、研究對象、選取參數(shù)不一等多因素影響,不同臨床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指標選取及cut-off等有待持續(xù)補充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