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諾鄧的井鹽生產有其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鹽作為一種產業(yè),由于其獨特的地位在當?shù)匦纬闪藰O具地域特色的鹽神信仰,并從龍王會儀式中反映出來。這一信仰和儀式深刻影響著諾鄧白族人的行為和意識,加劇了其族群的歷史記憶和凝聚力。鹽體現(xiàn)了諾鄧背后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因地理特征、資源類型和風俗習慣而共同孕育而生。諾鄧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又保護自然,與自然相互依存千年不衰的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符合人類生存發(fā)展的要求。
關鍵詞:“鹽”神;民間信仰;儀式
中圖分類號:F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2-0059-03
一、導言
本次調查地點諾鄧村,地處云南省云龍縣,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165公里,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兩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閣道教建筑群?,F(xiàn)在諾鄧村近三百戶共一千余人,白族人口占據(jù)了全村的99%。2018年11月筆者對諾鄧村開展了為期14天的田野調查,諾鄧村公所下轄18個自然村,25個村民小組,筆者主要研究的是河西村與河東村兩個自然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諾鄧村。
歷史上的諾鄧村由于主要以制鹽為主業(yè),除了自身的手工藝之外,為了保證鹽的質量更好,諾鄧人會格外地注重參與鹽生產背后的一系列祭祀活動。這就形成了一個諾鄧的“鹽神”崇拜,本主題也就基于這樣的熬鹽順序展開調查,探討村落的“鹽神”信仰,從中探尋出歷史上的諾鄧的鹽業(yè)生活,以及乃至今日“鹽”對于諾鄧的存在意義,從而更好地理解諾鄧人的精神生活與社會環(huán)境。
二、“鹽神”信仰
(一)熬制前:龍王會——“接水魂”儀式
諾鄧的龍王會為每年的農歷6月13日,分為兩個階段,一為上山“接水魂”的儀式;二為接完水魂之后到龍王廟的祭拜儀式。那么,為什么在神圣空間“龍王廟”之外,還有個廟堂之外的空間——“接水魂”儀式?所謂的接水魂之處其實就是滿崇山東側山麓上的一個小水潭,當?shù)厝朔Q之為“天眼睛”,也有人稱之為“龍?zhí)丁?。通過調查,筆者歸納出對于“接水魂”的緣由大體有三種解釋:
1.道教解釋:北方坎位為水,鹵水出于南方①,魂卻在北,金、水又屬一家,自北方山頭迎接水魂,注入南方井內,不僅能使水源不竭,且能生金而財源茂盛;取坎填離(南方為離),返歸乾卦,曰:“乾:元、亨、利、貞”,是乃大吉。
2.象征解釋:這樣的解釋源于“接水魂”轎子上的對聯(lián),對聯(lián)內容為:“岳豆瀛樽迎玉液,雨幡云蓋接金波。醴泉遙向天邊出,玉液遠從高海來?!痹谟赫对讫堉葜尽分?,對滿崇山有這樣的記載:“滿崇山,十二關、諾鄧界。為眾山之祖,鹵脈出焉。”[1]29這里認為滿崇山是處于諾鄧的地界,同時滿崇山在古人的思想里認為其發(fā)源于眾山的源頭——昆侖。因此所謂的“醴泉”就是因為這里的水是從天上而來,是從最初的昆侖而來,所以諾鄧人會堅持到那口“龍譚”接水魂。
3.其他解釋:人們認為從那里接的是淡水,而將淡水接到下面的鹽井,淡水與鹵水交匯,能夠稀釋鹵水,致使鹽水的容量增加,有寓意希望鹵水更多的意思。
對于“接水魂”的儀式,主要路徑大體為:從龍王廟向上——鹽局——大青樹——新寺廟鹽馬古道。參與者也有考究,在民國以前的龍王會參與的人只能是灶戶或者鹽井的竜工參與,并不允許女性以及荒戶(即沒有鹵水份額,為灶戶提供背水、制鹽、運輸?shù)确招怨ぷ鞯娜耍?,同時所有的人都必須穿著整潔,穿長衫戴禮帽,主持者必須是當?shù)氐赂咄氐睦先?。而在儀式的過程中,在儀式隊伍中,隊頭為兩名吹嗩吶的男青年,其后會有一人手抬火盆,火盆中一般都會燒蒿枝、香葉等,有辟邪驅散惡鬼之意。之后有抬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的人,代表了五個方位的龍王,即鹵龍王與其他四大淡水龍王,鹵龍王地位最高,身處中央,其他四大淡水龍王地位會較低一些,這一點與龍王廟中龍王牌位的五個龍頭相呼應。緊隨其后的有彈絲竹管弦樂者,現(xiàn)今主要由村里洞經(jīng)會②老人演奏。在此之后由竜工所抬的“接水魂”彩轎,轎前舉有紅羅傘,同樣為辟邪之意,防止在上山的途中遇到“不干凈”的東西。彩轎里,放置的是用于接“水魂”的銅壺。在調查過程中,對于之所以使用銅壺的原因,報告人給出了一種解釋認為銅是治龍的,龍不喜歡銅,所以能夠把魂魄接下來。緊隨彩轎的是鹽井管事會成員,每人各持對香。最后為灶戶代表。
到達“接水魂”的地方時,村民會鄭重地進行點香叩拜,能夠進入祭祀臺的只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其余人等需要在祭祀臺下或者稍遠的位置等候或者叩拜。獻五牲,所謂的“五牲”為雞血、鴨血、牛頭、羊、豬,且都為熟祭。祭祀結束時,竜工會從彩轎中抬出銅壺接水,一邊接水還必須一邊念:“龍王的魂魄跟著來!”至此,隊伍原路返回,前往鹽井,將所接的“水魂”倒向鹽井,這也就意味著“接水魂”儀式的結束,前往龍王廟開始下一輪的祭祀。進行初獻、亞獻、終獻,同樣獻上五牲,主持者會念誦祭文。以表達人們的期望。整個流程下來才算作龍王會祭祀的結束。
(二)熬制中:廚房的神靈——灶神信仰
灶神與鹽并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此處僅討論灶神在諾鄧鹽熬制過程中的一種參與作用,以及諾鄧村民家家戶戶祭拜灶神的緣由及其背后的心理內涵。學術界目前一般認為灶神信仰的產生最初要溯源至火神崇拜和圖騰崇拜的時候,西漢時期,《后漢書·樊宏陰識列傳》載:“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己后,暴至巨富?!薄爸磷R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盵2]760由于祭黃羊而致使大富大貴,由此為基礎形成了后世開始祭灶儀式的開始,在諾鄧這個地方,家家戶戶都供奉有灶神位。對于村民來說,灶神能夠保佑家里的鹽熬制得更好,在那個以鹽為生的年代,灶戶都會建有一個專門熬鹽的廚房,而在熬鹽的大鍋的正對面就會放有一個灶神的牌位,生意越好灶神位越大。且每次熬鹽煮鹽的時候會特意點上對香,虔誠一拜,以此來保證一天的鹽能夠熬得更加順利,質量更為優(yōu)良,從而為家里帶來財運。
灶神的存在并非僅限于是保佑烹飪、帶來財運的功能,他體現(xiàn)了一種神靈的在場,供奉灶神還有一種監(jiān)督者存在的意味。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功過,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shù)膮R報具有重大利害關系。在祭灶神的這一天,人們會在灶臺前面慎重的擺好祭品,一般是一碗面條,以及一把鹽一對香。當然也有訪談人稱會拜上“小三牲”,兩邊燃起香燭,然后磕頭。從這里可以看到,諾鄧人對于灶神的崇拜并非出自對于一種宗教的皈依,更多的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為求生活的安寧和心靈的慰藉,供奉灶神恰好能夠滿足他們對于高質量鹽品的追求以及通過鹽而獲取更多財富的愿望,這種愿望是一種理想,即如若灶神接受了他們的祭品,那么作為交換神靈就會通過滿足獻祭者的愿望作為回報,但如若理想并未實現(xiàn),他們并不會感到太過失落,無論出于何種心理,灶神信仰都是人們對幸福的追求,灶神可以溝通和操控,甚至可以戲弄(糯米粘嘴)。如果剔除迷信成分,祭灶已成為勸人向善的教育方式,對于諾鄧人來說,更多的是對未來的一種期待,同時教育后人謹言慎行。
(三)熬制后:鹽的運輸與神靈的保佑——土地公公與山神
諾鄧的鹽井自光緒十七年歸為官鹽之后,便產生了私鹽的存在。據(jù)清代《云龍州志·鹽政》記載,是屬于“銷鹽征課各分其地”[3],意思就是說全國上下的鹽井分銷到哪兒,在哪個口岸出售都是由中央規(guī)定,且銷售的鹽課數(shù)額也為固定值。這樣的限制導致了官鹽的昂貴,故而有了私鹽的存在。作為諾鄧人來說,他們坐擁著質量較高的鹵水而無法販賣,相當于就是斷了他們的生計。在迫于無奈的情況下,他們做起了私鹽的生意。由于山地崎嶇,人們販賣鹽的方法只能用馬馱,甚至形成以鹽為主的一條特殊古道:鹽馬古道。但是在馬幫運輸?shù)倪^程中,他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不僅要躲避緝私兵的追查,還要防止山上的山匪攔路搶劫,在馬幫遠行時,總會到村里的土地廟虔誠一拜,或燒香或捐錢以及供上一把鹽,來保佑他們出入的平安。白族人認為,山神坐騎為仙馬,仙馬需“祿鹽壽米”,即米與鹽,他們認為鹽寓意著財富,而米則是生命延續(xù)的象征。所以山神供奉中鹽也必不可少。不僅如此,馬幫在運輸過程中,還會將鹽作為馬的飼料,他們認為這能夠使馬匹更加健壯。在《元史·文宗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至順二年,云南行省言:亦乞不薛之地,所牧國馬,歲給鹽,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則馬健無病,比因伯忽叛亂,云南鹽不可到,馬多病死?!笨梢灾獣裕@樣的飼養(yǎng)意識從古代白族先民時期就有此意識。鹽在這樣的生活常識和民間信仰中的體現(xiàn)更加說明了其作為一種文化象征符號,凝聚了諾鄧白族的歷史集體記憶。
諾鄧的土地廟建有許多座,而其中較大的是處在龍王廟旁的土地廟,用當?shù)厝说脑拋碚f,土地公公作為最小的神,他存在于村里的各個角落,有路的地方就有他的存在。對于現(xiàn)在的諾鄧來說,山神會一般并不會辦,但是在農歷三月十六那天,每家每戶多多少少會象征性地自己拜一拜。最簡單的祭拜,是一個雞蛋,一坨豬肉,茶器,酒器。都為熟祭,認真一點的會殺雞,也需要煮熟。直至今日,依舊如此。土地公公和山神都不是保證諾鄧鹵水質量的關鍵神靈,但是他們卻參與到了諾鄧“鹽馬古道”以及“馬幫”的歷史進程當中,為當時的人們帶去了心靈的慰藉和出行的安全感,致使我們無法忽視他們的存在。
三、結論與思考
民間信仰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在民眾中自發(fā)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4]247。每個地方的民間信仰的產生都與其地理環(huán)境、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等相關,甚至隨著人們生產方式的變化與時代的發(fā)展,民間信仰也會產生一定的改變。對于諾鄧白族人來說,鹽是他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資料,同時也呈現(xiàn)出深刻影響人們行為和意識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從而在他們的“鹽神”信仰中體現(xiàn)出來。
此次調查主要以諾鄧的鹽業(yè)為主線,深入調查其居民生活與鹽相關的信仰,從而體現(xiàn)出當?shù)靥赜械摹胞}文化”。云南諾鄧的與鹽有關的“鹽神”信仰宗教民俗文化,所反映的正是以鹽業(yè)生產為生計之本的現(xiàn)實生活,是鹽井文化在該地白族宗教文化的建構中打下的烙印,諾鄧鹽井不同于壩區(qū)的鹵龍王崇拜正可以體現(xiàn)這一點。人類學認為這是一種象征符號,鹽體現(xiàn)了諾鄧背后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因地理特征、資源類型和風俗習慣而共同孕育而生。在調查過程中,也能看到除了上述的“鹽神”信仰以外,其實在對待與鹽相關的事物時,當?shù)厝硕几裢馍髦?。諾鄧人遠行時會用紅布將米、鹽、茶包在其中,以求平安。而與熬鹽相關的柴火,他們也保護有加,村民們一直恪守著合理開采森林的村規(guī)民約,正如村民所言:順應自然,利用自然,又保護和培補自然,與自然相互依存千年不衰的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符合人類生存發(fā)展的要求。諾鄧人視鹽為上天的恩賜,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并未就此消失,反而內化到了諾鄧人的生活、儀式以及習俗當中。這樣的現(xiàn)象正是由于社會存在深刻扎根于思想中的一種反應。對于鹽神的崇拜,也許存在著諾鄧人其自身的功利性,但無論是龍王會還是祭灶神這樣富有紀念性的日子,一個族群或者一個家族總是集體參與,這樣的紀念性儀式常常又成為整個族群的族源和祖先的歷史記憶,歷代傳承下來,在參與過程中也不斷加深著一個族群的記憶和凝聚力。
注?釋:
①坎卦是《易經(jīng)》64卦第29卦。易經(jīng)八卦中,坎卦為水的意思。而諾鄧實地中,鹵水卻位于村中南方。故而當?shù)厝苏J為,鹵水出自于南,但水在《易經(jīng)》中應屬北位,因此要將魂魄接到南方。
②云南少數(shù)民族群體中較為流傳的民間音樂組織,主要為老年男性成員,且大多信仰道教。彈演經(jīng)文(主要為道教經(jīng)文),具有教化作用。
參考文獻:
[1](清)陳希芳.(雍正)云龍州志[M].周祜校點.政協(xié)云龍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云龍縣志編纂委員會,1987.
[2](宋)范曄撰.后漢書(簡體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清)張德霈修,楊文奎撰.(光緒)云龍州志·鹽政[M].民國抄本.
[4]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李妮蔓(1994—),女,重慶渝中區(qū)人,單位為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