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門德爾松的鋼琴音樂中既有古典主義的嚴謹與理性,又有浪漫主義的抒情和幻想?!峨S想回旋曲》是一首大型回旋曲式結構的樂曲,樂曲的演奏技法豐富多變;大量運用的八度技巧、分解琶音、半音階、雙音、復調、三聲部、斷奏、連奏、跳奏、落連提重復音等鋼琴演奏技術以及無詞歌性質的段落貫穿其中。主要用實驗研究法、找尋相關資料及文獻,進一步研究門德爾松在當時用嫻熟的演奏技法寫下的這首至今廣為流傳的鋼琴名曲。
【關鍵詞】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演奏技法
【中圖分類號】J67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039-02
【本文著錄格式】張琪.淺談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J].北方音樂,2020,02(03):39-40.
浪漫主義時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成功的音樂家,被認為繼承了莫扎特一派的鋼琴演奏技術,浪漫派中的古典主義者門德爾松被譽為“莫扎特再世”“繼貝多芬之后最偉大的鋼琴家”。[1]門德爾松的鋼琴曲結構既有古典主義時期的嚴整,又有浪漫主義時期凸顯個人的鋼琴技巧、旋律抒情優(yōu)美具有歌唱性、搭配著復調的對位法,用回旋曲式的結構,將本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他所譜寫的音樂中,在琴鍵上無歌詞的歌唱成為他特有的標志。樂曲跳奏處的輕快,和聲連接的朦朧都形象的塑造出他的精神世界。
一、《隨想回旋曲》的結構分析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1809年出生于德國漢堡。《隨想回旋曲》OP.14這部作品是門德爾松15歲時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他將腦中所勾勒出的美麗畫面用音符表達了出來。這一首樂曲的結構是大型回旋曲式,包括了隨想部分和回旋部分。隨想部分是行板,E大調,4/4拍子的序奏,結構是ABC單三部曲式。
A部分由引子(1-3小節(jié))+a(4-8小節(jié))+a1(8-12小節(jié))所構成的兩個平行樂句,在屬級上做開放終止。B(12-19小節(jié))樂句用的新材料進行不斷的向前發(fā)展,C(20-26小節(jié))樂句采用B中的一些材料,速度上逐漸趨于平穩(wěn)?;匦糠质羌卑?,e小調,6/8拍的回旋曲,結構是A-B-A1–B1-C-A2。A部分是單三部結構(27-67小節(jié))A樂段是由a(27-30小節(jié))+a1(30-34小節(jié))構成的平行樂句,屬級上做開放終止,B樂段(34-51小節(jié))用A中的材料進行發(fā)展,A1樂段在A樂段的基礎上做了擴充。B部分(66-109小節(jié))第一插部,用歌唱性材料進行發(fā)展。A1部分(109-139小節(jié))是單二部曲式,A樂段是由a(109-113小節(jié))+a1(113-118小節(jié))構成的平行樂句,做開放終止。
B樂段(118-139小節(jié))用A樂段中的材料進行發(fā)展。B1部分(139-153小節(jié))第二插部,歌唱性材料發(fā)展。C部分是一個展開部(154-206小節(jié))。A3部分(206小節(jié)-226小節(jié))用A的變形材料發(fā)展。最后一個輝煌的CODA在一級主和弦上收攏性的結束全曲。
對于全曲的曲式結構做了一個全面分析后,要從宏觀到微觀的角度去剖析這首曲子中一些技術難題。
二、《隨想回旋曲》的演奏技巧
首先是引子部分,雖然只有短短的4小節(jié),但是當中除了一眼可以看出織體是柱式和弦外,還蘊藏著高聲部的主旋律。因為和聲十分具有色彩性,所以在彈奏時,手的動作不要太大,手腕放松,手指貼鍵,營造出一種緩緩拉開序幕的神秘色彩。通過一個左右手交替的換和弦,將A部分主題給順利成章地引了出來;右手的主旋律是具有歌唱性的,左手是主和弦到屬和弦的柱式伴奏織體;這句要注意弱而連,連奏是演奏歌唱性旋律最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最難的方法之一,彈好歌唱性的連奏要特別注意手指力量的轉移,前后兩音的連接要做到音色圓潤飽滿。連奏之后的非連音彈奏技術是個難點,顆粒性十分的重要,彈奏手法是斷音,將音斷開彈,并且聽上去仍然是連著的,給人一種藕斷絲連的感覺(如譜例1)。
B部分一上來就是同音反復的三個音,要用輪指的彈奏方法去演奏,雖然同音,但是需要更換3個不同的指法,因為每個手指著力點的位置不同,細微的變化往往更為動人,之后連續(xù)3個落連提的奏法,手指需要稍微放直一些去彈奏。C部分左手復附點節(jié)奏和要與右手的十六平節(jié)奏要對精確,22小節(jié)3個聲部,主旋律在高聲部,纏綿的的連奏,高抬指,觸鍵要輕而指尖力量在落下去的那刻要深。左手琶音彈奏時要注意連貫,靠手指力量的轉移,幅度不能大,要連貫地彈奏。最后在屬七分解和弦琶音中,穩(wěn)中漸慢。
其次是歡快的回旋曲部分,這個一個弱起小節(jié),6/8拍舞蹈性的節(jié)奏性質。A部分是貫穿全曲的主題部分,全曲一共出現(xiàn)了三次。A段雖然是一個復調織體,但是要突出高聲部的主旋律音(如圖)。落連提的雙音加上雙音跳奏在演奏技巧上無疑是一個技術難點,在彈奏雙音落連提時就必須保證雙音要整齊的一起彈奏下去,這就要求手指在觸鍵時的高抬指的動作必須敏捷而精確。雙音跳奏的觸鍵是輕巧的,富有彈性的,用指尖的力量彈奏。像是一群在歡快跳舞、嬉戲的小精靈。B段44小節(jié)(如譜例2)
右手的雙音反復交替,要用肩膀上的力量,把聲音往里推,控制好音量不能過大,為的是突出左手的幾個跳音。往后47小節(jié)開始慢慢漸弱。
B部分(第一插部)就是全曲最能打動人心的無詞歌性質的樂段。彈奏時,要三聲部中的高聲部主旋律的每個音都彈清楚,中聲部和高聲部X? XX? X? 0是圓舞曲特有的節(jié)奏型,像是在為舞者的舞蹈打著節(jié)拍。歌唱性的旋律要求手指充分把琴鍵彈到底,小指在彈的時候可以將手指抬高往下做“點”的動作,指尖觸鍵,這樣就能使旋律聲部的聲音明亮而剔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