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鋼琴已經(jīng)從眾多樂器中脫穎而出,隨之而來的是眾多的鋼琴演奏家也浮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李斯特是眾多鋼琴家的代表之一,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體裁繁多,包括清歌劇、交響樂、聲樂曲,但數(shù)量最多的還是鋼琴曲。同時,他還率先舉辦了鋼琴獨奏會,開創(chuàng)了背譜演奏的先河,為鋼琴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將帕格尼尼的作品改編成練習曲,炫麗地展現(xiàn)給了世人,這套改編曲在鋼琴作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頗受大家的喜愛,堪稱經(jīng)久不衰的作品。本文將從李斯特生平及主要作品的風格內(nèi)涵進行概述和對《帕格尼尼練習曲》特別是《鐘》的音樂表現(xiàn)、技巧方法以及練習方法等進行分析和概述。
【關鍵詞】李斯特;《帕格尼尼練習曲》;改編曲;炫技風格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068-02
【本文著錄格式】馬堃杰.淺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練習曲——《鐘》[J].北方音樂,2020,02(04):68-69.
一、李斯特的音樂風格特征
李斯特作為浪漫主義音樂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比較激進,性格熱情,愛好廣泛;他強調(diào)文學要與音樂的表現(xiàn)產(chǎn)生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但他不主張通過音樂去表現(xiàn)具體的細節(jié),而是更加注重整體的概括和整個情感的把控,所以李斯特的風格與肖邦的風格截然不同,肖邦的作品雖然也有氣勢磅礴的部分,但在表現(xiàn)的方式上與李斯特截然不同的。肖邦總的來說還是對細節(jié)的專注度更加注重,肖邦的作品總是在一條簡單的旋律或者是在其中幾個音符上表現(xiàn)出他的優(yōu)雅大氣豪邁,常常以敘事型的走句,緩緩地將聽眾的心牽動過來,與他的作品產(chǎn)生巨大的共鳴。而李斯特深知觀眾期盼他瘋狂般的演奏,所以在創(chuàng)作方面便以突出演奏技巧為主,這樣同時也滿足了自己對高深作品的駕馭感和對觀眾們的征服欲。李斯特以八度、大跳、快速的音階跑動為基礎,炫技性地表現(xiàn)出他的輝煌大氣。有人認為李斯特的作品技巧炫麗,內(nèi)容膚淺,但他不愧是位偉大的音樂革新家,因為李斯特極力反對創(chuàng)作中的循規(guī)蹈矩,在鋼琴創(chuàng)作中大膽運用新的和聲規(guī)則,打破傳統(tǒng),在鋼琴演奏上更是增添了不少之前從未有過的技術難度,這一切使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幾乎處于浪漫主義風格的邊緣,甚至更具有后來的印象主義特征。
二、李斯特在音樂上的貢獻及影響
貢獻影響一:標題音樂。李斯特在演奏和寫作上發(fā)展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即標題音樂,標題性音樂的原則是李斯特對所創(chuàng)曲目總的風格概述,意在使聽眾欣賞作品時,能通過標題的意思更好地幫助聽眾們對作品的理解。李斯特首創(chuàng)了交響詩的體裁,將交響曲的四個樂章濃縮在一起而成為更自由的單樂章交響音樂形式。他在1848-1858年的10年中寫了12首交響詩,連同晚年所作《從搖籃到墳墓》共13首,這些作品都是單樂章的標題音樂。
貢獻影響二:炫技手法。李斯特受到了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影響,勵志想在鋼琴上也有同樣的造詣,于是發(fā)展成了19世紀音樂會上炫技型演奏手法的風格,給很多后來的鋼琴家們在演奏上增添了不小的挑戰(zhàn)。
貢獻影響三:演奏方式。李斯特是單獨舉行個人音樂會的第一位鋼琴家,并將這種方式稱為獨奏。他開創(chuàng)了在音樂會表演時背譜的先河,這都直接影響到鋼琴演奏的發(fā)展和趨勢。
三、帕格尼尼練習曲《鐘》的曲式和音樂內(nèi)涵的簡要分析
《鐘》是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中最著名、最炫技的一首經(jīng)典作品。其主體結構為三段式,運用多次的主題重復和變奏,所以也具有變奏曲和回旋曲的特征。
(一)前奏
#g小調(diào),6/8拍,前四小節(jié)左右手交替彈奏八度,音色清脆,力度變化由P到漸落,模仿鐘聲在遠處回蕩,給人空曠的遐想空間。
(二)呈示段
從第5-21小節(jié),樂段開始主題一出現(xiàn)該段為平行樂段,平行樂段中的重復結構有助于加深主題印象。兩個樂段同樣在高音區(qū)運用不同的主題變奏手法變奏出不同節(jié)奏的鐘聲。
第5-13小節(jié)為第一樂段樂段開始就標明右手主題旋律全部由短小的十六分音符構成,并且用跳音演奏,左手以短巧的滑音帶過,整體感覺較為輕快,猶如清晨教堂里傳出的清脆悅耳的鐘聲,感覺出非常安靜、協(xié)和的氣氛。
第14-21小節(jié)為第二樂段,主題旋律加入裝飾音進行變奏,在高音區(qū)的彈奏更加接近對鐘聲的模仿。左手將原來的滑音變成跳音,使音樂色彩更加明亮,更能逼真地奏出小鐘的鳴響。第二樂段與第一樂段形成一個小的對比,而且該段的和聲終止式為k46——D7——T變得極難,聽覺上更加炫麗、豐富。
第一樂段第22-30小節(jié),樂段開頭引入新的主題,該樂段可分為三個樂句。3個樂句都在離調(diào)模進,使音樂的走向開始有了起伏和對比。第二、三、四樂段每個樂段都在變奏,通過輪指的方式,聲部交替方式和變奏加花形成輝煌、華麗的樂段。
(三)再現(xiàn)段
第62-103小節(jié),同樣運用變奏手法再現(xiàn)呈示段,體現(xiàn)出回旋曲的特征。
(四)結尾
第104-148小節(jié),速度更快些,樂曲運用舞曲的體裁特點把全曲推向高潮。大量和弦的使用和強烈的力度對比營造出所有鐘聲撞擊出的渾厚聲響,最后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四、《鐘》的技術難點與練習的正確方法簡析
(一)《鐘》的演奏技術難點簡析
首先,《鐘》這首練習曲是一首小提琴改編曲,而且表現(xiàn)上主要是以模仿鐘聲為核心,并且通過各種變奏加花加上高難度大跳構成一條極為炫技的練習曲。
技術難點一:大跳。短短的前奏(模仿遠方傳來的鈴鐺聲)過后,大跳就隨之而來,高聲部一直保持屬音#d不變,然后低聲部以旋律的方式與高聲部#d音形成大跳音程。難點在于在快速的大跳過程中我們既要突出低聲部的旋律線條和音樂走向,而且在快速的大跳中,還要保持高聲部#d音的音色音量的統(tǒng)一,在演奏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確的練習方式,我們一直在高頻率的大跳過程中手型就會變形,這樣既影響了每一個觸鍵音的質(zhì)量而且會導致引起小臂乃至大臂的揮動,這樣會使在彈奏過程中變得很吃力,直接導致樂曲的完整性。
技術難點二:音色。高聲部#d音是用來模仿清脆空靈的鈴鐺聲,而且最高音#d音要在音色上保持統(tǒng)一。很多人在彈奏時將會把最高音彈得“很死”“很硬”。再加上以很快的速度演奏的話,那么要想將音色保持統(tǒng)一又要做到“輕快”“活潑”那會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技術難點三:音量。因為最高音主要是用來作為氣氛烘托,達到理想意境的一種背景的出現(xiàn),它并不是旋律,所以我們在快速地彈奏大跳時,既要做到音色一致還要讓最高音的音量保持一致,這樣才會帶領聽眾進入最佳的聽覺感受,才能夠身臨其境的更加專注的欣賞低音區(qū)的旋律線條,假如高聲部音量,音色控制不好,將會給曲子的精彩炫技上大打折扣。如果單方面控制音色或音量的效果還算容易,但如果要在快速的進行中還要同時注意音色音量的控制,會對演奏者造成非常大的挑戰(zhàn)。
技術難點四:準確性。這首練習曲包含了大跳、輪指等非常高難度的技術,雖然很炫技聽覺上很華麗輝煌,但一旦在演奏時準確性不夠,這些技法將會很直接地暴露給聽眾,也會使這首曲子的完整性和表現(xiàn)力大打折扣。
技術難點五:踏板的運用。根據(jù)前面的難點一到難點四我們已經(jīng)需要做太多的控制和要求了,如果現(xiàn)在還要在這些基礎上將這首曲子隱藏在其中的主旋律的音樂性同時表現(xiàn)出來,將會是難上加難的事情,所以踏板的運用尤其關鍵,我們要合理運用踏板,踏板踩得過多我們會感覺曲子失去應有輕快,踩得過少又會使旋律缺少連貫和音樂性,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精心設計了踏板之后才能得以運用。不過,也只有這樣才能將《鐘》這首曲子的精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二)對《鐘》正確練習方法的點滴建議
《鐘》這首練習曲如今已經(jīng)成為各大專業(yè)院校的鋼琴專業(yè)學生們進行技巧與音樂能力展示的常用曲目。但不得不說,如果在練習方法上用得不當或不正確,那么,這首曲子將會很難“達標”,這個“達標”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未能克服里面的技術難點。
這首曲子有很多學生在彈的時候抱怨最多的就是彈到尾聲時已經(jīng)沒有力氣再去“沖刺”了,這樣就會嚴重影響曲子的完整性和表現(xiàn)力。所以,我們必須要在練琴過程中找到正確、省力的觸鍵方式。
我們以5~21小節(jié)為例:
練習方法一:盡力用手腕和一關節(jié)去練習大跳。
右手是快速的大跳,這個大跳不能很隨意地就按過去了,如果練習時不運用手腕加上指尖一關節(jié)的作用,那么當你在以標準速度進行演奏時你將會彈得很費力,而且音色也會因為沒了一關節(jié)的精準觸鍵而變得很難控制。而這些方法必須要建立在慢練的過程中,因為只有在慢練中你才能將手腕的運用體會到極致,并且要養(yǎng)成在慢練過程中運用手腕的習慣,在這個基礎上運用手指尖去觸鍵,讓手腕和指尖相結合,這才是正確的彈奏方式。
練習方法二:合理分配好曲子帶來的情緒波動。
我們在彈奏的細節(jié)上要做到以上所說的內(nèi)容之后,要想在正規(guī)演奏速度的情況下一氣呵成地彈完這條曲子還必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鐘》這條曲子主題出現(xiàn)的部分太多,如果不能理性地把握整體性,很容易就會被其中的一個變奏或炫技片段將你所有的精力和體力浪費掉,所以,我們一定要合理分配力量和精力到每一個變奏的部分,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在最后的尾聲可以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去沖刺,只有將最后的尾聲彈得熱鬧大氣,我認為才算是將李斯特的《鐘》真正表現(xiàn)出來了。
五、結語
通過細致地了解李斯特創(chuàng)作作品以及《帕格尼尼練習曲》,使我們認識到在十九世紀要求變革的時代,李斯特以滿腔的熱情,去發(fā)展和弘揚改編曲及炫技型音樂。李斯特的作品數(shù)量眾多,體裁多樣,而且在內(nèi)容與方法上也有大膽的革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了解李斯特重要性,越來越喜愛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也越來越清楚李斯特是走在音樂時代的前沿。
參考文獻
[1]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田可文.中西方音樂史考試綱要[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1).
[4]保羅.亨利·羅格著,張洪島譯.西洋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2.
[5]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社,1997.
[6]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9.
[7]魏延格.鋼琴學習指南[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4.
[8]李虻.音樂作品譜例與分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9]徐民奇.音樂審美與西方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0]露絲史,蘭倩斯卡.指間下的音樂[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1]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12]李斯特.李斯特音樂文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13]譚盾.音樂鑒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4]加爾,久爾吉,山道爾.李斯特傳記小說[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5.
[15]周小靜.鋼琴圣手李斯特[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馬堃杰(1992—),男,四川省達州人,碩士學位,成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