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昱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五醫(yī)學中心中醫(yī)門診,北京 100039)
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不良生活習慣的增加,各國的肝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 雖然肝細胞癌主要是由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 但近幾十年來,與酒精濫用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關的肝癌發(fā)病率顯著上升。 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使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fā)病率日益提高,這已成為我國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1]。目前,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多采用藥物治療,同時輔助以飲食療法、運動療法,以此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2]。 單純的藥物治療雖然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實驗室指標,改善患者癥狀,但無法根治患者,且疾病容易復發(fā)。 因此,在西藥治療的同時輔助綜合運動療法具有重要意義[3]。基于此,該文以2019 年6 月—2020 年9 月在該院治療的86 例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運動療法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 報道如下。
以在該院治療的86 例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表法進行分組,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納入標準:經(jīng)檢查確診為肥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體質(zhì)量指數(shù)≥28 kg/m2; 無藥物過敏史;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自身免疫性與病毒性肝病;伴有肝硬化;長期飲酒,攝入量≥40 g/周;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嚴重感染等疾?。晃茨芘浜贤瓿裳芯?。 對照組患者43 例,年齡:最小40 歲,最大75 歲,平均為(58.67±3.58)歲;性別:女性20 例,男性23 例。觀察組患者43 例,年齡:最小41 歲,最大75 歲,平均為(58.12±3.84)歲;性別:女性19 例,男性24 例。兩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即口服辛伐他汀(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68),每天1 次,每次10 mg。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運動療法康復治療,即指導患者進行快走,120~140 步/min,4.5~6.0 km/h。 老年體弱患者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加快步行速度??熳哌\動每天1~2 次,每次30~70 min。在快走時,患者應保持挺胸抬頭,雙肩展開,保持肩與臀在同一直線上,垂直地面。同時,指導患者配合深呼吸,擺動雙臂,或邊走邊拍打背部、腹部、腰部。在運動過程中,如果患者出現(xiàn)頭暈、心慌等不良癥狀,應馬上減緩步速,逐漸停止運動。 此外,在快走運動后,休息5~10 min,指導患者打太極拳,每次2~3 遍。 兩組患者均干預30 d。
以患者臨床療效、肝功能、血脂及體質(zhì)量指數(shù)為觀察指標,對兩組觀察結果進行統(tǒng)計比較。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患者癥狀及體征徹底消失,肝功能、血脂恢復正常,判定為痊愈;患者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肝功能、血脂基本恢復正常,判定為顯效;患者癥狀及體征有所減輕,肝功能、血脂有所改善,判定為有效;患者未達到上述要求,甚至加重,判定為無效。 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比較[n(%)]
治療前,兩組的各項肝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ALP、ALT、AST、GGT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進行比較[(±s),U/L]
表2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進行比較[(±s),U/L]
時間組別ALP ALT AST GGT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121.87±15.35 121.13±15.72 0.221 0.826 74.43±10.76 90.21±11.24 6.650 0.015 48.97±10.13 48.38±10.36 0.267 0.790 13.65±3.13 19.02±3.76 7.198 0.009 32.43±6.42 32.28±6.16 0.111 0.912 20.87±4.87 25.98±4.54 5.033 0.000 62.87±13.25 62.72±13.48 0.052 0.959 20.54±4.16 40.19±4.35 21.408 0.000
治療前, 兩組的各項血脂指標及體質(zhì)量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TG、TC、HDL-C 及體質(zhì)量指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及體質(zhì)量指數(shù)進行比較(±s)
表3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及體質(zhì)量指數(shù)進行比較(±s)
時間組別TG(mmol/L)TC(mmol/L)HDL-C(mmol/L)體質(zhì)量指數(shù)(kg/m2)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 值P 值4.78±1.03 4.83±1.02 0.226 0.822 1.11±0.23 1.40±0.30 5.031 0.000 5.83±1.11 5.86±1.13 0.124 0.902 4.10±0.51 4.51±0.52 3.691 0.034 1.72±0.31 1.76±0.33 0.579 0.564 1.13±0.18 1.40±0.22 6.229 0.000 29.75±1.24 29.77±1.21 0.076 0.940 26.15±0.57 27.86±0.63 13.198 0.000
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綜合征,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可發(fā)展成肝纖維化、肝硬化,臨床治療以減輕癥狀、改善脂代謝為主,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4]。
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快走是人類最好的良藥,快走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大耗氧量,進而增大心臟起搏力度[5]。經(jīng)臨床調(diào)查表明,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有氧運動,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是常規(guī)藥物治療無法達到的效果。在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療中,通過快走運動,能夠有效促進肌肉對血液中游離脂肪酸與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不僅可以加大游離脂肪酸的釋放,縮小脂肪細胞,還可以消耗多余血糖,使其無法轉(zhuǎn)變成脂肪,從而減少脂肪含量,降低患者體重[6]。 同時,患者進行快走運動有助于脂肪消耗,抑制TG 合成,改善脂質(zhì)代謝,預防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有助于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強高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TG 水平,減少血管中血脂沉積,預防動脈硬化,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7]。 此外,快走運動操作十分簡單,對運動環(huán)境、運動場地無明顯要求,基本不會出現(xiàn)突發(fā)風險,在廣大群眾中容易推廣,應用前景廣闊[8]。 該研究表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更高,治療后ALP、ALT、AST、GGT 水平以及TG、TC、HDL-C 及體質(zhì)量指數(shù)更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結果與相關文獻[9-11]的結果基本相符,由此證實,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應用運動療法治療,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肝功能與血脂水平,降低患者體質(zhì)量指數(shù)。
綜上所述,運動療法對提高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