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洪梅
(山東省殘疾人第一康復醫(yī)院,山東濟南 250012)
腦梗死即缺血性腦卒中,是因患者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誘發(fā)缺血和缺氧,致使局部腦組織發(fā)生缺血性壞死的疾病。 該病發(fā)病突然且危害性高,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近年來,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腦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下降,然而多數患者治療后伴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礙,表現為無法順利將食物經口送至胃, 口齒不清以及唇周肌肉無力等情況,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吸入性肺炎、 嗆咳以及誤吸等情況。 長時間的吞咽功能障礙還會誘發(fā)患者營養(yǎng)不良,對原發(fā)病的治療和預后改善均產生較大影響[1],所以幫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研究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該院收治的70例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探究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70 例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符合腦梗死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經規(guī)范化治療后患者病情穩(wěn)定,且各生命體征指標恢復平穩(wěn);洼田飲水實驗分級為3~5 級;患者及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其他原因誘發(fā)的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依從性差或中途退出者;臨床資料不完善者;合并臟器功能損傷或惡性腫瘤疾病者。 該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觀察組35 例中, 男/女:19/16;年齡52~84 歲,均值為(68.6±1.3)歲;洼田飲水試驗分級:3 級患者12 例,4 級患者12 例,5 級患者11 例。 對照組35 例中,男/女:18/17;年齡53~83 歲,均值為(67.9±1.5)歲;洼田飲水試驗分級:3 級患者13例,4 級患者11 例,5 級患者11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 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和抗凝治療等,并結合患者的病情給予對癥治療。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治療,措施如下。(1)吞咽功能訓練:指導患者進行皺眉及微笑等面部運動,在張口之后緩緩閉上,雙側交替進行鼓腮,使雙側頰部鼓起后再經口慢慢吐氣;患者張口后保持舌頭前伸,盡可能以舌頭舔上唇和下唇,之后將舌頭左右運動,最后以舌頭對硬腭部進行抵壓;指導患者進行口唇吸吮、口唇緊閉后進行旁拉動作,以及主被動的頸部旋轉和屈伸肌練習等,并指導患者進行咀嚼動作練習,如可進行空咀嚼練習;以拇指及食指放于患者喉部處,鼓勵其反復進行吞咽。 (2)冰拭子刺激:以無菌棉簽蘸水后冷凍,指導患者保持坐位,并將頭部朝健側微偏移, 對無法保持坐位者可選擇健側臥位。 首先以壓舌板下壓患者舌頭,之后使用冷凍冰拭子進行舌軟腭部位的刺激,誘發(fā)患者吞咽動作,再以冰拭子對唇及兩頰進行刺激,從而誘發(fā)患者的咀嚼動作。(3)攝食訓練:指導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將其頭部向前傾斜約45°,從而預防誤吸。 對于偏癱患者將患側肩部適當抬高, 需要喂食的患者可保持健側臥位,避免出現食物漏出的情況。 進餐結束后將床頭搖高約35°,并維持30 min,避免出現食物反流。 在喂食的過程中選擇較小的勺子,由側面進行喂食,同時盡可能將食物送于患者舌根處。在食物的選擇方面盡可能選擇糊狀食物或者質地比較均勻的膠凍狀食物,如雞蛋羹等,盡可能避免食物過于粘稠或干燥以及難以咀嚼等。 進食開始后可將食物放在口腔健側,食物放入后可用小勺對舌頭進行輕輕按壓,從而刺激吞咽。 指導患者反復進行吞咽,確保食物能夠完全咽下,避免患者進食速度太快,通常為30 min/次。鼓勵患者適當運用健側手臂自主進食,嚴格控制患者的進食量以及進食速度。 兩組均治療1 個月后評估療效。
(1)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后采用洼田飲水試驗對其吞咽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1 級:可以順利地一次性飲用完30 mL 溫水;2 級:可分≥2 次飲用完30 mL 溫水,且無嗆咳;3 級:可1 次飲用完30 mL溫水,然而有嗆咳;4 級:可分≥2 次飲用完30 mL 溫水,且有嗆咳;5 級:患者頻繁地出現嗆咳,且無法完全飲完。 (2)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即患者的吞咽障礙完全消失,能夠恢復正常飲食,洼田飲水試驗為1 級;有效:即患者的吞咽障礙顯著改善,洼田飲水試驗為2 級;無效:即患者的吞咽障礙并未改善,洼田飲水試驗為≥3 級。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洼田飲水試驗均集中分布于3~5 級,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洼田飲水試驗以1~2 級為主,同期對照組則以3~4 級為主,觀察組的洼田飲水試驗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洼田飲水試驗評估結果對比[n(%)]
腦梗死的進展速度快,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該病的發(fā)生是由于患者腦血管狹窄甚至閉塞,從而誘發(fā)腦內局部血流受阻,使得腦組織發(fā)生缺血軟化以及壞死等情況, 在全部腦血管疾病中占比高達50%~60%。 腦梗死好發(fā)于中老年人,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2-4]。 吞咽是一個協調且流暢的自然生理過程,其功能的完成需要一系列神經、肌肉的共同協調和配合。腦梗死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情況比較普遍,飲水、進餐過程中容易出現咳嗽以及嗆咳,使患者進食速度減慢。長時間的吞咽功能障礙會對患者的營養(yǎng)水平和疾病康復產生較大影響,因此積極進行有效的治療,幫助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至關重要。
在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需要積極改善其腦部微循環(huán)并緩解顱內缺氧和缺血等不良狀態(tài),與此同時還應對患者吞咽功能受損的相關顱神經給予治療干預,從而改善吞咽功能。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對于存在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能夠充分利用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促進吞咽功能盡早恢復[5-7]。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開展早期康復治療, 分別從吞咽功能訓練、冰拭子治療以及攝食訓練等維度進行干預。 吞咽功能訓練可運動唇肌及下頜,輔助改善患者的口腔控制能力,并改善舌根力量,促進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恢復。 配合冰拭子治療及攝食訓練等,能夠幫助改善患者舌部以及咀嚼肌的協調性及靈活性,并對神經系統(tǒng)進行刺激,進一步擴大口腔皮質感覺區(qū),并向大腦輸入相關刺激信號,改善腦細胞功能并促進反饋通路的盡早恢復,有效預防患者的咽部肌群出現廢用性萎縮。 該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29%,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洼田飲水試驗均集中分布于3~5級,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洼田飲水試驗以1~2 級為主,同期對照組則以3~4 級為主, 觀察組的洼田飲水試驗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提示早期康復治療可有效提高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總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腦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采用早期康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顯著提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