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備
余秋雨認為,君子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自古就有,其后又經過儒家多年的選擇、闡述和提升,形成了一種非常鮮明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君子?!熬印庇袆e于西方最常見的紳士和圣徒,是中國最獨特的文化標識,具備了鮮明的“集體主義”特征,追求自身價值和社會意義的相統(tǒng)一;“君子”也有別于我國其他傳統(tǒng)文化中的覺者和真人,具備了鮮明的“實踐性”特征,講究在實踐的過程中建構理論體系,而這兩個特征又與社會工作不謀而合。就“集體主義”而言,社會工作雖然肯定個體的價值和自由,但是并不將人從社會抽離,非常注重社會視角;就“實踐性”而言,社會工作作為實踐學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融合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技巧,形成獨特的社會工作理論體系。
除此之外,余秋雨關于君子的九個特征的描述,更是與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與倫理如出一轍,
下面我將一并闡述。
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君子心懷仁德,而小人懷戀私利,也就是說君子是忠誠的利他主義者,這一點就與社會工作完全一致了。無論是國際社會工作公認價值觀里的“服務大眾”,還是我國社會工作價值觀里的“以人為本,回應需求”,講的正是完完全全的利他主義。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是人,而這個“人”并不是指某個人或某類人,指的是所有具有發(fā)展需求和服務需求的人,而不具私心服務他人,正是愛人無私、天下大同的仁德之心。
孔子在回答季康問政的問題時提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說的是君子的行為規(guī)范如同風一樣,不止是自己懷德,還會影響周邊的人一起懷德。社會工作在服務的時候講究尊重和接納,更承認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雖說社會工作者可以接納差異,并不代表社會工作不去區(qū)分正確和偏差,社會工作通常按照統(tǒng)計學原理和適應性原則確定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合乎規(guī)范,并通過自身示范、行為修正讓服務對象規(guī)范自身。正如社會工作常被形容為“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社會工作者正是用自身之德而刮起有德之風,讓接受了服務的人更加適應環(huán)境、融入環(huán)境。
所謂君子,并不是一個閉合的自娛自樂,前邊已經說過君子之德如風,能影響帶動周圍的人,而這個影響帶動過程,就是成人之美。社會工作的目標,于個人層面有解決為難、解決困難、激發(fā)潛能和促進發(fā)展四個,于社會層面則有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公正兩個,這六個目標都是在“成人之美”,而且是深層次的“成人之美”。同時,社會工作一直強調的“助人自助”更是深度的成人之美,在幫助他人的時候始終注重服務對象的參與,通過引導服務對象不斷參與而一步步提升服務對象的能力,讓服務對象自身更美,比讓服務對象當前面臨的這件事變得美更重要。
中庸思想,一直是我國重要的人格基礎之一。有的人誤把中庸當作“隨大流”“人云亦云”等負面態(tài)度,但在《中庸》一書中特別說到,君子的中庸指為人處世無過也無不及,也就是任何事情做得不會過分也不會不足,始終有一個適度原則控制著自身。社會工作也需要中庸思想,在剛開始提供服務的時候,服務對象往往期待社會工作者過度卷入,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給予幫助,而社會工作者必須守住底線與上限,適度協(xié)助,才最有利于專業(yè)關系的建立,也最有助于服務對象發(fā)展。社會工作的服務,若不及則社會工作可有可無,服務對象需求也難以滿足;若過之則會導致服務對象對社會工作者的依賴,同樣無法滿足服務對象需求。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兩千多年前孔子留給我們的醒世名言。所謂坦蕩蕩,是指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接納萬事而不計較個人得失。有人不理解為什么社會工作者是利他主義者卻一定要工資,更不理解社會工作者作為奉獻者靠什么生活,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社工坦蕩蕩”去回答他。利他主義,并不是損己利人,而是利他利己,同時把利他看得更重一些。社會工作者通過服務微觀上的人和宏觀上的社會,拿著與自己工作付出對應的薪酬,正是坦坦蕩蕩的。與此同時,因為社會工作者常常懷著利他之心,做事的時候膽子就更大一些,別人因怕出安全事故而不敢?guī)鐓^(qū)孩子們去戶外活動,因擔憂食物中毒而不敢在社區(qū)做美食活動等,社會工作者就緊抱利他主義的初心,在服務他人上大膽前行。
要說哪些人嘴最甜,社會工作者肯定是這一批人當中的一員,嘴甜,就是有禮的一種?!抖Y記》里有“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一句,正是社會工作者要講禮的理由。在國際社會工作界認同的專業(yè)價值觀里,有“注重服務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性”一條,而想要建立良好的專業(yè)關系,就要用禮去衡量自身的言行。所以社會工作者如同君子一樣,不學禮,無以立。
君子周而不比,是說君子待人以公正之心,不徇私護短,就如同孔子說的“以直報怨”一個道理。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總會有一些人不是我們本身所喜愛接觸的和互動的,比如同性戀、施暴者或吸毒人員。但社會工作者不是來工作中交朋友,任何符合服務需求的人都可以成為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必須用不批判的態(tài)度為這些人提供服務。同時,社會工作者也需要在各種工作系統(tǒng)中傳播周而不比的思想,比如引導社區(qū)居民相親相愛而不結黨營私,引導小組成員互幫互助而不構建小團體等。
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應執(zhí)迷于一事一物,不成為某一方面的專用之器,這放在社會工作層面同樣適用。世界上哪一個行業(yè)的可覆蓋面最大?我想一定是社會工作:扶貧工作我們可以參與精準扶貧,環(huán)保工作我們可以推動社區(qū)環(huán)保,困境兒童幫扶我們可以創(chuàng)新服務形式,醫(yī)務工作則我們可以緩解醫(yī)患關系……可以說,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工作可以服務的地方,而同樣社會工作決不是只適用于一角一隅的?!熬硬黄鳎菫椴粻帯?,這是論語里的話,而我更要說,社工不器,是為無不為。
孔子說過,知恥近乎勇,勇是“勉力而行,自強不息”的精神,可見君子只有知恥才有約束自己行為的動力,社會工作者同樣需要這種近乎勇的知恥之心。在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進行自我評估和項目監(jiān)控,而給予我們動力的,就是這知恥之心。如果服務的質量沒有別人好,年年評估評個不合格還不知羞恥且不知修正,服務是無法進一步提升的。
以上就是我從一個方面去思考的關于社會工作與君子之間的關系,仍然只是一個粗略的思考,還有很多細節(jié)需要修正和補充,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