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與多種音樂風格的影響,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也逐漸融入不同的音樂風格。近些年出現了用民族樂器演奏國外作品的現象,流行音樂更是如此,在越來越多的綜藝節(jié)目中,流行音樂加入了笛子、嗩吶、琵琶和二胡等中國傳統(tǒng)樂器元素。民族音樂中也融入了搖滾樂和流行樂。將民族音樂與西方樂器和流行音樂相結合,會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是引領潮流的一種表現。
【關鍵詞】民族音樂;西洋樂器;流行音樂;發(fā)展;文化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0-0052-01
一、代表性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
我國民族音樂是極具特殊性的,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宮廷音樂;另一類是民間音樂。我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底蘊深厚,如近年出土的五千年骨笛,就能說明我國擁有悠久的音樂文化。加上儒家文化的影響,將禮樂編冊為供古代文人學習的“必修課”,再然后普及到底層人民,如此一來,音樂不再是皇帝和權貴們特有的精神食糧了。從此也慢慢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性的民間音樂了。如西北、東北、江蘇、川貴等地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民族文化。這是當時底層人民生活的一種表達,是對其生活和日常的一種表達,是一種地區(qū)特有的文化。通常來講,民族性是指在一定的區(qū)域內,人們由于受到外部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人們自身特性的影響而產生的有別于其他地區(qū)的特定的產物。[1]
二、當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
資本主義的擴張,對我國諸多的文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改變了我國自身對自家文化產生的認識變化(包括政策影響和傳承的問題)。慢慢覺得民族音樂跟不上時代的節(jié)奏,這也使很多的文化瑰寶流失和人才短缺。得不到重視和關注,也在大眾的觀念里有了固步自封、呆板和過舊等認知。此時的音樂被西方和周邊的新興音樂所“包圍”。傳統(tǒng)音樂一度陷入困境。
到了人民終于對他國音樂已經從瞻仰到熟悉、從古典音樂到浪漫主義音樂已經研究通徹時,而且西方開始沉浸于我國音樂文化時,才驀然回首,發(fā)現原來真正有所追求的音樂藝術,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可是受西方音樂風格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音樂早已“搖搖欲墜”了。但如此悠久的民族音樂怎么會消失呢?
三、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廣泛融合
經過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和音樂風格的影響,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也逐漸開始融入其他樂器,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進行演奏。如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雖然沒有用任何民族樂器進行演奏,但是該曲具有民族音樂的強大敘事性,把抗日故事和黃河的宏壯表現得很全面,隱約可以聽到民族樂器的聲音(鋼琴模仿古箏,小提琴模仿二胡)。流行音樂更是如此,在越來越多的綜藝節(jié)目中,流行音樂加入了更多像笛子、嗩吶、琵琶和二胡等中國傳統(tǒng)樂器,民族音樂也融入了搖滾樂和流行樂,作為載體進行傳播,喚起大眾對民族音樂的認知。這不是代表民族音樂向西方音樂低頭,而是想利用大眾的音樂認知和普遍性進行的文化傳播。這也不代表民族音樂沒有藝術性和觀賞性。古箏名曲《漁舟唱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放到國際音樂殿堂里,也是完全具備視聽、藝術和文化的。但我們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我們獨特的音樂風格,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群眾基礎,所以將民族音樂與西方樂器和流行音樂相結合,這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是引領潮流的一種表現。
戲曲也是如此,根據當前京劇音樂的創(chuàng)作情況來看,首先必須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思維作為向導,對于這方面的知識必須要拔高到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文化戰(zhàn)略高度上,由此再對其進行把控[2]。浪漫主義作家對于原始的表達方式,對民歌、詩歌的興趣,緊密聯(lián)系著在歐洲不斷增長的理性主義思考,驅使他們注意詩歌語言中的原始的音樂要素[3]。
四、中國傳統(tǒng)音樂再發(fā)展
國家開始大力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文化被重視,申請“非遺”。越來越多的流行音樂和西方樂器開始融入到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元素中,從小提琴演奏的《梁祝》到《百鳥朝鳳》進入悉尼歌劇院,從周杰倫的《青花瓷》到譚維維的《康定情歌》,越來越多優(yōu)秀作品開始宣傳民族音樂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使得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變得極具特殊和有文化底蘊。逐漸變成主流創(chuàng)作。對于高校而言,要想確保民族音樂文化能夠得到廣泛傳播以及發(fā)展,需要教育工作者改變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理念,運用正確觀念看待民族音樂文化[4]。中國民族音樂就是中國音樂的根,也是中國音樂發(fā)展的基礎,失去了民族音樂就是沒了根源。只有認真學習和傳承下去才能發(fā)展我國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萬書亮.探討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民族性[J].北方音樂,2014(15).
[2]萬書亮.大型現代京劇《楊靖宇》戲曲與交響樂“跨界”融合[J].
[3]萬書亮.淺析肖邦《第一敘述曲》[J].才智,2008.
[4]白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專業(yè)課堂的實踐[J].勞動保障世界,2017(12).
作者簡介:龐可兒(2000-),女,河北張家口人,長春大學,研究方向:音樂學與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