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時政”課堂是教師將時事熱點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將鮮活的時政資源恰當運用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普及的大背景下,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構建道德與法治微時政課堂,實現時政熱點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有效激活課堂活力,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微時政課堂;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初中生道德品質和法治觀念發(fā)展,引導初中生健康生活為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的綜合性課程。時政熱點是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具體表現,是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的深化和延續(xù)?!拔r政”課堂是教師將時事熱點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將鮮活的時政資源恰當運用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普及的大背景下,教師構建道德與法治微課堂,實現時政熱點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彌補教材的滯后和不足,有效地激活課堂活力,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 構建微時政課堂是培育初中生學科素養(yǎng)的需要
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后逐漸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初中階段作為高中教育的“預備起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將直接影響高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
初中生處于身心成長的重要階段,但社會閱歷淺,理論知識積累少,對網絡信息辨別能力不強,對當前國內外時事熱點的理解流于片面。微時政課堂構建通過建立時政熱點和課本知識的聯系,拋棄灌輸式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深化知識理解,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落實生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時政新聞的習慣,學會多層面、多角度用教材知識對時政新聞進行全面分析,培養(yǎng)學生政治敏銳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整合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 構建微時政課堂是凸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特色的需要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德育教育為主的重要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貼近生活,與時代、社會發(fā)展的結合更為緊密。教材彰顯生命教育,凸顯全球教育和法治意識,強化公民意識。學科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法治意識,增強政治認同,引導學生健康生活?!拔r政”是在課堂中充分地運用時政資源,時政資源是課程資源中與現實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資源,我們能為學生打開一扇洞察了解社會的窗口,了解當今國內國際發(fā)展狀況與趨勢,具有較高的時效性和趣味性。因此,將時政熱點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現深度融合,充分體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時代性特色。
三、 構建微時政課堂是打造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需要
伴隨著福建省中考課程改革的推進,道德與法治在考試考查方式上由開卷考向閉卷考轉變,題型上以時政熱點為背景材料的思考性為主的探究實踐題,注重考查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理性和質疑,重視高階思維。傳統(tǒng)課堂應對道德與法治閉卷考試的誤區(qū)是不敢過多運用先進多媒體技術拓展課堂知識維度,只是單純地羅列知識點,簡單依靠學生對知識的機械記憶,以“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組織教學,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自主意識,被動接受知識。顯然,傳統(tǒng)課堂不能適應當前道德與法治考試的需要。在“微時政”課堂,教師根據課程知識的需要,利用學生對現實社會充滿好奇的心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挖掘生活素材,不僅能鍛煉和提高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對時政的分析討論中理解和掌握課本知識,提高學生應對考試的解題能力,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持續(xù)增強。
四、 微時政課堂構建策略
(一)時政微播報,提升媒介素養(yǎng)
時政微播報是讓學生每周利用一節(jié)課的前5分鐘,對一周來發(fā)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進行播報。“微播報”以4個同學為一小組,共同收集資料,制作課件,以標題新聞為主,配以相關新聞圖片,由一名同學上臺發(fā)布。微播報重點在于對新聞搜集量和質的把控。老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新浪等新聞平臺、學習強國等學習平臺、新聞周刊等微信公眾號、《新聞聯播》等電視節(jié)目獲取信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同學們了解到更多的時新國內外大事。
時政微播報,不僅能拓寬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信息鑒賞、批判和加工能力,讓學生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學會自我發(fā)展、融入社會、自我成才,從而實現提升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目標。
(二)時政微點撥,培育認知素養(yǎng)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抽象性、時效性。時政微點撥是老師在教授新課時,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初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出發(fā),圍繞本課重難點設計相關主題,布置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利用網絡等現代媒介多途徑有針對地收集時政新聞,并對種類繁多的圖文材料進行歸類和整理,由小組學生代表上臺展示,再由教師結合學生展示的時政材料提出問題,學生討論探究,教師及時給予引導評價,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氛圍中掌握重難點。如: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框《謀求互利共贏》中,“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本框的重難點,教師布置學生在課前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收集2019年中國四場主場外交(北京園藝博覽會、第二屆進口博覽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的新聞資料,學生代表在課堂上展示收集成果后,教師運用點金之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從四場主場外交盛況中提煉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詞,培養(yǎng)了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維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時政微評析,養(yǎng)成思維素養(yǎng)
時政微評析,是在復習課中,以一個核心時政事件為主線,用圖文或視頻作為背景材料,緊扣擬復習的知識點,可借用近年各地中考真題或模擬題,也可原創(chuàng)設置問題,甚至鼓勵學生自行編制練習題,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多角度讓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如:復習九年級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教師以時政“2019年9月29日,我國舉行共和國勛章頒授儀式”為主線,以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事跡為背景材料,首先以中考常見的設問題目“黃旭華身上有哪些美德(精神)感動了我們?”引導學生將時政材料和課本知識點相鏈接,接著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研探究“結合第三單元第五課相關考核要求,假如你是中考命題者,會從哪些角度進行設問?”學生經過探究合作,歸納該時政涉及本課的考點及設問角度,最后以該時政材料編創(chuàng)成“時政點評題”,通過精講中考核心例題,讓學生將教材知識點和時政相結合,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逐步提高學生學以致用、概括創(chuàng)新能力。
(四)時政微辯論,培養(yǎng)思辨素養(yǎng)
初中生心智發(fā)育還不成熟,社會經驗欠缺,理論知識貧乏,思考問題較為片面,處于非此即彼的層次。道德兩難問題在生活中是常見的。時政微辯論,是課前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兩難話題,在個人教學資源空間上傳相關辯論視頻,讓學生在新課教授前,通過傾聽多角度的辯論,激起學生內心價值沖突,了解事情的多面性,對事件的真相本質會有更透徹的了解,并根據自己的理解,梳理出自己對該時事話題的理解和觀點。在課堂上,老師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陳述觀點,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用辯論的方式進行思想的交鋒和觀點的碰撞。如:老師在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網絡生活新空間”教學前,上傳“奇葩說”之《中學應不應該禁止學生帶手機》到課程空間,并布置辯論題目:“網絡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學生在課前觀看辯論視頻,結合導學案預習該課內容。課堂上教師結合本校最近開展禁止學生帶智能手機進校園活動,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學生因為課前已有對論點充分的認識,也準備了充分的論據,正反雙方交鋒激烈,思想碰撞,形成熱烈的爭辯氣氛,教師在辯論結束前結合課本知識點做好引導和總結。通過時政微辯論的方式,師生在互動合作中透過事件看本質,客觀理性看待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辯證分析,審視現象的思辨能力。
(五)時政微考核,落實知識素養(yǎng)
時政微考核,可以是在課前導入設置時政知識競賽,也可以是在課堂小結后拋出時政材料主觀題,該題以本堂課所結合的時政作為背景材料,設置兩到三個問題,讓學生當場完成,老師當場講評,鞏固本堂課所學知識。
還是以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框《謀求互利共贏》為例:課前教師設置了兩道與本框內容相關的時政知識競賽題讓學生搶答,既為課堂伊始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熱身,也為導入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課堂小結后拋出以2019年我國成功舉辦四場主場外交活動為背景材料的主觀題,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遷移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知識競賽例題1: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主旨演講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
A.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
B. 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
C. 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四次峰會
D.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當堂練習:
下列是2019年我國成功舉辦的四場主場外交活動中習近平主席主旨演講選摘:
1. 4月26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建‘一帶一路,我們應該構建全球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實現共同發(fā)展繁榮。只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萬水千山,也一定能夠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康莊大道?!薄洱R心開創(chuàng)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
2. 4月28日,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同筑生態(tài)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fā)展之路!”——《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
3.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氏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
4. 11月5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面對矛盾和摩擦,協(xié)商合作才是正道。我們應該堅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堅持‘拆墻而不是‘筑墻,堅決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共同培育市場需求?!薄堕_放合作 命運與共》
請根據材料回答以下問題:
(1)上述四場國際活動中,從不同角度闡述的同一個理念是什么?
(2)請你結合材料中習主席的演講內容,分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全球發(fā)展的價值。
(3)請你結合材料中習主席的演講內容,探究如何運用中國智慧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參考文獻:
[1]陸晨.時政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德育與成才研究,2018(7):16-17.
[2]孔鈺.“韋寨之窗”課程:道德與法治時政微課程設計與實施[J].校長參考,2018(2):72-73.
[3]王曉.關于時政播報的幾點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
[4]王謙峰.巧用當前時政熱點 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J].基礎教育參考,2017(13).
作者簡介:潘奕峰,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