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學,福建莆田 351144)
構建主義者認為,學習不是學習者簡單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由學習者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1]?!敖!本褪峭ㄟ^“建立模型”的思想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瘜W學習中有很多復雜而抽象的問題,如果能夠很好地建立起相應的知識模型,問題就會變得簡單化、條理化、可視化,從而被人們認識。建模的一般過程是: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抽象化、建立相對應的模型,利用模型解決具體的問題。本文對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建模思維進行初步探討。
高一學生對“物質的量”這個詞比較陌生,難以理解,常與物質的質量混為一談,不知道其本質就是一種衡量微觀粒子數量的物理量,不知與微觀粒子數目建立起聯(lián)系。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單位換算板書提出問題:①1打雞蛋=12只,2 打雞蛋=只,a打雞蛋=只?②再并列板書提出1摩爾原子=6.02×1023個,2摩爾原子=個,a摩爾原子=個。學生通過換算能很快得出:①2 打雞蛋= 24只,a 打雞蛋=只。②2摩爾原子= 2×6.02×1023個,a摩爾原子個,從而抽象出物質的量(n)、阿伏伽德羅常數(NA)及微粒數(N)之間的數學表達式:N=n×NA、n=N/NA、NA=N/n。教學物質的量與質量的關系時,教師應先讓學生舉出熟悉的路程、速度和時間的數學表達式,然后給出摩爾質量的定義:1mol 鐵的質量為56g,鐵的摩爾質量為56g·mol-1,2mol 鐵的質量是,a mol 鐵的質量是,5.6g 鐵的物質的量是,再次提出物質的質量(m)、物質的量(n)和摩爾質量之間存在關系。學生最終得出m=n·M、n=m/M、M=m/n的數學表達式模型。接下來,舉出實例,運用模型解答問題。
例1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2 molN2的質量是28 g
B.N2的摩爾質量是28 g
C.1 molH2O的質量是18g
D.3.01×1023個NH3分子的質量是8.5g
解析:根據公式建模,可得:
2 mol N2的質量是28 g·mol-1×2 mol = 56 g,A項不正確;
N2的摩爾質量是28 g·mol-1,B項不正確;
1 molH2O的質量是18 g·mol-1×1 mol =18 g,C項不正確;
3.01×1023個NH3分子是0.5mol,NH3質量是17g·mol-1× 0.5mol=8.5 g,所以D項正確。
教學心得:學生學習與物質的量有關的理論和概念時,除了要從概念本意來理解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建立數學表達式模型的能力。如此學生就能熟練運用各種數學表達式在各物理量之間熟練換算,為其今后的化學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的認知正如建構主義者認為的: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進行重新認識和整合,建構自己的知識模型。學生正是在認識路程、速度、時間關系的基礎上,通過新的問題情境,構建了物質的量、摩爾質量、質量三者的關系,并加以應用。
建模思維不僅體現(xiàn)在計算中建立數學模型,在化學概念教學中也能引導學生建立概念模型。如教學氧化還原反應時,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模型,這對學生理解概念有很大的益處。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化學中的一個重點內容,概念多,如氧化劑、氧化性、被還原、還原反應、還原產物、還原劑、還原性、被氧化、氧化反應、氧化產物等,剛開始學習時,很多學生對這些概念都會混淆。實際教學中,筆者如此設計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模型:(1)讓學生寫出已學過的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從得氧失氧的角度來指出還原劑和氧化劑。(2)讓學生寫出鋅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介紹鋅與鹽酸反應也是氧化還原反應,找出其中的氧化劑與還原劑。(3)引導學生從元素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判斷出氧化劑與還原劑。學生能夠從兩個不同的化學方程式中找到CO 中的碳元素化合價由+2價變?yōu)?4價,碳元素化合價在升高。Zn 與HCl 反應中的化合價也由0價升高為+2價,所以Zn 為還原劑。第一個化學方程式中,氧化銅中的銅元素化合價由+2價降為0價,在鹽酸與鋅反應中,氫元素的化合價由+1價降低為0價,因此,鹽酸為還原劑。(4)講解通過化合價降低得到的產物為還原產物,這兩個化學反應中的產物分別為Cu 和H2;通過化合價升高得到的產物為氧化產物,分別為CO2和ZnCl2。這樣就會讓學生建立起用化合價變化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的模型。(5)再提出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為什么有些元素的化合價會改變?學生通過閱讀課本,觀察化學方程式,相互討論和思考得出結論。原來,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升降是由電子失得引起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特征為化合價的變化。這樣就幫助學生建立起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概念的模型,如圖1所示,從而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
圖1 氧化還原反應相關概念的模型
通過建立這個模型,學生能夠更容易掌握氧化還原反應中各概念的關系,就抓住氧化還原反應的兩條脈絡關系:
氧化劑→氧化性→得電子→化合價降低→被還原→還原反應→還原產物。還原劑→還原性→失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氧化反應→氧化產物。
這樣對于學生來說就比較容易掌握、理解和記憶,之后再讓學生用三個詞來總結,如氧得降、降得還、還失升或升失氧等,進行快速記憶。
例2 氫化鈉(NaH)是一種生氫劑,可發(fā)生以下反應:NaH+H2O= NaOH+H2↑。對這一反應的描述,正確的是( )。
A.NaH是氧化劑 B.還原產物和氧化產物的質量比是1:1
C.NaOH是還原產物 D.生成1 mol H2轉移2mol電子
解析:標出反應情況(如圖2):
圖2
由各反應物及生成物價態(tài)可知,NaH 中的氫由反應前的-1價升為反應后H2中的0價,化合價升高,被氧化,作為還原劑,相應生成物為氧化產物;H2O 中的一個氫由反應前的+1價變?yōu)榉磻驢2中的0價,化合價降低,被還原,作為氧化劑,相應生成物為還原產物。很明顯,生成1 分子H2中有一個氫原子是失去1個電子來的,另一個氫原子是得到1個電子來的。所以,還原產物和氧化產物的質量比是1:1,生成1 molH2應轉移1 mol 電子。答案是B。
在高中化學中,無機元素及化合物性質是重點內容。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鋁、硅等物質的學習學時被再次縮減。這就更加要求學生在學習物質性質時,要建立學習物質性質知識的模型。在單質化合物性質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建立起一定的學習模型思維,如此對未知物質的探究,才更加有章可循。本文以金屬鈉的性質和應用教學為例進行分析。
[教師活動]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知道結構決定性質。鈉原子的核電荷數是11,請學生畫出鈉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建立模型]掌握物質性質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結構決定性質。
[實驗1]用濾紙吸干鈉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再用小刀切去鈉塊一端的表皮,觀察露出的金屬鈉的表面色澤;暴露在空氣中,觀察其表面顏色的變化。
[歸納]引導學生根據現(xiàn)象歸納出鈉的物理性質及保存方法。
(1)鈉的物理性質:銀白色、金屬光澤、質軟的固體;有延展性、易導熱、導電。(2)鈉的保存:密封保存在煤油中。(3)在空氣中的變化:銀白色光澤很快變暗。鈉在常溫時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鈉:4Na + O2==2Na2O(白色固體)
[觀看視頻]鈉與氯氣、硫的反應實驗。
[實驗2]將一小塊金屬鈉放在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石棉網,觀察火焰顏色以及產物的顏色、狀態(tài)。
[學生回答]看到鈉燃燒起來,火焰呈黃色,產物為淡黃色粉末。
[建立模型]金屬鈉可與活潑非金屬反應,且反應中表現(xiàn)強還原性,在不同條件下反應可能不同。
[實驗3]將一小塊金屬鈉投入滴有酚酞試劑的水中,觀察現(xiàn)象,引導學生歸納:鈉浮在水面上,熔成光亮的小球,到處竄動,發(fā)出嘶嘶的響聲,最后消失,溶液變成紅色。
[學生活動]思考并討論,得出結論:鈉的密度比水小,熔點低,反應快并放熱,有氣體和堿性物質生成:2Na + 2H2O === 2NaOH + H2↑。
[建立模型]活潑金屬不僅能與酸發(fā)生反應,特別活潑的還可能與水發(fā)生反應置換出氫氣,在反應中表現(xiàn)強還原性。
[實驗4]向一只盛有CuSO4溶液的大燒杯中加入一小塊金屬鈉,觀察實驗現(xiàn)象。
[學生交流討論]與鈉和水的反應現(xiàn)象相同,還能看到藍色沉淀的產生,沒有紅色金屬的生成:2Na + 2H2O === 2NaOH + H2↑;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
[教師活動]介紹工業(yè)制金屬鈦的方法:
[建立模型]將鈉加入帶鹽的水溶液,首先和水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鈉再可能與鹽反應。所以鈉不能從帶鹽的水溶液中置換出比它不活潑的金屬。如果要用鈉置換出其他金屬,要在熔融狀態(tài)下才可以。
通過學習鈉的性質,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推理、討論、分析的方法,歸納出物質能與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酸、堿、鹽、氧化物等類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表現(xiàn)出氧化性或還原性,分析它的穩(wěn)定性,從而建立無機元素化合物學習模型,這對以后研究其他物質的性質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建模思想,建立適當的模型用來表征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規(guī)律,對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起到不可忽視作用。當然,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建模思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充分利用和開發(fā)現(xiàn)有資源,遵循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將化學學科知識和思維方法有機整合,讓“教”與“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更高效、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