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在語文課堂中,一般是在文本學習的開頭,或者是學生通讀課文之后,老師會對所學文本的作者作一番介紹,我們??匆姷氖峭队捌聊簧铣鍪咀髡叩漠嬒瘢儆幸欢挝淖值暮喗?。舉一個例子,教學古詩《題西林壁》,在揭示詩題后出示對詩人蘇軾的介紹:“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學生讀一讀這一段簡介,就進入古詩的學習環(huán)節(jié)。當學生讀完后,是不是就真的對作者了解了呢?其意義也許只是教學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真正的教學效果有待商榷。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文本作者,如果只是為了“簡介”而“簡介”,白白擠占課堂寶貴的教學時間,沒有發(fā)揮作者簡介應有的教學價值,這需要我們加以反思。下面,不妨來看看兩位老師在課堂中的做法,也許會帶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迪。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愛蓮說》一課時,先從陶淵明的“詠菊”詩及唐代詩人“詠牡丹”詩中分別品味出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緊接著——
師: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盛愛牡丹。但是,也有人卻獨愛蓮花,誰——(出示周敦頤像)
生(齊):周敦頤。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周敦頤的簡介。(出示)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道州(今湖南省道縣)人。北宋哲學家,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為官清正廉潔,愛民如子。
師:這里有幾個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一,周敦頤是哪里人?
生:湖南人。
師:第二,周敦頤開創(chuàng)了什么學派?
生:宋明理學。
師:你們可能沒聽說過“宋明理學”吧?不要緊。你們應該聽說過這兩個人,孔子、孟子,知道吧?
生(齊):知道
師:2000多年前,孔子和孟子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學派——儒家學派。儒家學派看重仁義道德,看重君子美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但是,儒家學派后來慢慢衰落了,看重仁義道德的人越來越少了。到了北宋的時候,出了一個人,誰——
生(齊):周敦頤。
師:是的,周敦頤開創(chuàng)了宋明理學,復興了儒家文化。慢慢地,仁放道德、君子美德,又一次成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最核心、最持久的價值觀。你們說,周敦頤厲不厲害?
生:厲害。
師:好,我們來看第三個重要信息。周敦頤做過官,老百姓是怎么評價的?
生:清正廉潔,愛民如子。
師:千萬不要小看這短短的八個字,可以說,字字千金??!我們一起說——
生(齊):清正廉潔,愛民如子。
師:這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這樣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好官,為什么要寫《愛蓮說》呢?請大家打開書,自由朗讀《愛蓮說》。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針對作者簡介,王老師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一讀而過,而是在學生讀完后幫助學生提取其中有意義的信息,這實質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于作者周敦頤的認識,在頭腦中能留下最有價值的印象,從而促進學生的記憶。其次是對于學生不清楚的內容進行補充,一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也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儲備,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最重要的是,還引導學生對于作者周敦頤人格及人品方面的感知,了解他的內心本性,這其實是為學習《愛蓮說》打下了“伏筆”,進行由人及文之間巧妙的過渡,為接下來文本的學習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梢哉f,對于作者的簡介,王老師沒有走過場,而是充分挖掘其自身的教學價值,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效益的提升。再來看廣東名師彭才華老師教學《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時,對于詞人辛棄疾的介紹別具匠心。(出示)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師:這是辛棄疾同一時期的作品。請大家自由讀一讀,猜猜這首詞大概和什么有關呢。
生:戰(zhàn)場,打仗。
師:好!你們說是戰(zhàn)場,老師嘗試著表現這種感覺。請同學們拿起筆來圈畫一下,看哪些詞傳達了這樣的感覺。(激情誦讀)
生:挑燈看劍、吹角連營、麾下、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弓……
師:果然是戰(zhàn)場,果然在拼殺。不過,如果我們稍細致一點讀讀這首詞,你認為這是在真正的戰(zhàn)場上嗎?
生:不是的,因為是“醉里”!
生:還有“夢回”。
生:最后還有“可憐白發(fā)生”,詩人已經老了。
師:一個白發(fā)的老人,為什么在夢里還在想著戰(zhàn)場呢?
(出示辛棄疾簡介)辛棄疾,愛國詞人,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親眼目睹了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景象。他一生為抗金不懈努力,卻不斷受到排擠,被貶到江西農村達長18年之久。這18年,國家仍然未能統一,許多百姓的日子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這兩首詞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師指名讀,全場肅然)
師:為什么詩人在夢里還在想著戰(zhàn)場?
生:他希望把金人趕走,讓百姓過上安寧的生活。
生:辛棄疾是個愛國詞人,他希望國家早日統一。
師:不僅是在睡夢里夢到戰(zhàn)場啊,這個一生都在夢想恢復中原的詞人,直到臨終的那一刻, 還含著最后一口氣,奮力喊道:“殺賊,殺賊……”
師:此刻,我們想象一下,當辛棄疾在江西上饒看到眼前的這一戶人家,日子如此安寧祥和,其樂融融,當他提筆寫下《清平樂·村居》,(出示書法作品《清平樂·村居》)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在這一片段中,作者的簡介內容已經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對簡介的內容閱讀了解,深入品悟詩人內心的情感世界,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又加深對詞句的內容理解,在想象中隨著詩人走進詞作創(chuàng)作時的美好境界。這樣的教學,就是合理地將作者簡介作為教學的有機資源,拓展學生對詞作背景知識及詞人人生境遇的認識,為學生的情感升華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課堂實際的教學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梢哉f,這里的作者簡介發(fā)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上兩則案例片段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中的作者簡介也是教學的有效資源,應該與教學流程合理地整合到一起,憑借簡介的學習,豐富學生的積累,開拓學生的眼界,打下文本學習的基礎,進行積極的語言實踐,觸發(fā)學生的內心情感,進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在我們今后的教學中,應加以充分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