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桃源人,謹言慎行以求三朝無憂;太守,慎行以避欺世盜名;漁人,不謹言慎行,自取恥辱;劉子驥,輕信謠言,不慎獨,終為此病終。故事中陶淵明寫人,多只有地名、官職,卻無真名;敘事,含蓄委婉,表濟世救民之志?!短一ㄔ从洝吠獾奶諟Y明,身處亂世,謹守慎獨,心系百姓的“三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足見其境界高遠?!短一ㄔ从?》里外的慎獨文化滋潤著一代代華夏兒女。
關(guān)鍵詞:桃花源記;陶淵明;慎獨
“慎獨”,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它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始皇焚書坑儒,漢武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儒家?guī)捉?jīng)磨難終于重回王道。
年輕時的陶淵明崇尚儒家,有“大濟于蒼生”之志??墒撬畹臅r代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加之其家境敗落,作為寒門之士,面對九品中正的官制,也只能是“壯志難酬”了。正因為此,陶淵明才選擇了“擊壤以自歡”的老莊之道。
揚雄曰:“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睍x宋易主之后,陶淵明身在宋,心卻在晉,這一點文章開篇“晉太元中”可以為證。東晉孝武帝終其一生而言是昏君,王夫之評價司馬曜為“昏湎之主”,并認為“晉亡決于孝武之末年”。陶淵明渴望孝武中興,但只是其一廂情愿,現(xiàn)實將陶淵明拖入泥潭,他不斷地掙脫,又不斷地深陷其中,最終只能選擇獨善其身,歸隱田園,躬耕自資,感受到的是農(nóng)民的淳樸可親和田園生活的可樂。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政治黑暗又不斷激起陶淵明思想上的波瀾,他無法改變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于筆墨抒寫情懷,以寄托其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于是便有了《桃花源詩(并序)》,《桃花源記》便是詩的序文。陶淵明借文以“散郁陶,托風采,條暢任氣,優(yōu)柔懌懷”,文中聲畫唯美,足見其君子的品性?!短一ㄔ从洝分械教幯笠缰鴿鉂獾纳鳘毼幕?。
一、《桃花源記》里的慎獨
(一)慎獨無咎
1.桃源人的慎獨。桃源人避秦末戰(zhàn)亂,率妻子邑人到此與世隔絕之處。桃源人在貧瘠的土地上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奮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優(yōu)美生活畫卷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在農(nóng)耕時代,所有的物資都產(chǎn)自田地。田地對于百姓而言,是生命,是希望,更是幸福的源泉。在桃源,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過著自給自足的農(nóng)耕生活。桃源人有屬于自己的田,是良田,糧食滿倉是可以想見的。水是生命之源,桃源河道縱橫,水源豐沛,可以灌溉莊稼,也可供人們?nèi)粘I钏琛3缘膩碜粤继?,穿的產(chǎn)自桑麻,物盡其用,人盡其責,男耕女織,尊老愛幼,其樂融融??芍^:“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的大同世界。桃源人向漁人打聽外面的情況并委婉地叮囑漁人不要將桃源村的信息泄露,尤其“嘆惋”一詞,更見其謹慎。桃源人一直恪守祖訓,謹言慎行,不與外人糾纏,才有如此人間仙境。
2.太守的慎獨?!疤丶辞踩穗S其往”,一個“即”字,彰顯漁人口述奇遇桃花源故事的生動性和現(xiàn)實存在的合理性,致使太守將信將疑。
太守身為一方父母官,豈能“聽風就是雨”。如若不派人去,可能會辜負百姓的信任和朝廷的重托;若自己大張旗鼓地隨漁人前往,萬一沒找到,豈不既擾亂了社會秩序,又自取恥辱。太守基于家國重任、百姓信任和個人好奇(若真有其事,再去也不晚)等原因,最終決定先派幾個偵察兵跟隨漁人前往探查究竟。
故事的發(fā)展,確如太守所憂,漁人和偵察兵最終沒有找到世外桃源,太守的慎行可見一斑。
(二)不慎自咎
1.漁人的不慎獨。晉太原年間,社會動亂,民不聊生。溪水有限,魚越捕越少,捕魚人越來越多,形成惡性循環(huán),從而導致漁人天天捕魚,日子卻越過越窮。漁人不知貧窮的原因,一直抱著僥幸的心理在生死線上掙扎。
奇遇世外桃源,對漁人來說無疑是天上掉餡餅,寧可背信棄義,也要向太守“告發(fā)”桃源奇遇,以邀功領賞。不是漁人貪婪,是社會現(xiàn)實對他的逼迫,因為他窮怕了。漁人想通過此事一夜暴富,徹底改變自己貧苦的生活現(xiàn)狀。漁人出了桃源村,處處做標記,以備再訪桃源村,他沒有回家,卻徑自拜見太守。結(jié)果,世外桃源純屬子虛烏有。由于漁人的不慎獨,非但沒有邀到功,反而坐實了其造謠惑眾的罪名。
2.劉子驥的不慎。南陽劉子驥,“子驥”,“子”有地位的男子;“驥”,千里馬也,喻才能出眾的人。“子驥”,固美其名曰“高尚士也”。
一個高尚的士人,自以為品行高于凡夫俗子,定能找到 “世外桃源”。他寧可信其有,也不信其無,“欣然歸往”。結(jié)果,非但沒有尋到世外桃源,反而因為被人恥笑,抑郁而終。究其原因,是劉子驥自負,是其沒有堅守“慎獨”。
二、《桃花源記》外陶淵明的慎獨
1.顯志的慎獨。陶淵明寫《桃花源詩(并序)》,身處宋,卻寫晉朝一事,足見其慎言。正如史學家修史,大多都是修隔代史,因為即使有不符合事實之處,最多也只是背個“造謠”“不嚴謹”的評判,不至于危及自身的生命安全。古代文字獄層出不窮,足見為文造境之不易。這就是為什么我國的古代文學多以曲筆見長,為文含蓄、為人內(nèi)斂的原因。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七年,在牢中續(xù)寫《周易》,周易的卦辭、爻辭多以男女、婚嫁、狩獵等事來暗指如何為人處世,并在其中流露出其滅商建周的志向??缮碳q王并沒有看出。陶淵明為了躲避政治迫害,為了保全自我,寫晉亦是理所當然。晉孝武帝一朝,社會動亂,戰(zhàn)禍不息,民不聊生。人民渴望“三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而武陵人只能以捕魚為業(yè)。
2.取名的慎獨。陶淵明,寫人,武陵人、太守沒有具體的姓名,都以地名、官職來寫,無名無姓,無法考證,更無法追責。據(jù)傳有名有姓的劉子驥,是他已故之遠房親戚,“利貞無咎”。
3.敘事的慎獨?!拔淞耆恕保笫乐硕鄬ⅰ拔淞耆恕苯庾x為漁人。其實,將文章置于晉孝武帝一朝的社會背景中,“武陵人”更應該是所有武陵人的代稱,也就是說“武陵人皆以捕魚為業(yè)”。為何只能以此為業(yè)呢?戰(zhàn)亂不止,土地兼并,百姓喪失了土地,只能在“水中”求生?!熬壪小保?,水之淺,魚自然更少了。且人人皆以水為生,日日如此,魚的數(shù)量終將少于捕魚人的數(shù)量,可見武陵人生活的艱辛。為了全面立體展示武陵人辛苦捕魚、養(yǎng)家糊口的勤勞形象,陶淵明最后將目光聚焦在其中一個漁人身上。“忘路之遠近”不是忘我捕魚,而是魚少,捕不到魚,漁人心想下一網(wǎng)或下下一網(wǎng)定能捕到魚,漁人正是抱著這樣的心理:激勵接著激勵,失望連著失望,網(wǎng)空空,船空空,致使前行不止,忘記路的遠近亦是理所當然。一個悲苦的漁人形象浮現(xiàn)在讀者心中。這一切既達到了對亂世進行嘲諷的目的,又很好的保全了自我,體現(xiàn)了陶淵明的慎獨修養(yǎng)。
陶淵明對于桃源異境的描繪充滿詩情畫意。屋舍儼然,良田連連,美池漾漾,桑竹綿綿,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往來種作,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從視覺、聽覺的角度立體展現(xiàn)桃源勞作生活的優(yōu)美畫卷。尤其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長句,給讀者一種目不暇接的感覺,可見物產(chǎn)富饒。在其筆下,解決了百姓的“三愁”,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裕,陶淵明既替百姓發(fā)聲,又保全自我,謹慎之至。
世外桃源最終再也沒有人找到??梢姡諟Y明筆下的烏托邦社會根本就不曾存在,但文章僅僅表現(xiàn)了人生創(chuàng)造生活環(huán)境的一種可能性。世外桃源是一種可能,既然有可能存在,就有可能消失。在晉宋易主之亂世,這樣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自然也就找不到,此進一步顯現(xiàn)當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的社會現(xiàn)實。雖歸隱田園,亦不忘濟世救民,一心歸屬老莊無為,卻逃脫不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王道思想的道德束縛。既抨擊當朝,又替民請愿,足見陶淵明的慎言慎行。
總覽全文,桃源人,謹言慎行以求三朝無憂;太守,慎行以避欺世盜名;漁人,不謹言慎行,自取恥辱;劉子驥,輕信謠言,不慎獨,終為此病終。故事中陶淵明寫人,多只有地名、官職,卻無真名;敘事,含蓄委婉,表濟世救民之志,可謂“初六,履霜,堅冰至”。他面對現(xiàn)實,謹慎地審視自己、檢討自己、對待自己,這是他對生命的珍重。他沒有逃避現(xiàn)實,而是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只不過是含蓄一點而已?!吧鳘殹迸c“不慎”對比鮮明,不言自明。慎獨,不是不做,更不是逃避責任,而是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蓄積能量“齊家、治國”。慎獨,就是“愛同于己,譽同于己,助同于己”,既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別人、對社會負責。因而慎獨,無咎,行天下。
慎獨文化源遠流長,它猶如潺潺的小溪滋潤著一代代華夏兒女。
作者簡介:邵國華(1975—),男,浙江省建德市乾潭初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材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