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祺 劉雨薇
摘要:通過行為地圖法和KANO模型兩者優(yōu)化用戶需求分析,探究老年人睡眠產品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文章將引入行為地圖法進行用戶需求分析,運用KANO模型將用戶需求按期望類型排序。結合需求排序完善功能設計?;谟脩粜枨蠓治?,結合老年人用戶特點完成睡眠產品功能需求的分類及排序,完成以老人用戶需求為中心的整套設計調研及方案輸出。為將來老年人睡眠產品系列設計提供了研究方向和解決途徑的參考。
關鍵詞:KANO模型;行為地圖法;睡眠產品;睡眠檢測;老齡人群
中圖分類號:TP39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3-0087-03
引言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社會發(fā)展的畢竟階段,但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國喪偶且子女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數(shù)量也不斷增多,城市生活的獨立性等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獨居老人在生活上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增加了該類人群在夜間睡眠時遭遇危險的可能性。
現(xiàn)有睡眠產品從整體上來看可分為兩類,可穿戴類和不可穿戴類產品,穿戴類主要集中在智能手環(huán)或手表類產品。非穿戴類則有用于床鋪的睡眠追蹤器,智能床墊和從入睡方面入手用于制造睡眠環(huán)境的睡眠燈等。由此可見睡眠產品載體樣式繁多但缺乏針對性,結合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的睡眠產品設計較少,無法幫助老年人快速地建立對于新產品的使用認知。
行為地圖法及KANO模型分別由伊特爾森及狩野紀昭提出,行為地圖法最早運用于建筑設計中聯(lián)系空間環(huán)境及時間分析行動數(shù)據(jù)進而得到用戶需求,而KANO模型則是用于用戶需求分類進而提高用戶滿意度的工具,此次將二者結合,對老年人睡眠產品的用戶需求設定評價體系,為后續(xù)的老年人睡眠產品設計提供參考。
一、理論研究背景及框架
(一)研究背景
1.行為地圖法的定義:行為地圖最早于1970年由伊特爾森等研究人員提出并發(fā)展,主要用于記錄個體行為和建筑環(huán)境的各部分聯(lián)系的一種方法,現(xiàn)發(fā)展為選取特定的人群記錄其日常行動生活范圍,析其時間及空間脈絡,整合并挖掘其行動數(shù)據(jù),從而分析得出用戶需求的一種方法[1]。
2.KANO模型的定義:KANO模型最早由東京理工大學的教授狩野紀昭提出的關于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yōu)先級別排序的工具,是根據(jù)產品和用戶間的關系把用戶需求分為基本型、無關型、期望型、興奮型和相反型這幾個方面,且根據(jù)這幾個方面來改進產品提高客戶滿意度和進一步滿足客戶需求,如圖1所示[2]。根據(jù)KANO模型得出用戶初始滿意度后,為了更準確地定位用戶需求滿意度,往往會結合QFD模型,帶入KANO因子,使用另一個變換函數(shù)用以修正用戶初始滿意度,具體使用流程如圖2所示。
(二)研究框架
老年人睡眠產品從用戶需求出發(fā),功能,使用形式,造型形式都會對消費者產生一定影響,不同的需求會干擾他們對于產品的傾向度,消費者對于不同需求的重要度的排序,了解用戶人群對產品需求的想法,進而輔助后一步的設計實踐,是此次研究的主要部分。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
首先通過行為地圖法調查老年人睡前的行動軌跡,將行動軌跡按時間軸劃分為行為路線,由行為路線羅列出老年人的睡前行為,根據(jù)其行為分析用戶需求,再利用KANO模型將其按照A、M、O、I不同需求類型分類,計算出用戶初始滿意度值,再帶入QFD模型引入新的變化函數(shù),以修正用戶初始滿意度得到用戶滿意度值及用戶需求優(yōu)先級的排序。
二、模型構建及應用
(一)基于行為地圖法的老年人睡眠產品需求分析
以老年人睡眠為主體,將睡眠行為按時間軸分為睡前,睡時,睡后三條行為線路。分析三個時間段內老年人的行動特征,然后分析整合為其睡眠需求。根據(jù)三條時間線及行動分析可整理出十項老年人睡眠產品需求,其結論如圖4所示:
(二)基于KANO模型的老年人睡眠產品需求分類
1.計算用戶初始滿意度值:將通過行為地圖法整理分析出的十項用戶需求進行編號為:CR1睡眠監(jiān)控,CR2起夜吃藥,CR3智能交互,CR4突發(fā)救助,CR5語音互動,CR6定時關閉,CR7燈源問題,CR8使用便利,CR9助眠功能,CR10夜視功能。
基于這十項用戶需求制作老年人睡眠產品調查問卷,然后找到對應的人群分別在互聯(lián)網(wǎng),養(yǎng)老院和小型社區(qū)進行調查問卷發(fā)放,共計六十份。
其中互聯(lián)網(wǎng)回收有效問卷23份,養(yǎng)老院回收有效問卷18份,小型社區(qū)回收有效問卷9份,共計回收有效問卷50份。調查人群中,男士28位,女士22位,分別占比56%與44%。涵蓋年齡層從48歲到74歲。男女比例均衡,涵蓋老年人年齡層較為廣泛。從調查問卷分析可知大部分目標人群對于睡眠問題及睡眠產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對智能睡眠產品了解不多。
按照KANO模型的計算規(guī)則,根據(jù)調查問卷結果,將十項用戶需求按照A(興奮型需求)、M(基本型需求)、O(期望型需求)、I(無差異型需求)分為四大類。
然后再依據(jù)最大隸屬度原則對用戶需求進行分類確定需求的最終分類類型,初步統(tǒng)計結果如表1:
然后可以根據(jù)A興奮型需求、O期望型需求和M基本型需求在四類需求中所出現(xiàn)的頻率確定用戶需求分類的結果,分別根據(jù)三種需求在調查問卷中的所占比可以計算出用戶滿意度S和用戶不滿度D,以公式表示為式(1),然后可據(jù)式(2)計算出用戶需求的滿意度Ti[3]。
根據(jù)表一的統(tǒng)計結果,結合式(1)與式(2)得出用戶的初始滿意度Ti,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jù)表2所得到的用戶需求滿意度Ti用向量表示為:
由此將各項用戶需求滿意度值按重要程度排序為:
2.計算顧客需求滿意度:為了更詳盡地得出用戶需求數(shù)據(jù),得到初始滿意度后,還需進行進一步調整,基于國內外對KANO模型數(shù)據(jù)的研究【5】,從中得出一個新的變換函數(shù)用于修正原始改進率。提出的初始變換函數(shù)公式為:
式中:IRo——初始改進率,計算公式為:
Si為用戶當前滿意度,So為用戶目標滿意度,當前滿意度和目標滿意度均基于KANO問卷調查表,請每位用戶按照1-5為需求的滿意度打分,滿意度從1到5遞增。
KANO因子為用戶需求分類參數(shù),一般對于無差異型,基本型,期望型,興奮型需求分別表示為0.5,1,1.5,2。
根據(jù)初始變換函數(shù)可求出顧客需求滿意度,具體計算公式為:
式(4)所得數(shù)據(jù)通過向量表示為:
通過表1可知,在用戶需求中,屬于興奮型需求A的有:CR2,CR4,CR5;屬于基本型需求M的有:CR6;屬于期望型需求O的有:CR7,CR9,CR10;屬于無差異型需求I的有:CR1,CR3,CR10。然后將A,M,O,I顧客需求的分別賦值為2,1,1.5,0.5,結合式(3)與式(4)進行計算。得出調整后的顧客需求滿意度數(shù)據(jù)后,整理如表3所示:
結合表3所得數(shù)據(jù),調整后的用戶需求滿意度以向量表示為:
由此將各類需求按滿意度排序,優(yōu)先級為:
三、模型運算數(shù)據(jù)分析
(一)用戶需求優(yōu)先級分析
優(yōu)先級排序如圖5所示,在用戶優(yōu)先級排序中CR2起夜吃藥,CR4突發(fā)救助,CR7燈源問題為優(yōu)先級最高的三項用戶需求,為了使睡眠產品更加貼合城市獨居老人需求,首先滿足其CR7定時關閉,CR9使用便利,CR2起夜吃藥三項功能。在滿足這些需求后,CR9助眠功能,CR6定時關閉也屬于用戶需求中可以順帶考慮的功能型需求,CR3智能交互與CR5語音功能則排在十項需求的最后兩位,在設計中盡量規(guī)避或不以這兩項為重點需求設計。
(二)結合用戶特征的用戶需求優(yōu)先級分析
1.用戶特征:獨居老年人睡眠問題在生理上表現(xiàn)為睡眠碎片化,且由于身體機能的衰退,夜間新陳代謝的減緩易造成病痛難以入眠,心理上則表現(xiàn)為在夜間比有人陪伴的老人更易感到孤單無援。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認知和對信息的接收處理能力也隨之衰弱,他們比年輕人更難接收新鮮事物甚至會產生抗拒心理。
2.分析用戶需求優(yōu)先級:由于老年人在夜間更易導致病痛復發(fā),而起夜吃藥處于用戶優(yōu)先級最優(yōu)先的位置,此結論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消費者對于老年人夜間急救類藥物更便利的取服有著迫切的需求,直接影響到老年人夜間的睡眠保障。
由于城市獨居老人相較于其他類型的老人的孤立性與特殊性,夜間發(fā)生危險但由于無人發(fā)現(xiàn)導致威脅生命的事故頻發(fā),所以突發(fā)救助也是老年人睡眠產品消費者較為關注的功能,如何為老年人提供一個更安全安心的睡眠環(huán)境,也是影響消費者的重要因素。
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的退化,眼睛的敏感性也強于年輕人,因此燈源問題也成為優(yōu)先級較高的因素,如何保證老年人夜間起夜時不被燈源帶來的驟盲所帶來的危險困擾,安全的使用過程,成為消費者對于老年人睡眠產品價值的又一重點判斷,如圖6。
根據(jù)這三項需求可進行功能細分結合老年人產品設計原則,進而得到此次老年人睡眠產品的設計原則:1.產品需結合老年人認知特性,降低認知成本,提高老年人對于產品的接受度。2.解決由于夜間視線并造成的取藥困難等一系列危險問題。以及當危險事故發(fā)生時老年人求助需求問題。3.解決燈光驟亮及開關難尋所造成的安全隱患問題。
結語
根據(jù)行為地圖法得出用戶需求,再根據(jù)KANO模型算法得出用戶優(yōu)先級進行排序,得出結論:在用戶睡眠行為分析出的十項睡眠需求中,起夜吃藥,突發(fā)救助,燈源問題是三項消費者所關注的核心因素,在后續(xù)的設計開發(fā)過程中應該被重點關注及考慮,由此可見對于老年人夜間睡眠安全性的考慮對于提升產品品質及消費者滿意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行為地圖法與KANO模型結合的老年人睡眠產品設計流程的可行性得到了檢驗,通過這兩種方法的結合對于整理了用戶需求間的邏輯關系,并對用戶需求進行了整理分類及優(yōu)先級的排序,相關結果有助于后續(xù)進一步進行對老年人睡眠產品的開發(fā)與調研,有助于后續(xù)的進一步完善與開發(fā)。對以用戶人群需求為導向的老年人睡眠產品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基金項目:虛擬仿真教學中心建設(201702175023);智+文創(chuàng)實驗室(201801131006)。
參考文獻
[1]鮑欣寧.葉俊男.曹文灝.基于用戶體驗睡眠健康產品設計探索與實踐[J].設計,2017,19:102-103.
[2]賀雪梅.曹廷蕾.宋寧.等基于用戶需求細分的產品形態(tài)群化設計[J].圖學學報,2017(05):689-694.
[3]許懋琦,曹亞蘋.從用戶體驗角度淺談APP的文案設計[J].設計,2016(11):56-57.
[4]古悅.解讀褪黑色素[J].中國食品,2016(2):1000-1085.
[5]朱建春.基于老年人認知特征的智能產品設計解讀[J].工業(yè)設計.2018(08):145-146.
[6]葉俊男.楊超翔.徐子尚.面向設計類專業(yè)的G-magic虛擬現(xiàn)實實驗室的建設探索與實踐[J]設計2017(262):1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