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思嫻
摘要:探索情境感知在時間管理移動APP中的應用,實現(xiàn)用戶個性化的時間管理。以情境感知為基礎,分析移動時間管理中的用戶、環(huán)境、時間、設備情境因素,結合時間管理方法,提取出時間管理的關鍵情境并分析其中用戶潛在需求的獲取方法,提出基于個性化服務的設計策略。得出基于情境感知的時間管理設計策略。情境感知理論應用于時間管理移動應用,有助于提供用戶個性化的時間管理體驗。
關鍵詞:情境感知;時間管理;用戶體驗;個性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3-0049-03
引言
移動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移動智能設備的便攜性、智能性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一方面,它給人們的信息獲取、相互聯(lián)系等帶來了方便,另一方面,它的娛樂性也打亂了一部分人的生活節(jié)奏,有利有弊。有許多用戶利用時間管理移動應用來輔助學習生活,管理時間,但目前市場上的時間管理移動應用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達到用戶預期的效果。Bettman和Prahalad提出復雜變化的場景對用戶行為和潛在需求會造成影響[1],因此,作者將情境感知與時間管理理論相結合研究得出設計策略,應用于時間管理移動應用設計,提供用戶更加個性化的時間管理服務,改善用戶體驗。
一、情境和情境感知
情境感知的概念最早由哥倫比亞大學的B.N.Schilit和M.M.Theimer于1994年提出,定義為用戶在變化情境下能夠做出相應反應的系統(tǒng)[2]。情境感知過程包括:自動獲取用戶的相關情境信息,根據獲取的信息,經算法推理分析出用戶需求,適時給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情境感知的過程體現(xiàn)了情境感知服務的特點:自動化、實時性、個性化。文中時間管理的情境感知可理解為,通過傳感器等技術獲取時間管理的情境信息,結合用戶特征,智能判斷當前的用戶需求,主動給用戶提供時間管理方面的服務。
“情境”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不同領域對它的解讀不同。文中基于用戶體驗設計對情境的定義指:用戶在某一場景下使用產品時,與用戶、產品相關的所有信息,或者兩者交互過程中的有關信息和影響因素。Schilit定義情境包括位置、設備、物理條件等外部信息,和個人基本信息、當前目標任務、心理訴求等內部信息;Lieberman等人將情境因素分為:用戶情境、環(huán)境情境和應用情境[3]。國內也有對情境組成的研究,顧君忠提出情境因素包括用戶情境、時間情境、物理情境、社會情境和計算情境;岳瑋寧將情境因素分為自然環(huán)境、設備環(huán)境和用戶環(huán)境。情境的獲取方式包括:(1)顯式獲?。和ㄟ^直接問詢、系統(tǒng)特殊設置、網頁調查等方式獲取用戶和其他情境數據。(2)隱式獲取:系統(tǒng)自動跟蹤、物理設備感知用戶相關數據。(3)推理獲?。和ǔJ褂脭祿诰?、統(tǒng)計學、領域術語等方法獲取情境信息。
二、情境感知應用于時間管理的意義
時間管理定義為在同樣的時間消耗情況下,為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進行的一系列控制工作。是由于每個人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不同而賦予自己的一種內向管理素質。并應用現(xiàn)代科學的管理方法對時間的耗費進行預測、預控、計劃、實施、檢查、總結、評價及反饋等過程控制,以克服時間浪費,達到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既合理又經濟地完成預期的目標【4】。
根據對市場上較受歡迎的幾個時間管理應用的調研,把目前存在的時間管理應用分為了三大類:待辦清單類,如“滴答清單”、“To;do;list”;習慣養(yǎng)成類,如“小日常”、“種子習慣”;幫助專注類,如“潮汐”、“我要當學霸”,這三類時間管理應用適用于自制力和個人目標不同的人群。經過對各類時間管理APP和時間管理理論的研究,總結出功能完善的時間管理APP的流程可包括收集、整理、執(zhí)行與反思四個步驟。文章希望把情境感知技術應用于時間管理流程中,實現(xiàn)時間管理移動應用的策略設計,來提供不同類型的用戶個性化服務。
三、時間管理中的情境因素
根據時間管理移動應用的特性,得出其主要情境因素可總結為:用戶情境、時間情境、環(huán)境情境、和設備情境如圖1。
(一)用戶情境。用戶情境包括了:用戶的基本信息、關注點、心理狀態(tài)、目標等。時間管理應用可以根據用戶情境信息,建立用戶模型,預測用戶需求,提供用戶個性化服務。用戶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如自制力較好的學生與自制力較差的學生,他們對時間管理的需求也不同,前者更偏向于事務的安排與記錄,后者更需要強制的行為限制;用戶的目標設定也會對他的時間管理造成影響,例如短期、長期的目標和事務的輕重緩急會決定用戶完成任務的時間和方式。
(二)環(huán)境情境。環(huán)境情境包括了:地理位置、亮度、溫度、用戶的運動狀態(tài)、社會背景等。舉例說明這些因素對時間管理行為及方式的影響,以用戶進行個人運動時間管理場景為例:運動前,應用可根據用戶的地理位置和當時的氣候溫度等因素給用戶提供運動計劃,如運動時長、運動的時間段和運動裝備的安排;運動中及時獲取用戶的運動狀態(tài)信息,進行記錄。運動后,分析獲取到的用戶數據信息,給予用戶反饋。在整個事件過程中的環(huán)境情境一直與用戶需求關聯(lián)。
(三)時間情境。時間情境包括了:年、月、日、季節(jié)等時間信息。時間情境能夠應用于追蹤用戶偏好的變化,分析用戶興趣。用戶在利用時間管理應用進行個人管理時,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時間管理習慣,在不同階段,用戶的時間管理目標與需求也會不同。比如夏天與冬天不同季節(jié)的氣溫存在差異,大一到大四的生活安排也會有所不同,所以需要隨時獲取用戶的時間情境因素,用來過濾推薦項目,提供用戶服務,比如過濾掉與時間情境不相符合的項目,或是根據時間情境對推薦列表重新排序。
(四)設備情境。設備情境包括了:設備的自身條件、網絡連接性、附近的資源等。移動電子產品具有靈活便捷的特點,支持用戶隨時隨地使用,被運用的場景多變復雜。手機與佩戴式等設備的不同,它的信息顯示方式、交互方式也會不同。網絡連接情況對時間管理產生的影響,例如:利用時間管理進行任務創(chuàng)建,網絡不佳時,需要提供信息本地保存的功能,網絡恢復時,可以及時更新錄入的信息,保證用戶無論在什么樣的網絡環(huán)境下,都能成功錄入計劃。
四、基于情境感知的時間管理移動應用設計分析
移動設備的便捷性、多樣性給時間管理應用設計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根據不同情境因素,提取時間管理中的關鍵情境,結合情境感知提出設計策略,從而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提升用戶的工作效率。
(一)關鍵情境下的用戶需求。通過上文分析,文章把時間管理流程總結為收集、整理、執(zhí)行與反思四個步驟,把時間管理的關鍵步驟與情境感知相結合進行分析:
1.收集。當用戶進行任務創(chuàng)建時,是時間管理信息收集的過程。創(chuàng)建任務的交互方式需要滿足用戶的當前情境。例如,用戶目標不同,提供任務創(chuàng)建的形式也不同,目前存在的三種時間管理APP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用戶目標:待辦清單、習慣養(yǎng)成、幫助專注。時間管理應用第一步可以提供用戶目標的選擇,根據用戶目標在下一步切入情境感知服務,以不同類型的時間管理APP為例進行分析:(1)“小日?!弊鳛榱晳T養(yǎng)成APP,因為常見的習慣類型可預見,所以APP以卡片式設計,把各種習慣按照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情境依次列舉,方便用戶快速點擊創(chuàng)建,同時也提供了用戶更多選擇;(2)“滴答清單”為待辦清單類APP,由于待辦事務的復雜性,任務的創(chuàng)建需要用戶手動輸入?!暗未鹎鍐巍边€滿足了多種情境下的任務創(chuàng)建,如戶外行動時創(chuàng)建任務——支持語音輸入、保存正在瀏覽的網站——收藏網頁到清單、微信聊天時創(chuàng)建任務——保存消息到清單等形式;(3)“潮汐”為任務專注類APP,根據用戶常見的專注情境,它提供給用戶“專注”、“睡眠”、“呼吸”三種選擇,接著在選擇的場景下設定專注時間,如圖2。
為了后續(xù)方便提供情境感知服務,用戶在進行任務的創(chuàng)建時,可遵從基本模版,即包含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利用顯性獲取的方式獲得關鍵情境要素。
2.整理。在用戶進行任務的創(chuàng)建后,需要對記錄的事務進行分類與整理。任務的整理需要遵從一定的邏輯。如可以根據不同場景,創(chuàng)建“學校”、“家”、“公司”這樣的分類,或者根據不同的任務類型進行分類,如“工作任務”、“學習計劃”、“自我提升”等,任務還可以根據層級劃分為母任務和子任務。利用情境感知,獲取用戶的環(huán)境情境、用戶情境,能幫助提供用戶任務分類的參考。同時,“滴答清單”還考慮到用戶在高效工作,臨時創(chuàng)建的任務不方便整理的情境,所以將用戶利用特殊方式新建的任務自動放在“收集箱”中,等待用戶進一步處理,如圖3。
3.執(zhí)行。在進行任務整理后,下一步就是任務的執(zhí)行階段。在任務執(zhí)行前,應用需要對用戶進行提醒。任務存在著時間先后,輕重緩急,任務提醒可通過對時間和位置信息的感知,如“午休”、“睡前”、“公司”、“學校”,在對應的情境給出相應提醒。設備的不同,提醒的形式也多樣,例如佩戴式移動設備可以運用更多樣的體感交互。在任務過程中,是否同時進行多個事務,該在哪一項任務提供何種服務,也需要對用戶的當前情境進行判斷。同時,一件任務如果包含一系列子任務,子任務的邏輯關系可以幫助判斷情境感知服務的切入。以常見的工作匯報為例,系統(tǒng)提醒用戶今天需要進行工作匯報,用戶拿起手機點擊確認時,下一步的任務安排可能是“給同事發(fā)送會議邀約信息”。任務完成后,對該項任務的后續(xù)處理方式根據用戶需求也不同。
4.反思。時間管理中,對一天或者一段時間的時間管理進行回顧反思至關重要,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在不同的階段,用戶的行為習慣可能發(fā)生了改變,應用對用戶歷史行為數據的分析幫助用戶在不同階段總結自己的時間管理經驗,了解自己,有利于個人成長,最終形成個性化時間管理方法。
(二)分析用戶需求。
在對時間管理的四個步驟中的關鍵情境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得到了預測用戶需求的方法:(1)根據用戶目標進行判斷,如任務創(chuàng)建的形式根據用戶選擇的目標提供是直接選擇還是自定義;(2)根據用戶的行為邏輯判斷,如當用戶在微信聊天時創(chuàng)建任務,可能無暇給任務分組,所以應用臨時創(chuàng)建任務在未定義分組;(3)根據任務的內在邏輯進行判斷,如一個事務里包含一系列的連續(xù)任務:確認今日會議的下一步可能需要發(fā)消息。用戶在進行時間管理時,可以通過用戶的一系列行為判斷出用戶的潛在需求【6】。由顯性獲取、隱性獲取與推理獲取的方式,得出用戶在時間管理中的關鍵情境,利用情境感知技術在關鍵情境中提供用戶個性化服務。
五、個性化時間管理移動應用設計策略
基于情境感知的時間管理移動應用,不僅需要感知當前具體情境,從用戶的行為認知出發(fā),推理出關鍵情境下的用戶需求也至關重要。情境感知技術的應用使數據推薦算法更加準確,有助于個性化服務的實現(xiàn)。時間管理移動應用的結構層設計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獲取用戶基本信息與用戶目標,構建初步的用戶畫像;第二部分,提供待辦清單、習慣養(yǎng)成、幫助專注三類時間管理目標的相關功能操作;第三部分,幫助用戶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與反思,完成個人成長,將收集、整理、執(zhí)行、反思四個步驟包含其中,利用情境感知技術獲取用戶的基本信息和用戶的相關生活足跡,記錄用戶的使用歷史,逐漸完成用戶畫像的精確化與更新迭代,實現(xiàn)個性化服務,如圖4。在時間管理應用的框架層、表現(xiàn)層設計上,情境感知幫助推理獲取用戶心理的變化,利用情感化設計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總結
隨著社會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利用時間管理移動應用改變個人生活習慣,提高時間管理效率十分重要。結合情境感知對時間管理移動應用的再設計能夠獲取更復雜的用戶需求,實現(xiàn)個性化設計,使時間管理能夠適用于不同的人群,給他們提供真正行之有效的、貼心的服務,讓用戶通過時間管理移動應用實現(xiàn)個人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慕海.面向動態(tài)情境的信息推薦方法及系統(tǒng)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1-116.
[2]佘其平.基于用戶情境的服務組合推薦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1-62.
[3]張秀.基于情境感知的老年人健康監(jiān)測應用設計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1-90.
[4]盛愛民.論管理者應該具備時間管理的素質[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fā)展,2014(2):51-51.
[5]劉榮榮.考慮時間情境的群體推薦算法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16,38(1):93-96.
[6]宋毓.SoLoMo時代一種基于情境感知的圖書館微服務模式[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18,263(05):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