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榮
(福建省德化第五中學 福建 德化 3625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教育的理念和教學的方式都發(fā)生了重要的改變。歷史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的課程,認真地學好歷史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正確歷史觀的樹立,乃至今后的人生成長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老師在具體的初中歷史教學中,要不斷地強化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科學合理地布置問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探究,把學生的歷史學習主動性充分地激發(fā)出來。因此,教師要切實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巧妙地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歷史產(chǎn)生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比如,在學習《戊戌變法》知識時,老師在不要直接講述相關知識內容,要引導學生先了解清政府當時的發(fā)展狀況和內外環(huán)境,積極思考清政府怎么做才是最好的選擇。通過先前的歷史學習,學生都已經(jīng)明白要想改變落后現(xiàn)狀,就要推行改革舉措。因為康乾盛世也是通過推行新政才實現(xiàn)的,由此學生得出,清政府要想改變落后挨打的局面就一定要實行改革。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引伸出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歷史知識,為學生詳細深入地講解戊戌變法的原因,進而提出用哪種方法最能夠有效徹底地改變清朝的落后問題。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清政府長期受到列強欺壓的主要原因是,軍事實力不強和科學思想落后,所以清政府為了改變落后的發(fā)展狀況,迫切需要學習發(fā)展西方的科學技術,盡快地富國強兵。這種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推理的教學方式,既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推動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的提升。
老師在歷史的教學實踐中,假如只是枯燥地講解理論,學生無法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對此老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如身臨其境,增強自己的切身感悟,激發(fā)探究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教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章節(jié)內容時,教師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作業(yè),對原有的知識進行回憶,張楊二人從西安事變前的擁蔣到西安事變的逼蔣抗日,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變化。在開展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以“抓住蔣介石之后是殺死還是放掉”作為導入點,引發(fā)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進而指出重點是西安事變的最佳解決方案是什么。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再進行及時引導點撥,讓學生置身于當時情景中去分析評價,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老師再運用多媒體對日本的暗中挑撥拉攏何應欽進行展示,讓學生明白各方對于事變的態(tài)度,認識到當時的復雜性。最后,老師讓學生站在共產(chǎn)黨的角度從利于人民、利于抗日、利于革命等進行考慮,從而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最佳方案。在這其中,學生不僅感受到共產(chǎn)黨顧全大局的英明決策,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共產(chǎn)黨、熱愛祖國的濃厚感情。
歷史的理論雖然比較枯燥,但是歷史事件是生動的,歷史人物是鮮活的。歷史又是過去的生活,可是生活卻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新運用教學方式,讓歷史課本上的內容生動鮮活起來,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推理能力。比如,在學習“盧溝橋事變”章節(jié)時,教師在講課時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小兵張嘎》電視劇的片尾曲,隨著歌曲的播放,中國人民流離失所、戰(zhàn)火連天的場景,以及對日本侵占我國的憤怒之情都生動地展示了出來,使學生油然想起“盧溝橋事變”的悲痛歷史。老師再通過多媒體把相關的資料和圖片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增加學生的印象。最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討論,比如事件的起因、背景、各方的反應、影響等,老師再進行點評,充分調動學生的歷史細胞,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很好地完成了從灌輸?shù)揭龑骄康霓D變。
新的課標理念下,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中,要創(chuàng)新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強化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成立歷史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歷史活動。比如,對于繁榮昌盛的隋唐時期,可以成立歷史美術小組,引導學生按照課本知識和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貼在教室的墻上,再找一名口才流利的學生為大家進行詳細的講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比如,在學習《絲綢之路》這一知識時,為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習趣味性,教師可以挑選幾個同學扮演在敦煌集市上進行交易活動的商人,有胡商、漢商和漢朝的官員,對當時繁榮的絲綢之路進行生動形象的再現(xiàn)。能夠讓學生對表演中涉及的歷史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老師在課堂外組織學生集體觀看歷史片、紀錄片,以及參觀名勝古跡,切實增強學生的視覺感官印象和自己的切身體會,讓學生更加近距離地感知歷史,增強學習探究歷史的興趣和信心,從而更好地學好歷史這門重要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