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躍輝
“具體化”是波蘭文藝理論家羅曼·英加登在《文學的藝術作品》和《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等著作中提出來的概念。在他看來,文學作品不僅是作者意識的創(chuàng)造結果,同時也有一種物理性質的實體基礎,是一個復合的、多層次的客體。具體說來,文學的藝術作品有四個層次:語詞聲音層次,或者語音層次;意群層次或語義層次;由事態(tài)、句子的意向性關聯(lián)物投射的客體層次,以及這些客體借以呈現(xiàn)于作品中的圖式化外觀層次。藝術作品本身并不是審美對象,只是一種“意向性客體”,在不同層次之間充滿了各種“不定點”和“空白”。讀者對這些“不定點”和“空白”進行“填空”的過程,就是“具體化”。具體化是一種積極的閱讀姿態(tài)和方式,消極的被動的閱讀只能獲得圖式化的方面,“只有當讀者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想象以填補作品中的不定點和空白,才能使作品不完備的意向性關聯(lián)物變成活生生的審美對象?!背踔姓Z文統(tǒng)編教材的不少文言文本,都是文質兼美的文學性作品。對這些作品的解讀,不僅應該有以文言知識為主的“言語視野”,也要有以意蘊主旨為主的“文學視野”。這就需要師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透過文言詞句的表層,把握整個文本的主旨以及藝術特色,能夠發(fā)揮想象力,并且運用推理工具,把凝練的文字還原為豐富的意蘊,該過程如同將茗茶用水泡開,這樣才能嗅到茶葉的縷縷清香。
一、互文性閱讀與文本細節(jié)的“具體化”
英加登在《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一書中曾說:“文學作品描繪的每一個對象、人物、事件等等,都包含著許多不定點,特別是對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繪。一般說來作品中描繪的人生的生活都要持續(xù)一段完整的時間,但它沒有明確地表示出來,所以這些人物變化的特征就是不確定的?!逼鋵崳粌H是文學作品,其他作品例如歷史作品也包含著很多“不定點”。因此,對于教材中的歷史作品,也應該有“互文性閱讀”的眼光。統(tǒng)編教材構建的“1+X”群文閱讀模式,也是依據互文性閱讀的原理。有論者指出:“互文關系機理可以劃分為兩個維度:一是歷時的維度,文本與此前文本的互文融合,以及與此后文本的交匯重生;二是共時的維度,文本與當下的歷史文化文本的相互參照?!币簿褪钦f,某一文本中的“不定點”可能在“后文本”或當下的歷史化文本中得到了“填空”。
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的《孫權勸學》一文選自北宋的《資治通鑒》,但所記述的史實發(fā)生在三國時期,于是《資治通鑒》與《三國志》的關于該史實的片段就構成了一種“互文性關系”,《孫權勸學》中的某些“不定點”在《三國志》中就會有照應的片段。教師就有必要將《三國志》中的相關文字,作為“資源支架”提供給學生,以便于理解《孫權勸學》中的“不定點”,從而使《孫權勸學》的內容與意蘊更為豐富。
例如《孫權勸學》中說:“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這句話極其簡略。魯肅因何而過尋陽,是路過此地還是專門拜訪呂蒙?魯肅與呂蒙究竟談論哪些內容?這些在《資治通鑒》中都沒有詳細敘述。這就是文本的“不定點”,要對這些點進行“具體化”,那就要與《三國志》參照閱讀?!度龂尽蚊蓚鳌酚涊d: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彼焱劽?。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獲取如下信息:一是《孫權勸學》中說“及魯肅過尋陽”,課后注釋“過”為“經過”,意思是說魯肅經過尋陽時,曾經和呂蒙有一段交談。而《呂蒙傳》說是“遂往詣蒙”,即專門前往拜訪呂蒙。前往哪里呢?自然是尋陽。因為當時呂蒙“拜偏將軍,領尋陽令”,即兼任尋陽縣令。當時魯肅已經替代周瑜掌兵,為何要專門拜訪呂蒙呢?《呂蒙傳》又記載了魯肅輕視呂蒙這件事。正因為魯肅曾經輕視過呂蒙,因此“與蒙論議”之后才會有“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驚嘆之語。如果沒有此前的鋪墊,那么“刮目相待”中隱含的對比意味就沒有著落了,也不會有“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的感嘆了。二是《呂蒙傳》詳細記載了二人談話的過程。二人先是喝酒,酒酣之際,是呂蒙挑起了話頭,話語中含有規(guī)勸魯肅之意,這并非呂蒙好勝,故意賣弄學問,而是他目光長遠,深謀遠慮。面對呂蒙的提問,魯肅的表現(xiàn)是“造次”回應,一個“造次”照應了前文“肅意尚輕蒙”,即魯肅內心輕視呂蒙,所以才會“隨便回答”。呂蒙不知道有沒有意識到魯肅的態(tài)度,他繼續(xù)強調荊州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對手的過人之處,并且“為肅畫五策”,即魯肅計劃了五條對策。這進一步說明呂蒙胸有全局。至于究竟是哪五策?這又是文本新的“不定點”,還需要用史實佐證。三是補充說明了“蒙乃始就學”中“學”的具體內容。呂蒙在孫權的“但當涉獵,見往事耳”的指導下,所讀所思自然是史書、兵書。確切地說,孫權希望呂蒙閱讀的是史書、兵書中的治國用兵之道。這一點在裴松之引西晉人虞溥所著的《江表傳》中的一段文字得到了證明:“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tǒng)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眳蚊刹粌H能夠在孫權的指引下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同時還能夠結合當時的國家形勢提出自己的戰(zhàn)略性思考意見。
這三條內容,正是對《孫權勸學》中“不定點”的補充。這其實說明,對史實類文言文本,要利用“互文性解讀”的原理進行多文本參照閱讀。像教材中的《周亞夫軍細柳》《唐雎不辱使命》等文本,也可以參照其他歷史文本,對教材文本中的“不定點”進行“具體化”。
二、還原式解讀與人物形象的“具體化”
孫紹振教授說:“我們的‘還原,則是為了揭示原生狀況與藝術形象之間的差異和矛盾,以便進入分析程序。從文學文本解讀學來說,意象、意脈和意境,都是在感情的沖擊下對事物的感受,‘形質俱變是相當普遍的規(guī)律?!睂τ谒囆g形象的分析,需要還原到形象的原生情境與狀況中進行把握。這種“還原”實質上也是對藝術形象進行“具體化”,從而讓真實豐滿的藝術形象“浮出水面”。
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狼》中的屠戶形象,將其神化為智慧與勇氣的象征,固然不妥,但只關注到屠戶身上的“凡人特征”,自然也有偏差。對該人物形象的把握,就需要進行還原式解讀,對文本中的短語與詞句進行“具體化”,從間接凝練的句子中讀出更為豐富的意蘊來。例如教師請學生概括第二段的內容,學生的答案是“懼狼”,直接來源于“屠懼,投以骨”這句話。但是“屠懼”是一個很抽象的概括,屠戶“懼”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有沒有經過一個轉變的過程?“懼”和“窘”之間究竟有哪些具體的過程?原文中并沒有用直接揭示屠戶心理變化的句子,我們就應該對文本的動詞進行解讀,通過想象補充相關內容。首先,“屠懼”既是“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的結果,又是“投以骨”的原因?!巴兑怨恰卑男畔⑤^少,似乎就是一個動作。其實,這個短語也存在著很多“不定點”:屠戶是如何投的?是恐懼之下亂投一氣,抑或是一根一根地投?通過“復投之”,可以推測屠戶既不是亂投一氣,也不是將全部骨頭投出去,而是先投了一根,其目的就在于挑起兩狼的內斗。這說明屠戶雖然恐懼,但頭腦冷靜。當這一計策失效之后,屠戶的恐懼程度自然比之前加深了。此時的他,之所以沒有使用刀,而是希望能夠用并不貴重的骨頭來換取自身的平安,這其實也是其智慧的體現(xiàn)。因為使用刀,就意味著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屠戶并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只有在“顧野有麥場”的時候,他才“奔倚其下,弛擔持刀”,動作有條不紊。如果是“弛擔持刀,奔倚其下”,那只能說明屠戶方寸大亂以至于捉襟見肘了。當他發(fā)現(xiàn)前狼“目似暝,意暇甚”時,他的動作是“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先給狼以致命一擊,然后再數(shù)刀砍死,而不是亂劈一通。這些細節(jié),都意味著屠戶雖然處于“恐懼”“窘”的狀態(tài)中,但依然能夠憑借勇氣與智慧戰(zhàn)勝敵人。有論者認為:“蒲松齡將文言的簡約美發(fā)揮到極致,在文中留白,發(fā)揮志怪小說輕巧的特點,在極端情境中描寫恐懼感,并使之貫穿始終,不僅表現(xiàn)在字面上,還有意無意地掩藏在文字的縫隙里?!闭撜咦プ×宋谋尽傲舭住钡奶攸c,并對其進行“填空”,眼光獨到。認為“在極端情境中描寫恐懼感,并使之貫穿始終”這一判斷雖然準確,但不全面,因為忽視了屠戶身上的清醒、理智與勇氣。
筆者認為,屠戶既帶有常人的性格心理特征,同時又有超出常人的智慧與勇氣。這樣的“圓形人物”的性格品質是在對文本“不定點”進行“具體化”的過程中解讀出來的,也是在對故事情境的還原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像教材中的《賣油翁》《河中石獸》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通過還原的方法進行重新解讀。
三、思辨性閱讀與文本意蘊的“具體化”
對于教材中帶有文學性、審美性的文言散文的解讀而言,不僅要用還原的方法,將藝術形象還原到真實的故事情境中,更要關注文學“高于”生活之處,這就需要對藝術作品進行思辨性閱讀,在“具體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具體化”,遵循“藝術的辯證法”,挖掘文學類文本更為豐富的意蘊與內涵。
“真實”與“虛構”的辯證法在《桃花源記》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具體說來就是“實則虛之,虛則實之”。首先,既然作者是在虛構一個世外桃源,為什么開頭寫“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這樣的真實年份與地點?“晉太元中”,這是故事的時間節(jié)點,太元,指的是376年-396年,是東晉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第二個年號,共計21年。而陶淵明則是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也就是說,這個年代恰恰是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武陵,指的是湖南常德一帶,這是故事的空間節(jié)點。而所謂的“桃花源”并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它只是桃花岸下溪水的源頭,這或許是武陵漁人取的名字,或許只是作者的虛構性稱呼。這個地方之所以被稱為“桃花源”,是因為路上有桃花,而且非常漂亮。也就是說,在文本的第一段,作者在極力營造一個真實的所在:時間是真實的,地點是真實的,人是真實的,景物也是真實的。這也正是一種“虛則實之”的手法,這些內容越是真實,越是能與后文的虛構建立一種“張力”。這一點也是古典詩文的常用手法,就像“此時無聲勝有聲”“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起關鍵作用的就是作者的情感邏輯。
其次,文中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究竟應該如何理解?“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不是桃花源不存在的證據?原人教版注解為:“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衣裳無差別?!辈⑦M一步認為“這是桃花源不存在的證據之一”。也有的人認為是“方外之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寫:“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意思是說: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還是秦時的樣子。逯欽立注釋“新制”說:“晉宋地主貴族多更改衣裝,以奇裝異服著稱?!币馑际钦f,桃花源的人并沒有穿著“奇裝異服”。王維在《桃源行》一詩中說:“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進一步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穿的還是秦時的服裝。龔斌先生在《陶淵明集校箋》中說得更為清楚:“‘男女衣著二句多釋為‘男女衣服,都和外邊的人一樣,實不妥。桃源中人雖避秦時亂已歷五百余年,然‘俎豆沿古法,衣裳無新制。衣著與五百年前不異。桃源外的世人,服飾早已數(shù)變,尤其是晉代士大夫,更喜奇裝異服,故桃源中人衣著,不可能與五百年后晉人衣著之‘新制悉同。詩云‘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則此二句中之‘外人,應作方外或塵外解。”對于這些觀點,筆者認為主要問題有:一是晉代士大夫喜歡奇裝異服,并不代表當時的普通民眾也喜歡奇裝異服,更不能印證桃花源人服飾的特點。第二,也是更為重要的,當用服飾變遷來證明桃花源不存在時,我們早已脫離了這篇散文的審美性、虛構性的文體特點。這不是一則史料筆記,更不是寫實散文,而是用虛實相間的筆法塑造理想世界、抒發(fā)內心情感的優(yōu)美散文,或者說更像是虛構性的文言小說。對于這類虛構性文章,用考據之類的方法解讀是不妥的。因此,此處的“外人”與文中其他兩處的“外人”一樣,都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作者強調的重點是,桃花源的人雖然服飾和外人一樣,但不論是生活方式,還是精神狀態(tài)都大不相同。桃花源里的人,不是類似于神仙的“方外之人”,而是當時社會中的普通人,他們所追求的物質富裕、精神富足而單純的生活,并非“神仙生活”,而是正常人應有的“正常生活”。當這種“正常生活”成為理想之后,作者對現(xiàn)實的批判性鋒芒便顯示出來了。
對于這些句子的解讀,正是文本意蘊從表面到深層、從一元到多元的不斷深入、擴展的過程。當然,不論是哪種形式的“具體化”,都需要對因文字簡約而產生的“空白”“不定點”進行“補白”和“填空”。只有這樣,我們對文言文本的解讀才會更為透徹。
[作者通聯(lián):廣東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