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琪
【摘 要】石窟藝術是佛教文化沿絲綢之路傳播的重要載體。而石窟寺空間氛圍的營造體現(xiàn)了濃郁的地域民族文化和古人對空間的營建智慧,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當前學人大多從其石窟造像的形態(tài)特征、年代考辨、主題內(nèi)容等方面進行研究。本文將以炳靈寺石窟的空間營造藝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宏觀上的空間格局、中觀上的空間形態(tài)、微觀上的空間特征進行分析,探索炳靈寺石窟所蘊含的空間藝術以及其石窟禮佛空間氛圍營造的設計手法,從而提升對佛窟寺空間上的藝術性理解,以期為研究學人提供一個新維度的探察視角。
【關鍵詞】空間營造;藝術手法;炳靈寺
中圖分類號:J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9-0136-01
從西秦時期始,佛教東漸,沿絲綢之路開鑿了大量形式各異、造型精美的佛教石窟寺。甘肅地區(qū)石窟寺在地質(zhì)地貌、社會經(jīng)濟和傳統(tǒng)佛教石窟營建思想等多方面的影響下,逐漸生成和演化成其特有的空間形式。首先,石窟寺的選址大多位于偏僻荒蕪的山崖,既要滿足承載石刻佛法的物質(zhì)需求,還要考慮環(huán)境蘊含的佛教含義以及對信眾的感召力,形成依托自然山水的空間格局。其次,通過控制空間藝術手法,利用人的視覺感受引導信眾產(chǎn)生敬畏心理。最后,通過合理安排室內(nèi)雕塑、壁畫等位置將宗教氣氛推向高潮。在此過程中,石窟寺設計開鑿者利用借景、排比、對比等一系列的藝術處理手法來營造空間氛圍。本文將以炳靈寺為例,從以上幾個方面由宏觀到微觀展開分析石窟寺蘊含的空間藝術。
一、炳靈寺基本概況
炳靈寺其名稱為藏語“仙巴炳靈”的音譯,即十萬彌勒州之意,始建于公元420年,經(jīng)過1600年的開鑿形成上寺區(qū)、下寺區(qū)和洞溝區(qū)三個部分,現(xiàn)存窟龕216個,佛像八百余尊,壁畫一千多平方米。炳靈寺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接地帶。由于這里曾是漢羌人民錯居雜處的地方,致其佛教藝術同時受到多民族文化的影響,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又受該地區(qū)獨特的丹霞地貌的影響,形成壁立千仞的空間形式。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佛教思想的影響下,炳靈寺呈現(xiàn)出一幅“丹山碧水”的境界,被信眾視為“靈巖仙境”。
二、炳靈寺空間營造的藝術手法
(一)空間形式——因借
在石窟寺的營建中,“因借自然”就是利用自然在有限的空間里來延伸心靈境界。佛窟開鑿于山體之中,順應地形布置,形成“因山為寺”的空間格局。借助丹霞地貌所形成“頂平”“身陡”“麓緩”等奇險的丹崖赤壁景象,形成“移步換景”的空間效果。與此同時,大寺溝天然裂溝使炳靈寺相對遠離市井,保證炳靈寺在遠離市區(qū)的環(huán)境下依舊能夠顯示出環(huán)境的優(yōu)勢與宗教的格局。這種空間格局的形成,給予了朝拜者可望不可及的朝拜感受,使石窟與周圍的山水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展現(xiàn)出宗教的絕對地位和崇高信仰,營造出了空靈險要的空間氣質(zhì)。
(二)空間節(jié)奏——排比
炳靈寺石窟群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自然山體外輪廓線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天際線,增強了石窟景觀效果,使空間在視覺感受上形成內(nèi)聚性和向心性。由于崖面空間的限制,佛窟開鑿形成順懸崖呈線性分布,借助山巒的走向變化營造石窟的群體性。呈現(xiàn)“山體—窟群—大佛—窟群—山體”的空間秩序。而大大小小石窟群以169大佛窟為中心錯落分布形成一連串功能相近、空間結構相似的空間組合形式。這種“排比”的藝術處理手法能夠加強環(huán)境語勢,使朝拜者在一次又一次的參拜中形成較強的節(jié)奏和韻律,展現(xiàn)石窟的廣闊浩然之氣。
(三)視線設計手法——對比
1.恰當利用透視。不同視角視距欣賞佛像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效應。當人們行進在佛像腳下時,視域最大角度在視平線向上 60°,仰視加上透視作用,使人們在這種空間中產(chǎn)生敬畏的心理,提升了佛像的威嚴氣勢;而當人們行進到橋下時,視域范圍增大,佛像在視平線向上 30°,是人視覺感受最舒服的角度。可以看到窟頂及大佛全貌,人們的視覺中心被引導在佛像身上,可以看到更加豐富的細節(jié),以及大佛與其余小的佛龕組合形成的萬佛朝宗的景觀,為觀賞佛像最佳視角。這種空間設計能夠為朝拜者提供多樣化感受。
2.大小空間對比。大佛自身的形態(tài)高聳且面對著的空間較為廣闊,而地面朝拜的空間很狹窄,到佛像前的進伸空間也很小,這就造成了人們在佛前只能采取仰望的姿態(tài),此時大像窟中佛頭向下傾斜,佛微含笑意的目光與人們敬仰的眼神相交,空間對比十分強烈。在這種空間設計中,巧妙使用空間產(chǎn)生強烈的大小對比,使人們有一種佛像雄偉壯闊及自身渺小卑微的感受,將宗教感染力推向高潮。
三、結語
黃河谷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資源以及歷史機遇,使得石窟寺在此地蓬勃發(fā)展,炳靈寺由于其自身特殊的空間特點和地理優(yōu)勢,成為絲綢之路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地域文化交叉融合共生的典型代表。傳統(tǒng)佛教石窟的空間藝術哲學在炳靈寺石窟中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特點和建筑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馮國瑞.炳靈寺石窟藝術[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2006.
[2]魏文斌,吳葒.炳靈寺石窟的唐蕃關系史料[J].敦煌研究,2001,(01):25-30.
[3]姜麗娟.當代公共藝術的空間表達與場景營造——評《當代公共藝術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6):后插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