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恒充
每次學生考完試后,在糾錯中找錯因時總會有不少學生寫到:審錯題或看錯題的問題,那么為了讓我們的學生避免出現類似的情況,我們作為數學老師應該在平時教學中培養(yǎng)他們先認真審題再做題的良好學習習慣,逐步培養(yǎng)學生縝密地思考問題及嚴謹做事的處事態(tài)度。本文結合本次課題研究活動中發(fā)現的問題及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審好題”這一主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學生審不好題的現狀分析
根據與學生的溝通調查了解到目前學生經常審錯題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1.為了趕時間
初中數學考試時間通常只有2小時,特別是中考要考初中六冊書的內容,所以一分試卷的容量大,而且還要思考、計算、書寫答題過程都需要時間,所以很多學生在考試中為了趕時間是而忽視審題,往往審題只是一掃而過,結果審錯題就不足為怪了。
2.按習慣或憑感覺去做題,思維定勢導致錯
我們的學生做題多了,特別是考試中在同一位置的題目學生往往就會范這種錯。
3.知識鏈斷節(jié)
數學知識就像單車鏈一樣,只要其中一節(jié)斷了,就帶動不起車輪來。
4.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低或生活閱歷不足
二、審題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審題就是閱讀、理解題目中涉及的數學知識,明確題目中所提供的條件和要求的結論。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如果考試中審題出了問題,那么再做下去也是“楊白勞打工”——白做。比如題目是:作△ABC關于X軸對稱的△A1B1C1,你沒看清題目要求,習慣性地按課堂上練習的作成了關于Y軸對稱的圖形。即使你做的圖形是對的,但位置不對也是一分都不得。審題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為“差之毫厘,距之千里”!
三、初中生審題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1.端正審好題的思想態(tài)度
平時教學中不斷滲透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材工”的思想,讓學生意識到審題的重要性,重視審題。
2.放慢審題速度,跳出思維定勢
借用提醒開車司機的一句話“寧停三分,不爭一秒”來說明這點吧:審題時要求學生不急不躁、不趕,否則會欲速則不達。通過糾錯讓學生認識到:越是簡單的題目迷惑性越大,所以越要審好題再做題,更不能憑感覺去做題。
3.教師在課堂上給與適當的解惑
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了解學生在審題上的疑惑點,如果知識鏈斷了,那就得幫他們修復回來,特別是在考察的知識點較綜合的題目。
4.審題方法的指導
審題的步驟一般分三個步驟:初審、再審、精審。
(1)初審是要解決已知什么,求什么的問題:第一次讀題要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搞清已知了什么量,要求什么量,題目所涉及的數學知識;找到關鍵詞,抓住中心意思;題目隱含的條件
(2)再審就要解決已知和未知之間有什么聯系的問題:第二次讀題要找等(或不等)量關系;由已知量和要求的量你想到了什么知識,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等。
(3)精審就是要解決怎么求的問題:第三次讀題思考解題方法與途徑有哪些,選擇哪個最優(yōu),表達的順序等。
21. (8分)如圖,DE是△ABC的中位線,延長DE到F,使EF=DE,連接BF.
(1)求證:BF=DC;
(2)求證:四邊形ABFD是平行四邊形.
這個題目審題的三個步驟是:
初審應弄懂:已知是“DE是△ABC的中位線”和“線段EF=DE”、“延長DE到F”即說明點D、E、F 在同一直線上;要求的結論是“線段BF=DC”和“四邊形ABFD是平行四邊形”,并要求學生邊讀題邊用筆在圖中用相同的標志標出已知的量與未知的量如用兩斜線“\\”標在線段EF與DE上,用兩個“?”號標在線段BF與DC上。題目涉及到了: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線段相等數學知識,還隱含了∠DEC=∠FEB這一條件。
再審就是第二次讀題時要搞清楚已知的等量關系是“線段EF=DE”,由“DE是△ABC的中位線”應該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線的定義與它的性質即由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義知道點D、E分別是線段AC、BC的中點,也就是知道了線段CD=AD、CE=BE;由三角形的中位線性質可以想到DF∥AB、DE=AB;再由平行線的性質可知:∠CDE=∠F、∠C=∠FBE,第一個問題中要求兩線段相等,又由剛剛得出的有角相等與線段相等,從而聯想到用三角形全等就將它們聯系起來了。第二問求“四邊形ABFD是平行四邊形”我們就應該想到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有五種這么多,根據前面有“中點”和“平行”這兩點應該想到它們間的聯系是四邊形的對角線及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判定。
精審這步就是第三次讀題時就要思考用什么方法去證明了:第一問要證兩線段相等4用的方法是三角形的全等,這里用“SAS”、“AAS”來證明都可以,但用“AAS”證的話除了用到三角形的中位線性質外還要用到平行線的性質,而如果用“SAS”證的話可以由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義及對頂角相等這個隱含的條件還有已知中的“EF=DE”條件就可以證明,相對來說會更直接些!證明順序為:由“DE是△ABC的中位線”得出點E是BC的中點就可以得出CE=BE,再由“∠DEC=∠FEB和EF=DE”就可以證明△DEC≌△FEB,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可以得出BF=DC。第二問考慮如果用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有一組對邊平行且相對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來證明的話可以想到找AD與BF或AB和DF這兩組線段,但有發(fā)現已知中未涉及到線段AB所以不考慮AB和DF這組,就應該考慮證AD和BF這組線段平行而且相等了,而由“DE是△ABC的中位線”知道點D是AC的中點從而AD=CD,又轉到證CD和BF平行而且相等即可,而前面已經知道“線段EF=DE”、“CE=BE”只要連接D、B和C、F,構造出以DF、CB為對角線的四邊形就可以得出它是平行四邊形,從而得出CD和BF平行而且相等,就得出AD和BF平行而且相等即可證明四邊形ABFD是平行四邊形
總之,只有讓學生明白了審題的重要性;端正審題的態(tài)度;放慢審題速度,跳出思維定勢;教師在課堂上給與適當的解惑(給學生補上斷了的知識鏈);并給與審題方法的指導——審題的步驟一般分三個步驟:初審、再審、精審,還要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地實踐,才可以不斷的提高個人的審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