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永平
摘 要:規(guī)律課要注重規(guī)律的形成、理解與應用.本文以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物體的浮沉條件”為例,打破傳統(tǒng)教學設計局限,通過設計課前任務、課中任務、典型任務以及課后任務引領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習慣.
關鍵詞:任務,任務設計,規(guī)律
文章編號:1008-4134(2020)08-0026 ?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B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高效的社會,只傳播知識的低效課堂教學已經成為過去,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基礎,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這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一些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在此學生體會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打破了“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天性得到解放,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探究學習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物體的浮沉條件”是繼阿基米德原理后,有關浮力的又一節(jié)課,是對力學知識的綜合應用,涉及受力分析、二力平衡、密度、浮力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等.要求學生通過探究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并能應用浮沉條件解釋一些現(xiàn)象,既有結論性要求,又有應用性要求,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既能解決這些問題,又能訓練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物理的學習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習物理的興趣.
1 課前任務:引入科學內容,激發(fā)科學興趣
任務設計是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設計的核心,任務設計決定著教學的方向,任務設計與學生思維活動展開的廣度和深度密切相關,任務設計直接影響教學效果[1].課前任務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挑戰(zhàn)學生的能力,節(jié)約課堂時間,課前任務的完成情況是課中任務設計的依據(jù),為課中任務的完成做鋪墊.
【課前任務一】如何提高溫度計的靈敏度?有哪些措施?
【設計意圖】為后面“密度計的設計”“提高密度計的靈敏度”做鋪墊,也是所有測量工具需要解決的.這個問題在學習溫度計時就是一個難點,又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如果在課堂上提出這個問題,能回答上的學生不會多,影響上課的節(jié)奏.設計為課前任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時間,既能復習舊知識,又能解決新問題.
【課前任務二】把一個物體壓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沒,松手后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會有幾種情況?闡述理由.
【設計意圖】物體的浮沉條件是本節(jié)的重點,在這里應用了情境教學法,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了合乎“情理”的問題情境,學生在情境中抽象出模型進行受力分析[2],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訓練了物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入了任務,解決了上課時間不足的問題,留更多的上課時間讓學生交流、討論,完成課中任務,突破重點,實現(xiàn)教學目標.其次,課前時間充足,每位學生都可以深入思考,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習慣,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與責任.
2 課中任務:深化科學知識,培養(yǎng)科學思維
課中任務是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陣地,其成效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任務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
【課中任務一】在課前任務二的三種情況中,物體的密度和液體的密度有何關系?
【設計意圖】科學素養(yǎng)強調學生應具備獨立思考、信息加工、邏輯推理的能力.將物體的浮沉條件由力的關系轉化為密度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推導的習慣,樹立學生轉化的思想意識,訓練邏輯思維能力,認識物體的浮沉與液體密度的關系.
【課中任務二】怎樣使密度大于水的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呢?試分析其原因,沒變的是什么?改變了什么?
如圖1所示,學生很容易想到,把橡皮泥捏成碗狀,自然就漂浮起來了.
【設計意圖】以學生為中心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為理解輪船的浮沉原理做鋪墊,為了應用所學知識解釋,設計了后兩問,后兩問實際是引導學生去思考,降低問題的難度.剛學了密度判斷法和合力判斷法,用密度判斷法解釋漂浮的原因,用阿基米德原理說明浮力等于重力.
【課中任務三】潛水艇是怎樣實現(xiàn)上浮的?潛水艇是怎樣實現(xiàn)下沉的?這個過程中不變的是什么?變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思維是指人腦將實驗、觀察所得的感性材料經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學生只有對事物的認識達到理性認識的高度才算真正掌握知識[3].潛水艇的工作原理也是本節(jié)的一個難點,大多數(shù)學生通過科普書籍了解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改變自身的重力,課堂上應用模型潛水艇演示潛水艇如何實現(xiàn)上浮和下沉,結合所學物體的浮沉條件知識解釋其原理,強化證據(jù)意識,提高理性認識.
3 典型任務:突出科學探究,啟迪科學方法
典型任務是指:在科學探究任務中要包含著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要蘊含著科學方法,解決教學中的疑點和難點,在任務中要設計一些有梯度的問題情境,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典型任務的設計中,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教學情境要貼近現(xiàn)實,課堂要有利于學生利用現(xiàn)有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4].
【典型任務一】同一木塊放在水中漂浮,放在柴油中也漂浮.在水中漂浮和在柴油中漂浮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用上一節(jié)課所學知識解釋,既是對上一節(jié)所學知識“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應用、鞏固,又為下一任務“密度計的設計”做鋪墊、搭臺階,減小下一任務的難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通過比較木塊在水中與柴油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滲透“比較”的研究方法.
【典型任務二】能不能用上述不同點測液體的密度?存在哪些技術上的問題?如何改進?
在上一任務的基礎上同學們馬上想到有區(qū)別、能測量,同時發(fā)現(xiàn)不好操作、區(qū)別不大、不易觀察,產生了新的問題.有課前任務“提高溫度計的靈敏度”做鋪墊,學生很容易想到把木塊做細一點高一點,用筷子代替.又有新的問題產生了,筷子不能立在液體中,怎么辦?加配重,在筷子下段纏繞一些鐵絲,這樣一個密度計就做出來了.此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告訴學生你“發(fā)明”了測密度的一種儀器——密度計,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創(chuàng)造發(fā)明離自己并不遙遠,樹立科學研究的信心.最后,出示密度計,讓學生看一下自己設計的密度計還需要怎樣的改進,進一步堅定科學研究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不斷的追問,學生的思維火花被點燃,在多年的物理教學中密度計教學始終是一個難點,學生也容易遺忘,在后期做題的過程中要反復講.反思教學過程,缺乏探究性,以往教師都是出示密度計,然后講原理,再用實驗驗證,學生當時理解了,但印象不深刻,很容易遺忘.在這里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實質是引導學生設計出密度計,進行深度學習.
4 課后任務:升華科學精神,活化科學應用
課后任務的安排應趨向生活化,因為學習不僅要關注課堂,更要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鞏固和提高,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任務時,應使其更貼近生活,這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有很大幫助.學生可以在課后借助網絡、書籍查閱資料,解決教師布置的任務,也提高了獲取信息的能力.學生可以在課后花更多的時間完成任務,提高完成任務的效率.
【課后任務一】闡述熱氣球、飛艇的浮沉原理.
【設計意圖】這一任務本是教材內容,是課中任務的一部分,但在這里設為課后任務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深入理解了潛水艇和輪船的原理, 再沒必要重復
熱氣球和飛艇的浮沉原理,留更多的時間完成典型任務.二是課后再學習,加深、鞏固對物體浮沉條件的認識,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后任務二】自制潛水艇、自制浮沉子.
【設計意圖】通過小制作加強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學以致用,讓學生親身感受,培養(yǎng)動手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發(fā)展,引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5].
5 結束語
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形成了以學生主動參與、踴躍交流、積極探究的新型教學模式.在物理規(guī)律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征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積極性更高,更好地掌握規(guī)律和應用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丁玉祥.形同神異 殊途同歸——“物體的浮沉條件”教學設計典型案例比較與分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0,39(10):42-46.
[2]陳秀珊.探究前置,用心促進課堂問題生長——以《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教學為例[J].物理教學探討,2014,32(11):26-27.
[3]丁玉玲,趙振宇.基于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設計——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為例[J].中學物理,2019,37(08):56-59.
[4]葛元鐘.典型任務范式中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以浙教版科學九年級第三章《機械能》為例[J].中學物理,2017,35(16):3-6.
[5]潘星諭,徐曉梅.基于實驗串有序突破“物體的浮沉條件”教學難點的嘗試[J].物理通報,2018(S2):89-92.
(收稿日期:20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