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勤勤
[摘要]古詩教學重在走近詩人,進入古詩情境,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的教學,一是要把握主旨,關(guān)注篇章頁與課后習題,明確教學目標;二是要找準著力點,結(jié)合注釋、圖片、典故等資源理解詩意;三是要發(fā)揮想象,體悟詩情。這樣,使學生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自覺地傳承民族文化。
[關(guān)鍵詞]古詩教學;教學目標;詩意;想象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7-0004-02
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古詩三首》編排了《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首詩歌。這三首古詩都是愛國主義題材,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走近詩人,進人古詩的情境,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
一、把握主旨,明確目標
(一)關(guān)注篇章頁,明確單元目標
三至六年級的語文統(tǒng)編教材,每個單元的篇章頁上都寫清了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學時,關(guān)注并細讀篇章頁上的內(nèi)容,能清晰地把握單元主旨,更能將語文要素有效落實到每篇文章的教學中,從而進行全面、有效的教學。在將五年級上下兩冊教材進行對比閱讀后,我們發(fā)現(xiàn),兩冊教材第四單元篇的人文主題都與熱愛國家有關(guān),并都安排了愛國主義題材的《古詩三首》。具體分析,兩冊教材選編的古詩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呢?請看下表。
如上表所示,教材選編古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十分清晰。通過比較,我們能明白編者的意圖,要落實的語文要素也一目了然。在教學時,要將上下冊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融會貫通,形成整體。如,《示兒》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兩首詩,都是陸游所寫,分別安排在教材的上冊和下冊中。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要通過詩中描寫的景物和事情,揣摩詩人當時的神態(tài)與心情等,讓學生感受詩人盼望宋朝軍隊能早日收復失地、統(tǒng)一中原,解救中原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的情感。教學《示兒》一詩,應側(cè)重在對時代背景和歷史事件的補充,讓學生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通過這樣的對比,單元目標的落實就一清二楚,既有承接又有側(cè)重點。
(二)關(guān)注課后習題,確定教學目標
課后習題是教材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是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測,也提示了教學的重難點,有助于確定教學目標。五年級下冊的《古詩三首》課后習題安排如下: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借助注釋,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再想想它們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第1題指向最基本的識記、朗讀、背誦等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第2題指向了解詩意,體會情感。在備課時,我們將它們和篇章頁上的人文主題、語文要素結(jié)合起來,進行細致的解讀,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仞、岳、薊、涕、襄”和多音字“裳”,會背誦課文,能默寫《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運用借助注釋、圖片等方法,理解詩意。
3.根據(jù)詩中描寫的景物和所寫的事情,揣摩詩人的神態(tài)和心理,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
二、找準著力點,理解詩意
古詩學習,在讀準、讀通的基礎(chǔ)上,重在讓學生理解詩意。理解詩意的方法有很多,看注釋、查字典、找資料等都是常用的方法。教學時,要找準古詩的著力點,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方法,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快捷地理解詩意。
(一)結(jié)合注釋
根據(jù)注釋來理解詩意是學生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掌握的方法。教材并非對古詩的每個字詞都進行解釋,一般根據(jù)年級的不同、詩句的難易等進行注釋。
《從軍行》這首詩,教材共有三個地方注釋,分別是“從軍行”“玉門關(guān)”“樓蘭”,其中后兩個是地名。古詩的地名往往難以理解,教學時讓學生根據(jù)注釋來畫一畫這兩個地名的位置,再想一想詩中“孤城”的位置應該在何處,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詩意。在學生畫出來后,教師可以適時進行補充(見下圖)。
(二)結(jié)合資料
教學《從軍行》時,在理清詩中的地名后,出示玉門關(guān)的資料,讓學生明白玉門關(guān)的作用及環(huán)境條件,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玉門關(guān)是我國古代西北部的交通要塞,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守住玉門關(guān)就守住了國家的大門;但是,玉門關(guān)一帶是荒漠戈壁、風沙漫天、氣候反常。從“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中,我們可以看出戰(zhàn)事的艱苦,戰(zhàn)士們更是“不破樓蘭終不還”,其保家衛(wèi)國的雄心壯志可見一斑。
(三)結(jié)合圖片
詩歌的教學不能逐字逐詞去翻譯,可借助圖片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景物的特點,催發(fā)學生的想象,使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三首詩均有景物的描寫。教學時,在學生圈畫出景物,試著說說景物特點后,教師可用圖片將學生帶人詩境,以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如,“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句,教材已對“三萬里河”和“五千仞岳”進行解釋,教師可出示黃河和華山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理解“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殷切盼望。圖片的輔助,讓詩中情景更豐滿,讓詩意的理解更深入。
(四)結(jié)合典故
典故往往記錄重要的歷史事件和傳說故事。理解古詩中的典故,能清晰地明了詩歌傳達的意思,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詩意。
《從軍行》中的“樓蘭”是指邊境之敵,這是作者用典故來表達思想情感的方法。歷史上,樓蘭是西漢時期西域最東邊的小國。在公元3世紀,它悄然地退出歷史舞臺,到了唐朝,“樓蘭”幾乎成了邊遠的代名詞。該典故出自《史記》。很多詩人也在詩中提到“樓蘭”,都是指邊境的敵人,“破樓蘭”即消滅敵人的意思。如,李白的《塞下曲》中“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中的“斬樓蘭”也是這個意思。結(jié)合典故,使學生對“不破樓蘭終不還”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對全詩的解讀也更到位。
三、發(fā)揮想象,體悟詩情
古人曰:“言為心聲,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古詩蘊含豐富而深厚的情感,是詩歌的靈魂所在。在學習古詩過程中,體悟詩情,與詩人展開心靈對話,是難點所在,也是關(guān)鍵所在。
(一)想象擴充,使人物豐滿
古詩短小精悍,簡單的幾十個字便凝練了許多景萬千情,營造出令人難以忘懷的藝術(shù)境地。但詩中很少出現(xiàn)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描寫等,這些需要讀者充分發(fā)揮想象,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揣摩、交流,才能讀懂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
教學《從軍行》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shè)情境:“當詩人站在城樓上,望著青海湖上空的一片片烏云和被烏云遮暗了的雪山,望著遠方黃沙彌漫處的玉門關(guān),他想到了什么?”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由黃沙漫天的戰(zhàn)場想到奮勇殺敵的戰(zhàn)士,想到戰(zhàn)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這樣,讓學生走進了詩人筆下的戰(zhàn)場,“目睹”了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戰(zhàn)士。這樣,由靜態(tài)的語言到動態(tài)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拓展延伸,使故事豐富
短小的古詩濃縮了詩人靈動的世界、豐富的情感。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盡量還原場景、還原故事,使課堂更豐盈充實,也使詩人的情感更立體化。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詩人杜甫聽到唐朝軍隊收復薊北后,“喜欲狂”“放歌縱酒”。古代詩人喜歡喝酒,各種情緒,詩人都喜歡用“酒”來表達。此時杜甫的心里,國家安危、戰(zhàn)爭殘酷、離鄉(xiāng)悲苦、歸心似箭,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這酒是亦甜亦苦,更釋放了心中的喜悅。在學生理解這層意思后,教師可拓展延伸,出示《春望》讓學生對比閱讀,體會詩人的情感。
(三)遷移整合,使積累豐厚
據(jù)記載,陸游一生一心為國,憂國憂民,寫了上萬首古詩,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他的許多愛國詩篇熱情奔放、情感直泄。“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正是他愛國的寫照。五年級教材選編了陸游的兩首詩,這實屬不易。在課堂上,教師要進行遷移整合,從課內(nèi)到課外,深化學生的認知體驗,豐富學生的積累。如,在教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后,出示《書憤·其一》和《關(guān)山月》這兩首陸游晚年的詩作,讓學生進行遷移學習,進一步了解陸游一腔熱血都為民為國的情懷。
綜上所述,古詩教學要從關(guān)注篇章頁和課后習題入手,正確地把握教學主旨;引導學生結(jié)合注釋、資料、圖片和典故等理解詩意,深入了解詩人、體悟詩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自覺地傳承民族文化。
(責編 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