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偏癱是腦梗死后常見并發(fā)癥,因負重、平衡、邁步三要素無法協(xié)調(diào),導致步態(tài)、感覺異常、肌力減退、活動受限、自主運動控制能力減弱或喪失等,嚴重影響下肢運動和平衡能力[1]。強化訓練可有效促進皮質(zhì)區(qū)“動作定型”形成,最大限度地控制正確運動模式維持正確姿勢。本研究將等速肌力訓練應用于此類患者,探究其對下肢功能恢復的效果,分析左右步幅差、步行功能、步速、平衡功能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CT診斷符合腦梗死偏癱診斷標準;四肢關節(jié)無異常;前庭、小腦功能障礙。排除標準:無精神障礙性疾??;無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無其他器官功能障礙性疾病。隨機將其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51~65歲,平均年齡(57.09±6.59)歲;病程10~58 d,平均(38.59±11.37)d;偏癱側(cè):左側(cè)24例,右側(cè)21例;腦血管疾病類型:腦出血19例,腦血栓26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52~65歲,平均(56.91±6.48)歲;病程12~59d,平均(39.02±10.84)d;偏癱側(cè):左側(cè)26例,右側(cè)19例;腦血管疾病類型:腦出血21例,腦血栓2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軀干控制訓練、臥位下單(雙)橋運動、重心轉(zhuǎn)移訓練、坐(站)平衡訓練、杠內(nèi)步行訓練,每日1~2次,每次40~60 min,以30 d為預設療程。
1.2.2 研究組 實施等速肌力訓練,指導患者取端坐臥位,調(diào)整座椅,保持舒適體位,輔助帶固定軀干和下肢,保持肘關節(jié)伸直狀態(tài),前臂旋前80°,腕關節(jié)呈伸直狀態(tài),固定于操縱桿相應位置,將動力儀的動力軸軸心與肩峰相平[2]。準備體位保持肩關節(jié)屈伸0°,預設肩關節(jié)活動為屈伸16°~30°,熱身2 min后,告知患者盡力屈伸肩關節(jié),保持60°/s的等速訓練角速度,6個屈伸動作為1輪,連續(xù)4~6輪,訓練休息1~2 min,訓練總時長保持20~25 min。每次訓練以次日不感受肌肉酸脹感為宜。每日訓練1次,每次保持20~30 min,以30 d為預設療程[3]。
1.3 評價指標 (1)下肢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FMA)[4]中下肢功能部分進行評估,總分為0~34分,分數(shù)越低說明功能障礙越嚴重。(2)步行能力。采用FAC功能性運動量表[5]進行評估,包括0~3級,0級為無法自行步行或需2人輔助下行走;1級為需在1輔助下連續(xù)扶持下減重并維持平衡;2級為需在1人輔助下間斷或持續(xù)扶持下行走;3級為可自行行走。(3)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6]進行測評,量表包括轉(zhuǎn)移、無支持下坐位、無支持下站立、無支持下坐位、坐位站起、無支持閉目站立、雙腳并攏無支持站立、站立時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動、站立時轉(zhuǎn)身向后看、站立時從地面拾起物品、雙腳并攏無支持站立、轉(zhuǎn)身360°、雙腳一前一后站立、無支持站立時將一只腳放在凳子上,共計14項,各項采用Likert 0~4分評級,量表總分為56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平衡能力越強,總分≤40分即可視為存在跌倒風險。(4)步態(tài)對稱性。采用步態(tài)與平衡功能訓練評估系統(tǒng)進行測評,對步長、站立期時間、擺動期時間、步寬等進行測量和分析,受試者保持自我適宜速度,在壓力傳感板上開始行走,測試2次,取平均值左右步幅度進行分析[7]。(5)步速指導。在10 m距離行走,統(tǒng)計行走完成時間,并計算行走步速[8]。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和結(jié)構(gòu)回歸模型,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采用直線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性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測評指標比較(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各項測評指標的改善效果比較
注:1)為t值,2)為t’值,*為組內(nèi)配對t檢驗(P<0.05)。
2.2 研究組左右步幅差、步速與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相關性分析(表2)
表2 研究組左右步幅差、步速與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相關性分析(r)
腦梗死為腦損傷運動細胞和傳導通路受損而致大腦主動控制肌肉能力下降,引起異常步態(tài)或無法行走,表現(xiàn)出穩(wěn)定性差、行走費力和行走速度緩慢[9]?;颊卟叫泄δ艿幕謴蜑榇龠M其生活自理的必要條件,而訓練可促使多個肌群和多個模式的組合運動,逐漸增強肌力、肌張力,提高中樞代償能力,促進大腦獲得運動的控制能力[10]。國內(nèi)外關于腦梗死偏癱步行能力與平衡能力的文獻報告較多,方文垚等[11]研究顯示,等速肌力訓練與增強肌力和平衡能力存在顯著關系。等速肌力訓練是指運動過程中肌纖維收縮,增加肌肉張力,保持運動速度恒定的運動方式,訓練過程中,通過逐漸反復拉長和縮短肌纖維,增加骨關節(jié)活動能力[12]。運動過程中,等速儀器提供順應性阻力,隨肌肉收縮張力,改變儀器調(diào)試的阻力,促進神經(jīng)反復活動,增強機體平衡和協(xié)調(diào)能力,訓練項目集中在膝關節(jié)屈伸肌,增強膝關節(jié)屈伸肌肌力和下肢負重能力,預防膝關節(jié)過伸,改善下肢運動功能[13]。本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FMA、FAC、BBS、左右步幅差、步速改善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下肢功能分析對偏癱等速肌力訓練療效評定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FAC、BBS、步態(tài)與平衡功能訓練評估及步印法測量左右步幅差、步速、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結(jié)果可見,步幅差縮小,平衡能力增強,步速增加,左右步幅差與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呈負相關性(P<0.05)。偏癱通過擴大步幅,促使機體保持穩(wěn)定和平衡狀態(tài),增大步幅,可擴大肢體重心半徑,避免軀體跌倒,提高步行運動左右步幅差,改善下肢步行能力與平衡能力[14]。而步速與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呈正相關性(P<0.05),偏癱患者在步行過程中為保持重心平衡,始終保持雙足支撐,避免站立和行走過程中摔倒,進而影響行走速度[15]。總之,規(guī)范療程的等速肌力訓練可作為腦梗死偏癱下肢功能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