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顯文,張民秀,謝芝勛,張艷芳,謝麗基,謝志勤,劉加波,羅思思,曾婷婷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獸醫(yī)研究所, 廣西獸醫(yī)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南寧 530001)
雞傳染性貧血病(Chicken infection anemia, CIA)是由雞傳染性貧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n anemia virus, CIAV)引起的雞免疫抑制病,易感雛雞感染該病毒主要表現為再生性貧血障礙、骨髓萎縮和胸腺淋巴組織萎縮等癥狀[1]。我國于1992年首次在雞群中分離鑒定CIAV[2],隨后在黑龍江省、安徽省、廣西省等地的雞群均檢測到CIAV的存在[3~5]。CIAV基因組全長約為2.3 kb,為單股負鏈DNA,含有3個開放閱讀框(Open reading frames, ORFs),分別是ORF1,ORF2和ORF3,依次編碼Viral protein 3(VP3)、Viral protein 1(VP1) 和Viral protein 2(VP2)[6]。VP1蛋白是CIAV的核衣殼蛋白,并且是CIAV的唯一結構蛋白和主要免疫原蛋白,可刺激機體產生較高的中和抗體。VP2蛋白是CIAV的支架蛋白,并且是VP1蛋白的輔助蛋白,幫助VP1蛋白形成正確的構像,從而使VP1蛋白暴露出中和表位[7]。VP3蛋白是CIAV的非結構蛋白,又稱為凋亡素,具有誘導雞胸腺淋巴母細胞和原始造血細胞凋亡的作用,從而導致雛雞出現再生性貧血障礙癥[8]。
根據CIAV全基因組的遺傳進化規(guī)律,將CIAV主要分為4個基因群,分別是Group A、Group B、Group C和Group D[9-10]。目前研究顯示Group A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是優(yōu)勢的基因群[11-13]。我國主要流行的基因群為Group A,雞群中散發(fā)存在Group B 和Group D基因群[9]。解慧梅[14]在2012-2104年間對江蘇省雞群CIA進行了血清學調查,發(fā)現血清抗體陽性率平均達到31.9%。儲鴻蒙[15]對安徽省CIA血清學調查顯示,血清陽性率達63.6%。這些數據再一次證實了我國CIAV感染雞群的廣泛性。本研究分別于2018年1月、4月和8月在廣西南寧市規(guī)模化雞場采集到3份病雞肝臟組織樣品,運用CIAV的檢測引物鑒定為CIAV陽性后,分段擴增CIAV的基因組,并進行測序后將分段擴增的目的片段進行拼接,獲得3株CIAV的全基因組,對這3株CIAV的基因組進行序列分析,以期獲得廣西南寧市CIAV流行毒株的分子變異趨勢,為進一步豐富CIAV的分子流行病學提供依據。
1.1 病料來源及CIAV PCR鑒定 2018年1月、4月和8月份于廣西南寧市規(guī)?;u場商品代肉雞采集到3份肝臟組織。樣品處理:磷酸緩沖溶液(PBS)按照(肝臟:PBS)1∶5稀釋混成勻漿,將勻漿吸入到EP管中,反復凍融3次,3000 r/min離心20 min,取上清液并-70 ℃保存?zhèn)溆?;運用參考文獻[16]中的引物鑒定這3份病料均為CIAV陽性。
1.2 主要試劑 分子克隆所需試劑盒EasyPure Genomic DNA kit、DH5α感受態(tài)細胞和膠回收試劑盒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pMD18-T、TaKaRa Ex Taq和DL2000 Maker購自寶日醫(yī)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1.3 CIAV全基因擴增引物 擴增CIAV全基因引物如表1,引物由華大基因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成。
表1 引物序列信息
1.4 病料DNA的提取 3份陽性CIAV組織樣品的DNA按照EasyPure Genomic DNA kit的操作說明書提取,提取好的DNA于-70 ℃保存?zhèn)溆谩?/p>
1.5 CIAV全基因的擴增及序列分析 將提取好的DNA參照TaKaRa Ex Taq操作說明進行CIAV全基因的擴增。PCR產物進行電泳純化后按照常規(guī)操作進行基因克隆,挑取陽性克隆菌液送華大基因生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測序。應用LaserGene7.1對獲得的序列進行拼接、拼接完成后運用LaserGene7.1和MEGA 4.0 軟件對CIAV全基因序列的核苷酸、VP1、VP2和VP3蛋白氨基酸序列進行分析,并構建CIAV全基因、VP1、VP2和VP3基因的遺傳進化樹。從GenBank上獲得28條CIAV全基因序列,其中包括13條國外參考毒株的全基因序列,15條國內參考毒株的全基因序列。
2.1 CIAV全基因擴增和序列測定結果 應用CIAV分段擴增引物對3份陽性CIAV的全基因進行分段擴增,擴增產物大小分別約為872、907和1254 bp,見圖1。3株CIAV基因組經過基因測序鑒定后,運用LaserGene7.1對3段基因進行拼接后,3條全基因序列大小均為2298 bp,將3株CIAV進行命名,分別是GX1801、GX1804和GX1810,將序列上傳至GenBank基因庫,得到的相應序列號,分別是MK484614、MK484615和MK484616。
M: 100bp ladder; 1: 陰性對照; 2-4: 872bp片段;5-7: 907bp片段; 8-10: 1254bp片段M: 100bp ladder; 1: Negative control; 2-4: 872bp fragments;5-7: 907bp fragments; 8-10: 1254bp fragments
2.2 3株CIAV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及遺傳進化分析 GX1801、GX1804和GX1810全基因核苷酸序列之間的同源性為99.3%~99.7%,與28株參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為95.6%~99.8%;GX1801、GX1804和GX1810全基因序列與參考毒株的遺傳進化分析表明(圖2),CIAV遺傳進化樹可分為4個基因群,分別是Group A、Group B、Group C和Group D,所參考的中國毒株分別分布在Group A、Group B和Group D群;本研究的3株CIAV與12株中國參考毒株同屬于Group A,并與GD-104和GD-103的親緣關系最近,同源性在99.3%~99.9%;該結果說明了國內的CIAV流行毒株主要以Group A基因群為主(圖2)。根據遺傳進化樹的基因分群,將本研究3株CIAV全基因序列分別與屬于Group A、Group B、Group C和Group D的參考毒株進行核苷酸進行同源性分析,結果顯示與Group A的參考序列間的核苷酸同源性為96.5%~99.8%;與Group B的參考序列間的核苷酸同源性為97.7%~98.2%;與Group C的參考序列間的核苷酸同源性為96.2%~96.9%;與Group D的參考序列間的核苷酸同源性為95.6%~96.5%。
圖2 CIAV全基因遺傳進化樹
2.3 運用VP1基因、VP2基因和VP3基因構建進化樹的結果比較 比較基于VP1、VP2和VP3基因構建的遺傳進化樹,發(fā)現基于VP1構建的遺傳進化樹可分為Group A、Group B、Group C和Group D 4個基因群,并且與基于CIAV的全基因進化樹分群相一致,而VP2和VP3的遺傳進化樹僅能分為Group A、Group B、Group C或Group A、Group D、Group C(圖3);以上數據說明CIAV的分群可依據VP1基因進行區(qū)分。
2.4 GX1801、GX1804和GX1810 VP1、VP2和VP3氨基酸序列分析 將本研究獲得毒株和28株參考毒株的VP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進行比對,發(fā)現VP1蛋白的變異主要集中在第75、97、125、139、144、287、370、376、413和447位氨基酸位點;GX1801、GX1804和GX1810 VP1蛋白與28株參考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為96.8%~100%,其中與GD-103 和GD-104的氨基酸同源性為99.8%~100%;分析GX1801、GX1804和GX1810 VP1蛋白高變區(qū)(139aa~151aa)發(fā)現,3個毒株在該區(qū)域沒有出現氨基酸位點的增加和缺失,并且具有高度保守的特性;分析VP1蛋白上與毒力相關的氨基酸位點(第75、89、125、141、144、394位氨基酸位點),發(fā)現GX1801、GX1804和GX1810與國外強毒株Cuxhaven-1在第75、89、141、394位氨基酸位點上保持一致,與弱毒株C369僅在第394位氨基酸存在差異;與日本強毒株C368、國內強毒株GD-103和GD-104株在第75、89、125、141、144、394位氨基酸位點全部一致,推測GX1801、GX1804和GX1810與日本強毒株C368、國內強毒株GD-103和GD-104株可能具有相似的致病性(表2)。
圖3 基于VP1、VP2和VP3基因構建的遺傳進化樹
本研究中VP2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對結果顯示VP2蛋白上氨基酸位點的變異較少,說明VP2蛋白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GX1801、GX1804和GX1810 VP2蛋白與28株參考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為98.6%~100%;其中與GD-103 和GD-104的氨基酸同源性為99.5%~100%;GX1801、GX1804和GX1810 VP2蛋白上與磷酸酶活性相關的基序(I94CNCGQFRKH103)均未發(fā)生變異。比較所有VP3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結果發(fā)現VP3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未見有明顯的變異;GX1801、GX1804和GX1810 VP3蛋白與28株參考毒株的氨基酸同源性為96.7%~100%;其中與GD-103 和GD-104的氨基酸同源性均為100%;分析GX1801、GX1804和GX1810 VP3蛋白與誘導細胞凋亡相關的重要區(qū)域(VP3蛋白N端結構域的第1-69位氨基酸),發(fā)現這個區(qū)域高度保守。
表2 GX1801、GX1804、GX1810和Cuxhaven-1、C368、C369、GD-103、GD-104間的氨基酸位點變化
蔣玲艷[5]于2002-2004年間對廣西雞群的CIAV的感染情況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并證明CIAV在廣西雞群中普遍存在。鄧顯文等[17]于2006年對一株廣西CIAV分離株進行遺傳進化分析,發(fā)現該分離株與天津株TJBD40親緣關系較近。近年來,未見有關于廣西CIAV的流行情況的報道,本試驗從臨床組織樣品中擴增并獲得3株廣西南寧CIAV的全基因序列,為廣西CIAV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提供了重要材料。
本研究參考Eltahir等[9]對CIAV的分群,將CIAV遺傳進化樹分為4個基因群(Group A、Group B、Group C和Group D),國內所參考的15株中國毒株分別分布在Group A、Group B和Group D群,與Eltahir Y M的研究相一致,本研究的GX1801、GX1804和GX1810毒株與12株中國參考毒株同屬于Group A,再次證實了國內流行毒株主要以Group A群為主,并且GX1801、GX1804和GX1810毒株與國內毒株GD-103、GD-104的親緣關系較近,其與GD-103、GD-104具有較高的氨基酸同源性,因此,推測GX1801、GX1804和GX1810毒株可能與GD-103、GD-104來源于同一毒株。本研究比較了基于CIAV全基因、VP1基因、VP2基因和VP3基因構建的進化樹,發(fā)現CIAV全基因和VP1基因所構建的進化樹相一致,而基于VP2基因和VP3基因構建的進化樹不能夠更細致的分群,因此基于VP1基因對CIAV進行分群給CIAV在基因群上的劃分上帶來一定的指導意義。
CIAV的致病性和在細胞上的增殖、復制與VP1蛋白的氨基酸位點關系密切。Renshaw 等[18]發(fā)現VP1上第139和第144位氨基酸位點均突變?yōu)楣劝滨0?Q)時,會降低病毒在MACC-MSB1細胞上的增殖和傳播效率。GX1801、GX1804和GX1810 VP1蛋白上第139和144的氨基酸位點分別為賴氨酸(K)和谷氨酸(E),而與之比較的C368和C369株均能在MACC-MSB1細胞上增殖并具有較高的病毒效價[19],因此,推測GX1801、GX1804和GX1810可能在MACC-MSB1細胞上具有很好的適應性。Todd等[20]對Cuxhaven-1株VP1蛋白位點第75、89、125、141、144都進行了突變,但仍然保留394位氨基酸為谷氨酰胺(Q),發(fā)現該Cuxhaven-1突變株毒力減弱,并且不能引起貧血、骨髓和胸腺萎縮。本研究中參考的C368和C369株已經經過Yamaguchi等[19]的鑒定,分別是具有高致病性強毒株和低致病性的弱毒株,而國內毒株GD-103和GD-104毒株也已經經過藺文成等[21]鑒定為強毒株,GX1801、GX1804和GX1810 VP1蛋白在毒力相關位點(第75、89、125、141、144和394位)上均與C368、GD-103和GD-104在同位點上保持一致,因此,推測本研究中的GX1801、GX1804和GX1810株可能具有高致病性,但需要進一步的人工感染試驗才能確定。
CIAV 的VP2蛋白具有雙重特異性磷酸酶活性,與磷酸酶活性相關的基序是位于VP2蛋白上第94~103位氨基酸(I94CNCGQFRKH103),基序內的第95位和第97位氨基酸的突變會減弱病毒在MDCC-MSB1細胞上的復制能力和減少細胞病變[22]。本研究中GX1801、GX1804和GX1810 VP2蛋白上的I94CNCGQFRKH103高度保守,這是否能夠導致MDCC-MSB1細胞上產生明顯的細胞病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Astrid等[23]研究發(fā)現,VP3蛋白與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相關的重要區(qū)域是位于N端結構域的第1~69位的氨基酸位點,該區(qū)域的缺失不能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本研究中GX1801、GX1804和GX1810 VP3蛋白 N端結構域的第1~69位氨基酸均高度保守,結合VP1毒力相關位點的分析,推測GX1801、GX1804和GX1810在感染雞體后可能能夠引起雞類淋巴細胞和骨髓細胞的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