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慶燕
深圳市福田區(qū)有18所城中村學校,這些學校雖為公辦學校,但多由村辦學校演變而來,生源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
從教25年的葉老師于2016年9月調入該區(qū)一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比85%以上的城中村學校,接手了該校六(4)班的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該班因頻繁更換班主任,班級紀律混亂,學習成績遠遠落后于同年級的其他班,班平均分常低于年級平均分10分左右。學生家長或忙于生計,或受工作壓力的影響,較少陪伴孩子,關注孩子的教育更少。班級QQ群里發(fā)什么帖子,通知也好,文章也好,甚至開家長會的通知,幾乎沒有一個家長回應。偶爾冒一個泡兒,都是晚上10點后,問誰看見我孩子,或數學作業(yè)是什么呀……
但葉老師撥開這些狀況,從正面入手,看到班上學生的兩大優(yōu)點:單純和勤勞。這些學生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敬與愛戴,可以將自己吃了一半的蘋果給老師;任勞任怨,教室的衛(wèi)生做得非常好。葉老師覺得,利用孩子們身上的優(yōu)點,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上進心,去幫助學生,改變學生,讓他們在一年的時間里在學業(yè)和品行上都有較大的提升,是自己必須擔當起來的責任。
一、提升班級凝聚力,增強學生自信心
葉老師根據多年的班級管理和教學的經驗,知道需要尋求一個改變班級管理現狀的契合點,解決班級學生“散”的問題,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通過一周的觀察,葉老師抓到了契機——整頓班級出操隊列。他用了三節(jié)體育課,對學生進行出操隊列的強化訓練。接下來周一出早操的時候,學生們的不凡表現震驚了校長、老師和全校同學。我采訪葉老師時,談到這件事,他還是顯得很激動:“上操的時候,我就跟他們說,今天我們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出好樣來。果真,學生們早操出來的時候,那么整齊、那么有精氣神,大大超出我的期望,全校的老師學生領導都驚住了,校長連連豎起大拇指。事情過后我跟學生們講,校長這個大拇指,可不是隨意給的啊,我們真的做得很不錯!我還把錄制的視頻,通過電視放給他們看,他們受到了很大的激勵?!?/p>
因為隊列出彩,原本暗淡的六(4)班,一下成為全校的隊列典型,從來沒有被認可過的班集體,第一次嘗到了被贊賞的滋味;孩子們的凝聚力和自信心陡然增強了,表現也與之前完全不一樣了,每天都在朝著好的方向變化。
二、加強閱讀,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解決了“散”的問題之后,葉老師開始著手規(guī)范學生們的行為,樹立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解決學習成績落后的問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葉老師深知語文的核心要素就是閱讀,而閱讀也有利于改進班級管理。于是,葉老師從下列方面開始抓學生的閱讀:
1.以身作則,培養(yǎng)閱讀習慣。剛開始,學生們連課本都不愿意讀,讀課外書更不可能。葉老師設定了早讀(7時30分)和午讀(13時50分)兩個集體閱讀時段。他以身作則,屆時率先來到教室,捧起課本大聲誦讀。陸陸續(xù)續(xù)進入教室的學生,一進來就立即拿出課本,跟上老師和同學的聲音,齊聲朗讀。在葉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慢慢地養(yǎng)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除了重視閱讀,葉老師還讓學生每天堅持背誦,從單個學生背誦到小組背誦,再到上臺脫稿演講。
2.布置課外讀物,擴大閱讀量。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葉老師開始分派任務,從班級同讀一本書(語文教材),逐漸過渡到閱讀三“名”——名家、名著、名篇。其中“名家”主要是教材涉及到的文學大師;“名著”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書籍外,還有教材中作者的代表作;名篇則是經典篇目,如《駱駝祥子》《城南舊事》等。同時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班級舉行讀書分享會,每節(jié)語文課都有前3分鐘的“名家、名著、名篇”分享,安排一個學生介紹書中的人物,概括故事情節(jié)等。通過這些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同時提升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
3.創(chuàng)設積分獎勵制,激發(fā)閱讀興趣。根據學生閱讀量的大小,計算積分。積分分為個人積分和小組積分。獎勵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口頭表揚、小禮品、評比“閱讀之星”等?!伴喿x之星”的評比對閱讀有較高要求:每天至少一小時的閱讀時間;每周至少15000字的閱讀量。葉老師還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設置了一個特別的獎勵——請學生們吃飯。他說:“我班的學生更喜歡看得見摸得著的獎勵,我問他們希望得到什么獎勵,他們說要吃麥當勞。我后來想,滿足他們的需求吧!所以閱讀好、平時的表現也好,積分高的,獲得小組第一和班級前六名的學生,我請他們吃麥當勞?!比珜W年下來,全班學生被葉老師請了個遍。
三、走訪家庭,尋求家長支持
當學生在紀律和學習上有了一些變化后,葉老師就開始關注學生的家庭。他知道家長們配合學校、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做得很不夠,決定走訪每個學生的家庭,尋求家長的支持。每天下午放學后,葉老師都要在“城中村”里走訪2至3個家庭,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并詳細記錄班上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一個學期下來,葉老師寫了約5萬字的家訪記錄,并寫進了每個學生的成長檔案。通過家訪,葉老師看到了學生真實的生活場景:有的學生家庭貧困,兩三個孩子和父母同擠一個大通鋪,孩子連寫作業(yè)的桌椅都沒有,通常在社區(qū)的圖書館完成作業(yè);有的寄養(yǎng)在朋友家里,由別人代為照顧;有的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簡單粗暴,毆打是家常便飯;有的家長文化程度太低,不具備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有的家長自身行為不良,喝酒、打麻將、家庭暴力,不能夠以身作則……這些最真實的生活樣貌,讓葉老師更清楚地認識到城中村學生家庭教育不容樂觀的現狀,更自覺地努力突破瓶頸。
1.進行家長培訓。葉老師在班級群里轉發(fā)各類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的文章,并邀請專家做家庭教育講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找到科學的教育方法。
2.親子共讀。要求家長與孩子一起制定一份讀書計劃,每天晚上至少抽出30分鐘與孩子一起閱讀。葉老師贊許家長:“雖然我們的家長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但對于老師布置的親子共讀這一作業(yè)還是積極配合的?!庇H子共讀不僅僅是共同讀書,而且為父母創(chuàng)造了與孩子溝通的機會,讓孩子和父母在閱讀中共同成長。
3.分享育兒經驗。建立專門的班級育兒經驗交流群,邀請優(yōu)秀學生家長在家長會和育兒經驗交流群里分享教育經驗,讓其他家長能反省并改進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
4.分享學生的閃光點。葉老師在班級群里不斷地表揚學生在學校里的優(yōu)秀表現,發(fā)送特別能吸引家長的照片,以引起家長對孩子的關注。葉老師似乎在告訴我一個秘密:“家長會想,原來我的孩子很不錯,老師很關注我的孩子?!蓖ㄟ^學生的變化帶動家長的變化,家長關注孩子的教育越多,就越會在這方面投入精力,這樣,慢慢地形成了家庭、學校協(xié)同教育的良性循環(huán)。
通過一年的實踐,葉老師的班在紀律、學習、行為品質方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學習方面,一年里,葉老師和學生們一起背了100多首古詩詞、100多篇古文。有了大量的閱讀積累,學生的寫作也跟上來了,全班38個學生,能學習寫小說的有16人,能試著用文言文寫作的有18人,有兩個學生分別寫了146篇和150篇習作。六年級下學期的期末考試,班級的平均分已趕上了年級平均分。在訪談中有位學生說:“以前我是全班最愛講話、打架最多的那個,自從跟了葉老師以后,我上課說閑話少了,打架少了,成績提高了?!?/p>
教育需要理解、支持與喚醒。用葉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你給學生什么,他就長成什么。你只要付出一點,從學生們身上就可以看到老師的成績。”
(作者單位:深圳市福田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
(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適應狀況的敘事研究”(課題編號:2018YQJK08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