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海電
剛開學,二年級B班學生就天天到辦公室告狀:
“老師,李同學打人!”
“老師,XX同學被李同學打哭啦!”
剛工作的小張擔任班主任,每次聽完學生報告都是急急忙忙沖出辦公室。后來干脆下課把李同學帶到辦公室,跟老師一起辦公。
上午第三節(jié)上課鈴聲響起,B班兩個孩子護送一位女生走進辦公室,小女孩托著手臂,眼里包著淚水:
“校長,李同學把我的手打傷了!”
“疼嗎?”
“很疼的!”
摸了摸小女孩的手臂,估計沒傷著骨頭,安撫了女孩的情緒,表揚了護送的同學。我走進B班,正面接觸李同學。張老師正在班級訓話。
我問:“是誰弄傷了女同學?”
大家異口同聲:“李同學!”個個義憤填膺??!
“李同學,請你過來一下?!焙诤谑菔莸男∧泻⒄酒饋?,滿臉不在乎地慢慢走近我。
同學們七嘴八舌報告:“校長,他打過我?!薄八倫鄞蛉?!”…………
孩子們在“控訴”,李同學不住地嘟囔:“他也打過我。”“他們打我,我才打他們的?!?/p>
“李同學有沒有優(yōu)點呢?”趁著孩子講話的間隙,我把期待的眼光投向同學們。
想了半天,有同學說:“他體育好,跑得快,體育運動會上得過獎!”太好啦!我向李同學豎起了大拇指,接著問:“這位女同學的手臂是你拉傷的嗎?”
男孩沒吱聲,點了點頭。
“告訴老師,你為什么要打人呢?”
“我想跟他們玩,下課沒人跟我玩……”小男孩大聲嚷起來。
看著孩子滿眼委屈,充滿無奈的訴說,我一陣揪心地疼。是啊,有誰考慮過一個不會交流的男孩的真切感受。每個孩子都是需要與人交流的,特別是同伴交流。沒人交流的苦,不會交流的痛,沒人關注過。李同學沒有學會用語言來交流,他只有用他擅長的動作來表達。其實有時候只是一個“拉”“推”的動作,都被老師和孩子們定義為“打”。時間一長,孩子失去申辯真假的機會,喪失辨別好壞的能力,他成為老師和同學心中的“搗蛋鬼”。
我蹲下身子,輕輕地問:“你想學會與同學們好好相處,一起玩嗎?”
“想!”他使勁地點了點頭。
“同學們,你們想和李同學一起做朋友嗎?”“想”“不想”,教室里有人點頭,有人擺手、搖頭。
“如果他改掉打人的習慣,你們想不想跟他交朋友?”“想!”這次意見一致了!
“下面,我們和李同學一起學會用語言來交流吧!先教提問的方法。請向李同學提一個問題?!焙枚嗤瑢W舉起了手,有人舉起又放下。
我教李同學自己喊。練習幾遍后,他終于大聲喊出同學姓名:“XXX,請你來提問?!?/p>
“我想問問你,你以后能不能不打人?”第一位同學將了他一軍。他笑了起來,爽快回答:“能!”李同學走到同學身邊,擁抱一下這位同學。
看著兩個孩子開心的笑容,我再次引導:“剛才你弄傷了女同學,現在該怎么辦?”“道歉”,“道歉!”孩子們一起喊起來?!霸趺吹狼改??大家來教教他!”孩子們有的做動作,有的用語言,大家認真地教,李同學誠懇地學,看著淳樸的孩子們,我被孩子們的情緒感染了:
“好吧,我們請李同學自己試一試?!?/p>
李同學走向小女孩,站定后,大聲說了句:“對不起,我不該打你,請你原諒我!”說完深深鞠了一躬。
“沒關系!”小女孩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一場孩子間的糾紛結束了。但我知道:李同學學會與人溝通交流的方法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不斷地教會他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語言來溝通;他愛動手的習慣也不是一下子都能改掉的,需要老師、同學不住地提醒。
“從今天起,誰愿意跟李同學做好朋友?提醒他不打人,學會跟大家做好朋友?!毙∈秩缌?。我建議李同學自己挑一位好朋友監(jiān)督自己。他看了一圈,最后挑選了班長。兩雙小手拉到了一起,兩張笑臉讓我看到了希望。
下課后,我教會張老師如何表揚孩子,如何強化孩子向好向善的正能量;一周結束,給孩子一個大大的獎勵;一個月結束,忽略孩子小毛病,讓他談談與人交流的收獲與體會。
第二天,在學校樓梯口,我碰到了李同學,他朝我望了一眼,沒說話。我叫了一聲“李同學,早上好!”他站住,愣了一會,說:“校長好!”我摸了摸他的頭,夸了一聲:“真棒!見到老師會打招呼啦!”旁邊的同學告訴我:“他昨天沒打人!”
一連幾天,B班的孩子見面就告訴我:“校長,李同學今天沒打人!”
看著蹦跳著上樓的身影,我在想:教育必須允許孩子們犯錯,在幫助孩子糾錯的路上,一定會有反復,每一次反復都是一次知情意行提升的過程。錯誤之于成長,就像沙粒之于珍珠。需要在不斷打磨之中才能展現美麗的容顏。學校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蚌殼,孩子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中不斷呼吸、吐沙,經過千百次的磨礪,才能露出圓潤的光澤。
《易經》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敝^時時警惕,就能免于過失?!盁o咎”,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學校需要不斷培育孩子的技能和方法。學校不僅僅教知識,更要教會孩子與人相處的方法,提高孩子交際的能力,反省的態(tài)度,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信,從善如流,與同伴、與社會和諧相處,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更從容地走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