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誠
人與人之間什么最可貴?或許有人會說是“愛”。其實,許多時候“尊重”比“愛”來得更可貴,更有意義,更具可能性,更有助于社會的文明。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對于“愛”的認同度似乎比較高。愛孩子、愛父母、愛戀人,甚至愛學生、愛偶像,還有愛祖國、愛人民,以致大愛無疆。然而,如果我們細想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所講的愛是十分復雜的,其中有的緣于血緣,有的緣于個人情感,有的緣于職業(yè)道德,有的緣于理性認識,諸如此類。生活中我們所講的愛,一種是取其本意,說的是個人內(nèi)心的特殊情感;另外一種則是隱喻,其背后是關(guān)心、扶助、培育、責任、奉獻,當然也有喜好、崇拜……
愛是天性,也是后天養(yǎng)成的德行,同時還是人際互動的手段。由于它通常體現(xiàn)為情感、感受,體現(xiàn)為感情的傳遞,所以,有些時候他人感受不到、理解不好、領(lǐng)會不準,乃至產(chǎn)生誤讀。另外,有的人為了達到某些個人目的,會傳遞一種刻意編織的“愛”的情感;還有的人喜歡把本來屬于情感層面的愛,時常掛在嘴邊上;更有甚者則以愛的名義去干預他人,甚至要挾他人。就這樣,“愛”被搞得復雜了,搞得變味了,搞得不那么可愛了。當然任何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渴望美好生活的人,還是珍惜那個作為高貴情感的愛,還是相信作為美好感情的愛,還是愿意真誠地去付出愛。
現(xiàn)實中,我們需要愛,同時也渴望尊重。與愛相比,尊重來得更加可貴??少F之處何在?一個是平等,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在他人面前應(yīng)該淡化身份與地位;另一個是正義,為人處世自然要選擇做君子而非小人,待人接物公正而有情誼就是君子。
如果說愛緣于情感,那么尊重則緣于理性。什么是理性?簡而言之就是思而后行,其中有判斷、有選擇、有價值觀。緣于理性的尊重,體現(xiàn)為對他人的重視與禮敬。生活中的事情,幾乎沒有不涉及我們個人切身利益的。但是,社會生活離不開人際交往。既然要與他人打交道,就要有敬畏之心,就要學會善待他人,而這兩點恰恰就是尊重他人的基礎(chǔ)。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講:“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前者是做人的道德準則。二者有情有理情理交融,完整而充分地詮釋了尊重的內(nèi)涵,它們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智慧與思想精髓。
尊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尊重,而每個人也都應(yīng)該尊重他人。尊重拒絕權(quán)力濫用、仗勢欺人、恃強凌弱,拒絕溜須拍馬、曲意迎合、嫌貧愛富。尊重背后不僅是自信、自愛與自律,也不僅是坦誠、包容與和諧,而是社會的文明。尊重所表現(xiàn)出的對他人的重視與禮敬,是美好人性與高貴人格的自然流露,尊重即愛護,它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尊重情感,尊重隱私,尊重痛苦,尊重個性,尊重生命、尊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