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俊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增大教學的開放性,這就需要構建開放的課堂。那么,開放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什么特點,其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有什么區(qū)別?下面筆者根據(jù)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和諧的教學關系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而新課程把教學定位在平等、民主基礎上的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新課程中,學生是教學的本位,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是以參與者、促進者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合作探究的,并逐步形成了與學生“對話”的意識。這意味著,上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學生被賦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權利: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對社會認識問題的自由和權利;質問、懷疑、批判教師、教材及其他權威觀點的自由和權利;作為平等一員參與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并受到平等對待的自由和權利等等。知識、技能、情感的交流是從師到生、從生到師和從生到生多個方向進行的,呈現(xiàn)出較強的開放性。
二、活化的教材內容
教學內容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工具,包括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課程資源。新課程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要求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這一轉變,從宏觀的角度講,意味著教學不僅僅是教書本知識,而且要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關注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從微觀的角度看,意味著教學是引領學生與教材文本對話,從中獲得生命成長所需要的精神營養(yǎng),教科書所承載的內容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唯一內容?!坝媒滩慕獭边@一理念為教師松了綁,活化了教學內容,讓學生發(fā)展空間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主要體現(xiàn)在:(1)要利用好思想品德教材。新課程下思想品德教材的內容一般都由有關專家按照課程標的要求精心組織的,與學生的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基礎性思想品德知識與技能,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不僅對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民展有用。所以,教師要在課程標準指導下認真鉆研教材,領會教材編寫者的教學思想、設計理念,使教材潛藏的資源得到充分地挖掘。(2)教師要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展和重組。這是因為,一方面,教材提供的內容、思路、方法、結論是基本的、一般性的,不一定是最佳的;另一方面,我們所面對的學生的知識水平、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驗千差萬別,分別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所以,既定的教材內容是不能滿足所有學生每時每刻學習需要的。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正確、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課堂教學內容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為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拓展新途徑。
三、“生成”的教學過程
新課程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不再是一個封閉系統(tǒng),也不再拘泥于預先設定的程式,而是強調預設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潛在或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新體驗、新發(fā)現(xiàn),鼓勵師生在互動過程中的即興創(chuàng)作,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
在教學中,過程的開放常常讓教師覺得教案很難在課前定稿,很多教案都是在上完課后完成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上課時要考慮好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自己在教案中的“預設”要有一定的彈性,給“生成”留有一定的空間。這是因為教學過程的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構建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由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和差異性決定的,課前根本無法完全“預設”。二是課堂上要及時調整“預設”,給“生成”騰出一定的空間。課堂教學千變萬化,再完美的“預設”也不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所有情況,好多有價值的教學“契機”都是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生的。這時,教師對接下來的“預設”要做一定的調整,騰出一定的時間,以實現(xiàn)“生成”,課后再對教案進行重新整理。例如,一教師在進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的教學時,按照慣例,要安排學生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chǎn)總值及指數(shù)圖柱形圖”和“財政收支柱形圖”,并讓學生特別注意1978年和2003年的國內生產(chǎn)總值和財政收入總值,目的是讓學生得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內生產(chǎn)總值和財政收入成正比,且成快速增長態(tài)勢,說明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重大成就,改革開放國策是非常正確的。教師正準備檢查學生的讀圖情況時,一學生突然舉手問道:“老師,為什么我國的財政收入每年都比財政支出少?”,“是嗎?”,教師的臉上露出了一絲驚異的神情,顯然,這是教師備課時未“預設”到的。教師抓住這個生存點,思索片該后提出了三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有很多農(nóng)民會外出打工呢?”,“國家每年財政收支差額有何特點?”,“財政收支的總體趨勢是什么?”,通過進一步引導學生的讀圖、討論、探究,讓學生明白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總體發(fā)展很快,但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需不斷發(fā)展,必須深化改革。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四、廣闊的教學空間
教學空間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場所。在新課程中,地理課堂教學突破了在教室里上課的傳統(tǒng)觀念,學生學習活動的空間拓展到了生活和社會的各個領域,思想品德課堂可以設在能夠進行思想品德知識學習的各種場所。這是由新課程的要求所決定的。首先,教學要達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學生的能力、智慧、品德、情感態(tài)度、意志、個性、創(chuàng)造性、價值觀的形成,是不可能都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完成的。其次,學習的主體是中小學學生,因此,學習空間的安排不能不考慮到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特點。他們的天性是活潑好動、開放的,對教室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與向往,需要更多的直接經(jīng)驗和直觀體驗。總之,無論從學習的目標還是學習主體的特點看,課堂教學的場所不能局限于教室內,應該有更為廣闊的空間。例如,在學習“計劃生育是國策”可把課堂設在“計劃生育辦公室”;學習“我國的資源環(huán)境狀況”可把課堂設在“礦產(chǎn)資源管理辦公室”或“國土資源辦公室”或“林業(yè)指導站”等。
教學關系的互諧、教材內容的活化、教學過程的“生成”、教學空間的拓展,使課堂教不呈現(xiàn)出豐富性、多樣性、復雜性和開放性,充滿了對知慧的挑戰(zhàn)和對好奇的滿足,煥發(fā)了師生的生命活力,使他們都能找回那丟失已久的“自我”。便開放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最讓教師拿不準的是對教學進度的把握,有時甚至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對此,筆者認為,應該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首先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是一個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有序的過程;其次,某一節(jié)課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是不會對學生整體發(fā)展造成什么影響的;再次,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人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這與增強課堂教學開放性的出發(fā)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