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陽
摘要:隨著社會經(jīng)濟與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發(fā)展的深入交互,信息全面爆炸,海量龐雜的信息被分解為各式各樣的信息碎片進行傳播,這已成為當前甚至未來信息傳播不可避免和逆轉的主要潮流和趨勢。這樣的傳播方式在提高馬克思主義傳播力、影響力、互動力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傳播媒介碎片化、主體解讀碎片化、受眾思維碎片化問題,流露出潛在消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危殆。因此,當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必須變革傳播思維,在媒介融合、意義整合、信息聚合的措施中尋求維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問題之解。
關鍵詞:信息碎片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整體性;傳播
互聯(lián)網(wǎng)及自媒體的不斷普及與深化勢必將信息碎片化傳播推到一種極致狀態(tài),也必然影響到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既然“碎片化”的傳播情勢已經(jīng)無法逆轉,那么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要想在這樣的趨勢中維護自身理論的整體性和贏得主動權,就必須認識和解答碎片化傳播環(huán)境威脅甚至消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其產(chǎn)生的作用;就必須思考碎片化傳播環(huán)境下維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過程中這些因素該如何被融化和轉化的應對之策,以期為信息碎片化傳播時代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信息碎片化傳播”的概念及其成因
在當前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也已進入新傳播階段且日益呈現(xiàn)碎片化特征,其信息的生成、交互和傳播都發(fā)生了史無前例的巨變,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生態(tài)、傳播方式、傳播格局產(chǎn)生深刻變革,繼而提出新的時代課題。
(一)“信息碎片化傳播”的概念
“碎片化”一詞上世紀80年代常見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有關研究文獻中,原意是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當前在傳播學中可以把“碎片化”視為信息的一種“多元化”。而所謂“信息碎片化傳播”就是指完整的信息借助網(wǎng)絡、無線電、紙張等媒介,通過再編輯使得傳播原本完整的信息被瓦解或分割,呈現(xiàn)片段、零散的形式和特征,導致媒介、信息與受眾細分和分化,呈現(xiàn)為零散的描述形式。它不僅是當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也是信息爆炸的成因與顯著體現(xiàn)。本文所討論的碎片化主要是指在經(jīng)由網(wǎng)絡、手機、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介傳播的過程中,在碎片化傳播環(huán)境中,信息形式、邏輯結構和受眾認知等均呈現(xiàn)出碎片化特點。
(二)“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形成原因
1.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及新媒介工具的迅猛發(fā)展
互聯(lián)網(wǎng)的產(chǎn)生給人類現(xiàn)實生存和精神生存都提供了一個新的活動空間,顛覆和瓦解了傳統(tǒng)的傳播模式,將智能電子產(chǎn)品與人們社會生活、工作學習緊密連接,人與外界的每一次交互都已經(jīng)無法離開這些工具。而且隨著當前新媒體即時通信傳播工具的日益豐富,使原有傳播路徑無限加寬且更錯綜復雜,并以本身短、小、精、快的優(yōu)勢不斷消耗、瓦解、分散著人們的注意力,致使知識,時間,工作,交往全部呈現(xiàn)塊狀化,更加劇信息碎片化進程。這種新媒介交互工具的產(chǎn)生一方面適應了社會快速發(fā)展的節(jié)奏,迎合了當下受眾的現(xiàn)實需要;另一方面又使人們的生存置身于碎片化的包圍之中且無法自拔,催生出人們的媒介依賴心理,從而使信息碎片化傳播成為當前傳播的主流與趨勢。
2.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
隨著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矛盾轉化,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固有價值體系,正邁向多元化。在多元價值觀下,人們基于自己不同階層利益和需要考慮都極力表達各自主張,尋求各種利益訴求,從而構成多元價值體系。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及新媒體影響程度的加深,人們的選擇日益增多、需求日益增多且更加自由化、個性化,并進一步推動傳統(tǒng)主流媒體話語權的喪失,再加上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網(wǎng)絡自身的特性,多種合力共同作用下,各種各樣的自媒體迅速崛起擴張,受眾出現(xiàn)碎片化趨勢,而媒體為迎合這種趨勢進而加劇碎片化傳播。在這種到處充斥著碎片化的狀態(tài)下,傳播活動也必然具備這種碎片化特性而分割和瓦解主流話語方式及社會觀念的整一性,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則不可避免受其影響。
3.自我需求個性的滿足
伴隨生存資料的極大豐富以及信息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給自我的發(fā)展需求注入強大動力,普通的社會供給已無法滿足當下人們的多元需求,特別是青年一代,所體現(xiàn)出的對自我個性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來的強烈。新媒體似乎也感受到了這種回應而紛紛涌現(xiàn)出如此眾多的媒體新平臺,使大眾仿佛找到了自己精神慰藉方面的一塊新天地,因為新媒體平臺所具有的碎片化、去中心化和與生俱來的隱蔽性恰好與自我需求個性的滿足一拍即合。在這種任何信息的內容、形式和意見表達都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語境下,一切理念、看法都以“我”的主觀需要滿足為衡量標準,使原有的網(wǎng)絡傳播格局被徹底打破,網(wǎng)絡受眾的整體性也被慢慢消解,于是受眾的社會“自我”屬性角色束縛得以解脫,原有“本我”個性得以釋放。由此,碎片化的受眾與碎片化信息傳播相互迎合、交織,合力把網(wǎng)絡信息傳播推向更復雜、更破碎的碎片化泥淖。
二、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雙重效應
現(xiàn)下,碎片化的傳播方式一方面給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優(yōu)勢,而另一方面卻又給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帶來沖擊。因此厘清二者之間的關系,并進行矛盾轉化,最終實現(xiàn)趨利避害,才是信息碎片化傳播時代維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必由之路。
(一)信息碎片化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帶來的優(yōu)勢
1.信息碎片化傳播提高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力
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時代,信息碎片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傳播無論是時空限制還是技術束縛方面都獲得了空前解放,其傳播的有效路徑、有效覆蓋實現(xiàn)了空前未有的高度。憑借新媒體信息技術,當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過程中的信息發(fā)布與接收幾乎可以在一瞬間同時發(fā)生。這樣的傳播方式既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界限,也大大拓寬了馬克思主義傳播渠道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其傳播內容信息的獲取也變得如此簡單與快捷,只需輕輕一點就能獲得所需的所有信息。這種簡、小、精、快的碎片化傳播方式使受眾在極短時間內能夠快速捕捉、篩選、理解和消化信息傳播的內容,避免了傳統(tǒng)生硬的傳播方式給受眾學習上所帶來的艱澀與枯燥,滿足了受眾閱讀的習慣和需求,極大提高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力。繼而拉近了信息到達目標受眾的距離,發(fā)揮出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天然親和力,同時更提高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信息到達率。因此,信息碎片化傳播在提高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力方面無論從哪個方面的來講,其優(yōu)勢都是顯而易見的且不是傳統(tǒng)媒體所能等量齊觀的。
2.信息碎片化傳播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
新媒體技術與應用對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傳播方式形成顛覆性改變。尤其是借助這種與人們當前的生活、工作習慣高度吻合的信息碎片化的傳播方式給受眾帶來以往理論傳播無法比擬的閱讀快感與體驗,使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滲透力與覆蓋面進一步加深、加寬。此外,信息碎片化傳播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華和理論精髓用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充當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傳送到目標群體中來。受眾正是在這種輕松、舒適、愉悅地閱讀中被馬克思主義悄然改變思想與習慣,并迅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且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進一步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這種信息碎片化的傳播方式既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主流聲音始終占據(jù)宣傳思想理論的主陣地和制高點,也有利于實現(xiàn)“在馬言馬”“懂馬信馬”“傳馬護馬”的傳播局面。因此,信息碎片化傳播方式對于馬克思主義傳播來說,不僅擴大了其影響力而且日趨顯著。
3.信息碎片化傳播強化了馬克思主義的互動力
信息碎片化傳播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反整體性的先天特質顛覆了傳統(tǒng)媒體的生態(tài)格局,徹底打破了媒體對信息渠道的垂直壟斷,傳播主體與受眾的邊界逐漸模糊,每個人都能借助新媒介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評論者,這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增強其互動性提供了契機。通過借助新媒體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優(yōu)勢,馬克思主義在進行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受眾就可以對所接收到的理論內容等信息發(fā)表自己的即時評論。這種評論不是單一個人而是群體,每個人都可以相互看到彼此的評論,并有可能被他人再評論而后又被完整轉發(fā),于是傳播者和評論者的各種不同觀點、看法在這里匯聚、交流和碰撞,甚至產(chǎn)生出深刻的思想火花。信息碎片化時代下的馬克思主義傳播正是在這種不斷交互的過程中,把理論內容以網(wǎng)狀式、裂變式的形式垂直向受眾分散傳播開去,在實現(xiàn)傳播目的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受眾千態(tài)萬狀的碎片化評論去了解他們的思想變化和理解程度,繼而對傳播的內容與形式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最終使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傳播由原來的單向傳播變成一個人人都可參與的雙向傳播,極大地強化了馬克思主義的互動力。
(二)信息碎片化傳播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沖擊
1.傳播媒介碎片化:導致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威性的削弱
新媒體時代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方式已由單一走向多元,由集中走碎片,其傳播生態(tài)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微博、微信、博客、播客以及各種各樣的聊天軟件和視頻軟件層出不窮、眼花繚亂,在這種傳播生態(tài)下每個人既是傳播者,又都是受眾者,也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正如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指出:“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受眾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媒體碎片化?!盵1]雖然傳播媒介的碎片化能夠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提供新的傳播手段,擴展傳播空間,但網(wǎng)絡媒介的空間數(shù)量是不可估量的。在當前傳播媒介下,受眾所能接觸到的媒體數(shù)量是以往接觸到的數(shù)倍且還在不斷呈幾何級數(shù)量增長,這就使信息傳播的方式渠道繁蕪叢雜,也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內容魚龍混雜,致使信息的科學性、價值性與真實性無從考量,致使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威性面臨消解。除此之外,新媒體信息的自由化和傳播權的泛化[2]以及超自由化的表達方式[3]極大地沖擊了馬克思主義傳播所依賴的傳統(tǒng)媒介,其市場占有份額也在日漸萎縮,從而引起受眾對馬克思主義權威性的質疑或抗拒,致使馬克思主義雖仍有其外在話語權力空間,卻失去昔日內在感召力。
2.主體解讀碎片化: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傳播有效性的挑戰(zhàn)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沖破傳統(tǒng)媒介對話語權的把控,還踏平了信息表達和發(fā)布的門檻,人人都可以對傳播內容進行自由地解讀,而無須考慮觀點的對錯與否。正如著名傳媒人尼爾·波茲曼指出:“基于印刷術苦心建立起來的闡釋時代墜落了?!盵4]意指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舊媒體的范式便消失了。很顯然這種在自媒體平臺上可以隨意對信息進行解讀和發(fā)布的形式突破了傳統(tǒng)信息表達規(guī)范的窠臼,極大限度地滿足了受眾言論自由的需求,但是卻在自媒體平臺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聲音廣場,四面八方地吸收和反射著各種群體、各個階層、不同受眾的觀點和立場,海量的信息解讀難免泥沙俱下。伴隨著網(wǎng)絡文明與快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社會脫節(jié),一些受眾開始浮躁,很難形成理性思辨的邏輯思維,甚至喪失客觀公正看問題的態(tài)度,用情緒化、非理性的解讀對待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內容,以至于形成無序的、碎片化的“廣場政治狀態(tài)”。在這種主體解讀碎片化的環(huán)境下,信息解讀的充分自由使各種思潮在此匯聚,催生出各式各樣的意見觀點,彼此糾纏、集結、盤根錯雜,使主流信息發(fā)布者所要表達的原有意義被稀釋在大量碎片化、分散化的不同主體解讀之中,且這些解讀又難以達成思想上的一致共識,極易造成信息的扭曲與異化。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主體解讀碎片化地浸染,各種懷有不同目的的利益團體肆意給馬克思主義涂抹不同色彩,意圖曲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內核,不斷沖擊著主流陣地,引發(fā)話語解讀多元化、碎片化,更是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傳播有效性的挑戰(zhàn)
3.受眾思維碎片化:造成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理解的淺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借助碎片化的傳播載體使傳播內容能包裹海量信息且圖文并茂、聲像俱全,不僅突破傳統(tǒng)單一灌輸模式還適應了受眾碎片化的學習需要。但是這種信息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卻摒棄了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所要求的詞義的準確性、邏輯的嚴密性、意義的完整性和媒介的權威性,致使信息雜亂無序且變換頻繁,呈現(xiàn)出極強的碎片化、膚淺化和散狀化等特征。人們很難從信息整體出發(fā)去全面了解傳播內容,也難以集中精力去系統(tǒng)地領會、學習、掌握這些知識信息,而且更嚴重的是信息發(fā)布者會不擇手段地降低認知成本,以達到讓受眾接受并享受這種輕松、跳躍式的視覺瀏覽快感的目的,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受眾閱讀淺化,思維弱化。于是在這種信息碎片化傳播環(huán)境下,受眾正逐漸享受和沉迷在迅速瀏覽的淺閱讀視覺快感中而放棄深層次的閱讀與思考,甚至抗拒和反感系統(tǒng)完備的知識體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猶如一張知識的網(wǎng),其理論的知識點就是網(wǎng)上面的一個個結點,完備的邏輯體系和聯(lián)系就是把點連接起來的線,只有點、線結合才能呈現(xiàn)出這樣一張完整的理論知識網(wǎng)。但是在當前思維方式的碎片化下,受眾看到的或者擴充的只是一個個理論點,卻無法找到能構成理論知識網(wǎng)絡的線。這種缺乏深層閱讀和思考的方式接受馬克思主義,尋獲的只是一張理論散點圖,零亂的散落在腦海中的各個位置。因此,思維方式的碎片化嚴重制約著受眾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整體性的系統(tǒng)性理解,同時也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整體性的傳播與接受造成阻礙。
三、碎片化傳播中維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原則要求
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神。面對一日三變甚至一日多變的信息傳播情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應該從其理論整體性內在要求出發(fā),在傳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和多元并存的統(tǒng)一、保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通俗性的統(tǒng)一、維持馬克思主義繼承性和動態(tài)性的統(tǒng)一。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和多元并存的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中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和文化價值的多元化并存、相互促進,這是在傳播中維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整體性的首要原則。所謂一元主導就是必須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確保其占統(tǒng)治地位,多元并存是指在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前提下容許其他正確、合理、合法的思想存在。就如毛澤東所說:“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時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5]尤其是在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所應對的局勢就更復雜多樣、瞬息萬變,就更加要求在傳播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主導來預防和應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進行的攻擊和侵蝕。這既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的立足點與出發(fā)點所在,也是從整體性角度把握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前提。
(二)保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通俗性的統(tǒng)一
從理論與現(xiàn)實相結合角度上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整體性不應僅僅強調組成部分極其邏輯結構,還應該是科學性和通俗性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體現(xiàn)在馬克思主義科學性、人民性和普及性相結合的大眾傳播過程中。習近平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和人民大眾所理解、所接受?!盵6]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既要保持理論的學理性,又要刪繁就簡、質樸生動、邏輯嚴密,把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用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的話語,喜歡看又樂見的形式使馬克思主義實現(xiàn)“內服外用”,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通俗性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缺少理論的科學性則通俗性的傳播只會把馬克思主義帶入低俗、庸俗甚至低質化,而沒有通俗性就會影響科學理論傳播的有效性和有用性??傊R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是理論科學性和通俗性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缺一不可,如此這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既廣又遠,效果更好。
(三)維持馬克思主義繼承性和動態(tài)性的統(tǒng)一
任何理論的發(fā)展都離不開繼承性與動態(tài)性的統(tǒng)一,這是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馬克思大眾化傳播也是如此,既要吸收和借鑒他國歷史文化傳播的經(jīng)驗,更要重視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與“改造”。列寧曾說:“馬克思主義這一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并沒有拋棄資產(chǎn)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地卻吸取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fā)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盵7]很明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其所以歷久彌新、綿延不絕,是因為不斷繼承和發(fā)展。所以,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既不能對馬克思主義生搬硬套,也不能對傳統(tǒng)文化照本宣科,而是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優(yōu)秀文化中水土相符,發(fā)芽結果。特別是面對西方文化滲透與侵蝕加劇的新狀況下就更要繼承馬克思主義精髓,維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尊[8]。但是在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時,并不是讓馬克思主義在傳播中固步自封,而是要立足國內放眼國外,去蕪存菁,善于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教條,而是活的行動指南,在繼承和傳播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經(jīng)驗使馬克思主義在傳播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完善。
四、碎片化傳播中維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應對路徑
信息碎片化傳播給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所帶來的不論是喜還是憂,都無法阻擋其急促的腳步,這業(yè)已成為當前傳播領域不可避免的趨向。因此,要想在當前的傳播環(huán)境中找到信息碎片化和維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之間的契合點,我們就應該轉變思路,摒棄對碎片化采取拒斥的態(tài)度,重新審視傳播領域的革命性變革,掌控碎片化傳播脈搏,從而將視線轉向媒介融合、意義整合、信息聚合的解決措施上來,“化害為利”和“為我所用”。從多維度、多角度去分析,多方面、多層次去看待,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碎片化的大眾傳播形式中卻包含理論整體性的意義,最終在信息碎片化傳播中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一)媒介融合:以碎片化規(guī)律為基點構造“點線面體”傳播模式
當前傳播媒介的碎片化雖然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帶來不利影響,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并無絕對的利弊之分。因此,我們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在把握碎片化規(guī)律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方式方法,以構造“點、線、面、體”的傳播模式來“趨利避害”。所謂點,是搶占信息碎片化傳播的制高點,是媒介傳播的核心占位。只有占據(jù)這個制高點,才能堅守鞏固壯大主流陣地,但要想達到這種狀態(tài)并非輕而易舉,需要拋棄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傳播模式冗長低效的形式主義灌輸,直擊受眾“痛點”,一個基于受眾“痛點”所挖掘出來的“點”,才能打破非主流媒介的圍堵并建立全新的主流傳播媒介格局。線,是受眾對主流媒介的定位、信任和核心識別。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的核心訴求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具體化、通俗化以此讓受眾更好地理解、接受和運用。因此它必須要讓受眾對其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產(chǎn)生認同感和信任感,只有實現(xiàn)這個前提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牢牢守住“制高點”,打造出不被突破點的支撐線。面,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精準傳播[9]。這是“點線成面”的關鍵。當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主體確定好傳播的“點和線”,通過新媒體的精準推送,進行有針對性的傳播,把對目標受眾有價值的理論信息準確地傳達給該受眾,實現(xiàn)以受眾需求為中心,樹立整體性傳播思維,營造一種精準傳播場景,即受眾在何處,傳播媒介就覆蓋到何處,受眾的理論需求是什么,傳播的內容就推送什么。這樣才能帶給受眾清晰的信息內容,于是傳播越精準,受眾理解就越清晰,傳播也就越有效!體,是分工協(xié)作的各種媒介組成的戰(zhàn)斗群,是面的錯綜融合,相互支持而又分工明確,合力占領新的輿論場。在這里提到的“體”,不是全媒體的品類齊全的各種媒體資源的匯總,而是融媒體的媒介門類的融會貫通,通過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更強勁。“點、線、面、體”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的四個層面和實施階段,這種傳播模式的搭建將強力回擊媒介碎片化給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權威性帶來的挑戰(zhàn)。
(二)意義整合:以內在闡釋為重點打造整體性邏輯鏈條
當前新型傳播模式下信息以去中心化、反整體性的碎片化形式呈現(xiàn)給受眾,使得信息的解讀很難從整體上去把握其核心意義,于是就極有可能形成對信息的誤讀。因此,從馬克思主義意義整合的角度出發(fā),以理論內在闡釋為重點來打造受眾的整體性邏輯鏈條才是應對之道。首先,在當前信息碎片化的傳播生態(tài)已經(jīng)形成的既定事實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主體就不必須糾結在理論傳播的碎片化形式上,而是應該放在傳播主體話語表達的整體性,使形式碎片化的傳播中具有理論內在邏輯的完整性。雖然就表達形式而言單個信息碎片限于篇幅控制難以形成邏輯和意義的完整性,但這并不能否定全部的信息碎片所能呈現(xiàn)出的整體性功能。因此,馬克思主義傳播主體在進行大眾化傳播過程中要對理論進行碎片化的形式轉化同時更要注重理論的內在闡釋,形成碎片化信息的意義整合,因為我們需要傳播的這種碎片化不是雜亂無章、毫無邏輯的理論碎片而是碎而不亂、邏輯相聯(lián)的碎片化。通過對不同碎片,之間意義的精準關聯(lián),進而形成各構成要素的有序匯聚,最終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理論形式的碎片化與整體性并存的局面。其次,要提高傳播主體的媒介素養(yǎng)和理論素養(yǎng)?!叭耸巧a(chǎn)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也即如此,歸根結底需要人去掌握。因此,只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整體上的把握,才能準確地傳播和接收其正確的核心思想,有效避免因不當剪切,甚至是惡意拼接所導致的理論內在邏輯體系割裂,以及對理論詮釋的外在曲解。最后,我們要毅然同那些攻擊和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和框架的惡劣行徑作斗爭,自覺維護其理論整體性。同時還要加強和改進網(wǎng)絡內容建設,建立網(wǎng)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風清氣正的網(wǎng)絡空間[10]。
(三)信息聚合:以技術手段為支點建構完整理論體系
眾所周知,受眾接收馬克思主義的信息碎片不等于擁有系統(tǒng)完整的理論知識,卻會因為思維碎片化造成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理解的淺化。因此,如何有效地解決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受眾完整理解理論知識問題已是當務之急。正如網(wǎng)絡時代的一句名言:“技術問題要靠技術手段來解決。”所以面對這種情況,一般來說應對知識的碎片化有兩種技術手段:一種是“復原”[11],另一種是“重構”[11]。所謂碎片化知識的“復原”,就是以一種垂直思維、傳統(tǒng)思維對知識重新進行結構化處理,即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原有知識體系為基礎,在專家學者的主導、引領下,借助馬克思主義專題微課、系列化學習網(wǎng)站、專業(yè)化的學習App等技術手段,將割裂的碎片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據(jù)其內在屬性及其知識體系結構復原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恢復理論的原始狀態(tài),修復被破壞的關聯(lián)性。而所謂碎片化知識的“重構”,則是學習者跳出原有學科知識體系圖譜,以自身所感興趣的知識點或者所要完成的目標為圓心,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的碎片化知識進行重新構建,構建出最大化、最優(yōu)化、最適合自己需要的個性化的邏輯完整的網(wǎng)狀知識體系。這種依據(jù)自身興趣所重新構建的碎片化知識體系,吸納了多樣的新知識碎片,其相互間摩擦、碰撞,發(fā)生“聚變反應”,如果不同的新知識之間,或者新知識與個人原有的知識體系之間,恰好能互相融合,就會順利地組成一個更大的蛛網(wǎng)式的新知識體系。但是我們也需要明白,用復原重構的方法來建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畢竟只是一種技術手段,最終仍需受眾從自身出發(fā)深化閱讀與思考,避免思維的碎片化。
綜上所述,在當前信息碎片化傳播時代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碎片化問題正處在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且機遇大于挑戰(zhàn)的發(fā)展態(tài)勢中。因此,我們要理性看待信息碎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基于碎片化的特征,牢牢把握其傳播規(guī)律,善加利用,充分發(fā)揮出其正向功能,在維護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同時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在新階段的新發(fā)展。正如當前學術界所形成的這樣一種共識:當前信息碎片化傳播環(huán)境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所面對的困難和沖突,或許正是馬克思主義回應時代需求,迎接當下變革的切入點和契機。
參考文獻:
[1][美]阿爾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黃明堅,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呂治國.略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9):40-43.
[3]徐旭開.淺析新媒體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影響[J].新聞戰(zhàn)線.2014(07):159-160.
[4][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
[6]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秋季進修班開學典禮講話[R].2009.
[7]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
[8]賈鳳姿.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維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尊[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59-62.
[9]劉 康.“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精準傳播策略探析[J].理論月刊,2018(03):37-44.
[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14]王竹立.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碎片化學習及應對之策—從零存整取到“互聯(lián)網(wǎng)+”課堂[J].遠程教育雜志,2016(04):9-16.
責任編輯:步 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