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竹青
摘 要:本文依據(jù)“輸出驅(qū)動—輸入促成”假設,以寫作為輸出,閱讀為輸入,探析初中英語讀寫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方式,改變以往“閱讀在前,寫作在后”的教學方式,以寫作任務為驅(qū)動力,引導學生有目的地主動閱讀輸入。本文結(jié)合一節(jié)初中英語讀寫課,說明初中英語寫作課逆向教學的過程。筆者認為教師應該以寫作任務為引導,讓學生回歸閱讀材料,輸入相應的語言和架構(gòu),最后運用到寫作中,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輸出、輸入假設;讀寫結(jié)合;初中英語寫作;反向教學
引言
聽說讀寫是英語教學的四大重點學習要素,四者相輔相成,互相關聯(lián)又各自獨立。正因為聽說讀寫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近幾年,讀寫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成為初中英語寫作課的熱門選擇。讀寫結(jié)合是以閱讀素材為載體,以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與之息息相關的寫作練習。通過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讀寫課,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思維鍛煉可以融為一體。理想狀態(tài)下,學生在讀寫課中可以從閱讀素材中“輸入”重點詞匯、關鍵句型、文本框架,并在后續(xù)的寫作訓練中“輸出”相關話題詞匯、句型,按照合理架構(gòu)設計文章。在英語寫作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將讀和寫密切聯(lián)系起來?;谥伴喿x的輸入基礎,也使得學生在寫作練習中有話可說,有據(jù)可依。
然而,在實際的讀寫結(jié)合課堂中,往往容易出現(xiàn)落實難、效率低下的問題。例如,目標語言不明確,學生漫無目的地“輸入”,輸入效率低下,在寫作中學生并未有效“輸出”或者被閱讀素材限制,導致作文千篇一律,有一定局限性,無創(chuàng)新內(nèi)容和自我個性內(nèi)容。又或是寫作練習流于形式,與閱讀素材關系不大,違背讀寫結(jié)合的初衷。這些常見問題都會阻礙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已經(jīng)成為目前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棘手問題?;诔踔杏⒄Z讀寫課現(xiàn)狀,筆者用“輸出驅(qū)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探析初中英語讀寫課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嘗試解決讀寫課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和質(zhì)量。
一、初中英語讀寫課現(xiàn)狀分析
(一)英語閱讀與寫作的聯(lián)系
在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中,英語寫作能力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英語寫作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有關寫作技能的要求是“能根據(jù)寫作要求,收集 、準備素材;能使用常見的連接詞表示順序和邏輯關系;能簡單描述人物或事件,能獨立起草短文、短信等”。(教育部,2012)英語閱讀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領悟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掌握生詞與文章結(jié)構(gòu),這個過程也是語言輸入的過程。英語寫作主要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個過程也是語言輸出的過程。語言要先習得才能去運用,由此可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可以帶動寫作,也可以促進寫作,而寫作也可以反向刺激閱讀需求,帶動閱讀。閱讀與寫作相互聯(lián)系,也相互促進。
(二)初中英語讀寫課常見問題
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薄弱間接導致了在閱讀任務和寫作任務中的落實困難,繼而影響學生寫作能力和寫作質(zhì)量的提升,致使讀寫課效率低,效果差。初中英語讀寫課常見的問題有輸入效率低下,寫作局限性強,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不匹配。
1.輸入效率低下。由于學生現(xiàn)有英語水平的局限,或閱讀教學設計存在問題,學生對于哪些語言可以輸入并不明確,無法理解哪些詞匯、句型可以運用至寫作任務中?;蛘邔W生在了解閱讀素材的框架內(nèi)容后,無法在短時間的課堂上內(nèi)化為自身的語言素材,從而無法有效輸出到寫作練習中。
2.寫作局限性。在英語讀寫課中,閱讀素材通常為一篇文章,因此給學生提供的文章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較為單一。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容易被閱讀素材限制,致使文章雷同,缺乏多樣化,個性化。單純的模仿輸出容易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個性化展示。
3.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不匹配。讀寫課的閱讀材料應該是寫作任務的基礎,閱讀素材為寫作提供框架和語言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但是在實際課堂中,“很多老師設計的閱讀任務側(cè)重點在于閱讀技能,分析詞匯、長難句等,而在寫作任務中側(cè)重寫作技能,忽略閱讀與寫作的關系”(蔣,2014)。這會導致閱讀與寫作脫節(jié),讀寫教學不匹配,無法起到讀寫課應有的作用。
二、理論依據(jù)及反向教學設想
從讀寫課的常見問題可以看出,改進讀寫課落實難,效率低的問題迫在眉睫。本文依據(jù)“輸出驅(qū)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提出英語讀寫課反向教學的嘗試建議。通過輸出的寫作需求反向刺激輸入需求,有目的地閱讀素材,達成有效輸入。
(一)“輸出驅(qū)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
美國語言教育家Krashen提出語言輸入假說理論:“在外語學習中,若要完成語言習得,學習者需要輸入大量的、可被理解的、稍高于現(xiàn)有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奔幽么笾Z言學家Swain的語言輸出假說理論則認為輸出在語言習得中十分重要,可被理解的語言輸出可以使得外語學習者達到更高層次的語言水平,對提升應用語言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二語言學習者需要運用所輸入的語言。Anderson與Levelt指出,輸出可以加速原有知識的轉(zhuǎn)化,意識到自我語言缺失,繼而激發(fā)語言發(fā)展動力,輸入更多知識語言信息。這就是所謂的“輸出驅(qū)動—輸入促成”。
(二)反向教學設想
英語閱讀就是語言習得中的輸入,而英語寫作則是語言輸出。輸入與輸出相輔相成,因此英語閱讀與英語寫作也相輔相成。在現(xiàn)有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重視輸入的作用,用輸入促進輸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學生在這樣的教育之下,知道這個知識以后要用,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什么時候去用。在學習過程中也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教師屬于“喂食者”。若以輸出為刺激源,讓學生意識到現(xiàn)有知識的缺陷,利用自我調(diào)節(jié)機制,去驅(qū)動語言輸入,再運用到實際情境中,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變?yōu)橹鲃印俺允痴摺薄R虼?,本文提出在讀寫課中,先讓學生接觸寫作,來獲知需要輸入的知識語言,刺激學生在閱讀中輸入學習,再去寫作中運用輸入的語言。下面將以一堂英語讀寫課為例,進一步說明設想。
三、反向教學讀寫課教學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堂課的授課內(nèi)容是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 Section B 中 2a-3b的內(nèi)容。2a為閱讀前的熱身問題,寫出你常丟失的物品。2b是四篇“l(fā)ost and found notices ”范例;2c為閱讀后的任務,找出四篇范例中的物品,并判斷文章是lost notice 還是found notice;3a為寫作熱身,用框中的單詞填空,完成兩篇notices;3b為寫作任務,寫一篇失物招領或?qū)の飭⑹隆?/p>
(二)教學目標
在此堂課中,學生能夠達到以下目標。
1.語言知識目標
(1)知曉寫作任務,明確寫作中的要點。
(2)通過閱讀“l(fā)ost and found notices”范文, 獲取文章的結(jié)構(gòu)內(nèi)容信息,并且找出寫作任務中所需要的結(jié)構(gòu)與語言,豐富自己的語言表述。
(3)依據(jù)已有的知識語言儲備及范文的語言支持,能夠?qū)懸恍┖唵蔚恼蓄I和尋物啟事。
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詢問物品所屬”及寫作“尋物啟事和失物招領”,既可以提高學生遇到類似困難時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拾金不昧的精神和助人為樂、團結(jié)友愛的品德。
(三)教學過程
1.以寫作任務為驅(qū)動。一開始,筆者先展示班級同學丟失的東西,讓學生用“Is it yours/Are these yours?”的目標語言來詢問班級同學,猜測失主,以此完成目標語言的復習,寫作熱身。接下來,筆者展示學校失物招領處的照片,展現(xiàn)真實情景,引出話題。
T:Do you know this place? Its in our school.
Ss: Yes. Its lost and found.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lost and found?
Ss: A school uniform and two water bottles.
T: Do you know their owners?
Ss: No.
T: What can we do?
Ss: We can write a lost and found notice.
T: Good idea. Now lets help the lost and found write notices.
到此為止,給出了寫作任務,幫助學校失物招領處寫失物招領。
T:Do you know how to write a lost and found notice?
Ss: No.
T:I dont know, either. But I have some examples of notices. Lets have a look and learn how to write.
先給出寫作任務,讓學生有一個初步思考,在學生不知道怎么寫的情況下,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接下來幫助學生一起閱讀范文(課本2b文章),解決他們的寫作困擾,一同梳理文章脈絡。
2.基于寫作任務和2b文本,引導學生了解結(jié)構(gòu),語言構(gòu)成。
在學生了解了寫作任務之后,筆者用PPT呈現(xiàn)2b中的“l(fā)ost and found notices”。
Lin Hai,
A computer game is in the school library.
Is it yours? Ask the teacher for it.
Mike
Found:
Some keys are in Classroom 7E. Are they yours?
E-mail me at marygz@gfimail.com
Is this your watch?
My phone number is 495-3539. Call me.
John
(PPT上的內(nèi)容)
T: Are they lost notices or found notices?
Ss: Found notices.
T: How do you know? What sentences or words can help you?
Ss: Tittle; Is it yours? Are they yours? Is this your watch?
筆者在黑板上寫出以上內(nèi)容。第二步,筆者詢問有關物品的細節(jié),分為“what”“where”“who”三塊提問,讓學生依次劃出相關內(nèi)容。最后,筆者問“how to contact”引導學生找出三種練習方式,筆者寫出:ask the teacher for it; call...at...; e-mail... at...
最后,黑板上呈現(xiàn)出一個found notice 的完整架構(gòu)。
Found notice:
1.Title
Is it yours? Are they yours? Is this your watch?
2. About the things
what,where,who
3. How to contact
ask...for...; call...at...; e-mail... at...
為了防止學生被課本范文局限,筆者又問有什么可以補充的,學生提出第二條可加上“when”“color” “importance”等。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主動從課本閱讀材料中學習了結(jié)構(gòu),又通過自己的思考加入補充的內(nèi)容,為寫作做好鋪墊。
接下來,筆者給學生寫作時間,完成一開始的寫作任務。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全部完成寫作,并且作文錯誤率低,結(jié)構(gòu)框架基本正確,效果優(yōu)異。
完成found notice后,筆者又給出寫lost notice的寫作任務,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的最后一篇文章,小組討論lost notice的框架,再全班核對,筆者寫出框架。
Lost notice:
1.Title
I lost my... I must find it.
2. About the things
what,where,when,color,importance
3. How to contact
ask...for...; call...at...; e-mail... at...
4. thanks and name
學生寫作,一氣呵成。最后點評學生文章,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不丟東西,養(yǎng)成良好習慣”,落實情感目標。
四、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寫作內(nèi)容選用了失物招領和尋物啟事兩個題材,選用學校的失物招領照片,從學生的實際校園生活出發(fā),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可以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在寫作任務的驅(qū)動下,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引起他們的思考,從閱讀文本中學習寫作結(jié)構(gòu),讓學生知道寫什么,怎么寫。以學生為主體,以語言輸出為驅(qū)動,體驗寫作在前,語言輸入在后,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
本堂課從一開始的猜失主話題導入,到最后完成寫作任務,老師始終在激活學生的現(xiàn)有語言知識。依據(jù)寫作任務,引導學生回歸課本,閱讀材料,讓學生感知閱讀文本和寫作所需語言結(jié)構(gòu)的契合點,并且學會應用到自己的語言輸出中。這種寫作在前,閱讀在后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閱讀過程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主動性更強,學習重點更加突出,也可以避免因輸入效率低下導致輸出不當,輸出效果差的問題,改善并提高讀寫課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S].2012.
[2]蔣建華.初中英語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策略[J].江蘇教育,2014(14):48-50.
[3]楊謝友.依托課文閱讀素材,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0(10):33-37
[4]Anderson, J. R. Acquisition of cognitive skill (1982). Psychological Review,89(4):369-406.
[5]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 longman,1985.
[6]Levelt, W. J. M.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 A Bradford book ; ACL-MIT Press series in natural-language processing,1989,31(2):353-354.
[6]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Gass S &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1985: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