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琴
摘要:在《陶行知教育名篇》當中,陶行知老先生坦言說道:“教育是什么?教人變。教人變好的是好教師,教人變壞的是壞教師。”那么,教師的“變”該是什么?筆者由此結合自身近年來的教學經驗,進行了一番深入思考與探索。在對學生問題進行處理的時候、在對教學問題進行處理的時候……身為人民教師,我們所擔任的工作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關鍵詞:“善變”的老師;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
引言:
常聽人言:“兩千年的孔仲尼,兩千年后的陶行知?!弊詮臉I(yè)于教育事業(yè)伊始,筆者便由內心而發(fā),對我國教育先驅陶行知老先生額外懷有一份敬重與特別的仰慕之情。近幾年趁教學時間之余,有幸拜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其作為我國教育領域出色的教育典范著作,品讀過后,筆者收獲頗豐,感慨萬千。由此,筆者決定落筆寫作本次主題為“學做‘善變之師”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觀后感。
一、老師為何要“善變”
(一)在改變的教育對象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碧招兄舷壬绱藢懙?。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開玩笑講“三年一次代溝”,巧合的是,我們在工作當中所面臨的教育對象正是三年發(fā)生一次變化的。何謂陶行知先生口中所說的“心心相印”?筆者認為,“心心相印”即是“教”的主體教師、與“學”的主體學生之間所產生的共鳴。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首要需求便是教師能夠擁有對待學生的一顆平等之心、理解之心。
具體來說,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們剛剛離開小學時期溫和的學習環(huán)境,第一次正面且直接地面臨未來的激烈競爭,差異性與叛逆心理并存。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的學生們所需要具備的不僅僅是對科學文化知識進行駕馭和掌握的能力,更需要的是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形式環(huán)境的良好心理素質。
(二)在改變的知識結構
生活即教育,教育來源于生活。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中,明確指出了教師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念。教學本質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活動,游刃有余地帶領學生進入到一個陌生的、全新的知識領域,這一點與教師自身扎實的專業(yè)技能是無法分割的?!獡Q言之,身為知識的“引路人”,我們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然而,知識同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世界范圍內社會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和進步,新認識、新思想、新科技、新理念層出不窮,同樣直接要求老師做到“善變”,進而適應不斷在改變的知識結構。
二、如何學做一位“善變”的老師
(一)“冷靜”與“激情”并存
應該說,想要成為優(yōu)秀的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激情”不可缺:無論是感情充沛的課堂教學還是熱情真摯的課間活動,激情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班級的活力,使學生們盡情洋溢蓬勃的青春。但是,“激情”往往與“沖動”相提并論。
在處理學生問題或學生矛盾時,切忌簡單粗暴、意氣用事。例如出現(xiàn)學生之間打架斗毆、學生頂撞老師等情況時,務必保持頭腦冷靜,仔細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選擇最佳解決方法和處理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同時,盡可能不使其產生抵觸心理。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熱衷于玩“心理戰(zhàn)術”,初中階段尤為復雜,與未成年的孩子們相比,教師應當顯現(xiàn)出教育者的豁達,不與學生處在對立面,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進行教育。例如,面對學生的挑釁行為,老師不應當發(fā)怒,而是淡然處之,再與其好好溝通——“一拳打在棉花上”的學生倍感沒勁,接受教育時也就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
(二)“老師”與“朋友”并存
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筆者又一次深刻地意識到了“平等”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新的課程標準改革當中同樣強調,老師應該放下“老師”高高在上的架子,多一些溫和的微笑、多一些真誠的交流,主動與孩子們進行溝通,理解他們的想法、走入他們的內心,身為“老師”的同時,成為學生的朋友。
不過,萬事說說容易,身心力行又何其難: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精力旺盛,倘若班級人數(shù)過多,“朋友式”的親切教師便難以約束整體紀律。因此,這就要求“善變”的老師一方面在單獨交流時做到朋友式的平等對話,另一方面,又要在班級集體面前樹立起自己的威信。需要注意的是,威信不能夠依靠獨裁來樹立,而是需要教師自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3]。
(三)“真誠”與“假面”并存
在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中,發(fā)現(xiàn)存在極個別的特殊學生,不妨采取適合他(或她)的特殊方法。筆者之前初二中途接下一個已經換了第三任班主任的班級,其中有個學生劉某某,初一時,劉某某的成績處于中流,然后隨著時間的變化,到了初二逐漸“淪落”為班級倒數(shù),對待老師的態(tài)度也大幅度轉變。經筆者悉心觀察發(fā)現(xiàn),這名同學自“小升初”以來,便結交上了“混社會”的不良青年,由于缺少家長的陪伴周邊的環(huán)境所影響,慢慢開始立志成為“不良少年”的他開始蔑視學校、蔑視老師,最大的興趣愛好是打架。
筆者以溫和的態(tài)度數(shù)次找他談心,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他頗為不屑,當面認錯后又屢屢再犯;筆者與其家長談話,仍舊毫無作用。當他再一次與輟學不良青年大打出手,筆者再三思索后,決定采取“戴上假面”的特殊方法。筆者一改溫和面孔,放學后將其帶到無人的學校操場,嚴厲指責他近日來的種種不遜行為,并聲稱將其送去警局。在前往當?shù)鼐炀值穆飞?,他不斷認錯,筆者不為所動;這時,筆者事先聯(lián)系好的朋友按照事先安排“恰巧路過”,以警察的身份對其進行法律教育。這一連串戲劇式的變化終于震動了他的心,認識到打架斗毆沒有任何驕傲可言,認錯的態(tài)度與過去大不相同。在之后的學習生活中,筆者對他的優(yōu)點不吝贊美,終于將他帶回了正軌,在結業(yè)考試中取得了自己最好成績,現(xiàn)在的他已是一名入伍軍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老師一定要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目的是幫助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而非單獨針對他個人。“真誠”與“假面”并存的教育方式,同樣不失為“善變”老師的另一種選擇。
結束語:
常言道,“教有法而無定法”,人民教師的工作是繁復而多變的。在本文中,筆者在拜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后,收獲頗豐,結合自身多年來的實際教學經驗,以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論為基礎,深入探究并思考了老師為何要“善變”、何謂“善變”的老師等問題。寫作本篇讀后感,以期能夠相關領域教育工作者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經驗,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向前發(fā)展略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