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急救部,重慶 400000)
急診科在整個醫(yī)院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因環(huán)境改變,疾病種類逐漸增多,且復雜程度明顯提高,患病人數越來越多,致使醫(yī)院急診工作增加,但是,現階段,我國急診學依舊處于初級階段,所以,護理管理風險較高,但是,一旦判斷錯誤,則會導致損失增加,從一定程度上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1-3]。近些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護理風險管理已經成為主要發(fā)展趨勢,除改善預后效果,同時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本次實驗主要針對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詳細報告如下。
1.1 研究資料。將本院2018 年4 月至2019 年3 月急診科接收的86 例患者納入至本次實驗中,隨機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中,有男23 例,女20 例;年齡20-79 歲,平均(41.21±7.54)歲;研究組中,有男25 例,女18 例;年齡22-78 歲,平均(41.15±7.49)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管理:及時為患者提供病房,并為其營造舒適、干凈的病房環(huán)境,與此同時,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并將患者年齡、病癥、性別等基本資料全部記錄下來等。
1.2.2 研究組:①組建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理人員及護士長,其中,組長由護士長擔任,由其負責制定護理風險管理方案,并合理劃分責任護士,確保分工合理、有效,與此同時,全面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并制定相對完善的監(jiān)督管理制度,確保護理風險管理落實[4-9];②制定相對完善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根據急診科實際護理管理狀況,制定相對完善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確保制度合理、規(guī)范,盡可能的使模糊不清、推卸責任及越權等現象改善,并實施責任追究制度;強化崗位操作流程,以便護理人員全面掌握操作流程,避免工作期間誘發(fā)重大安全事故;制定憑證制度及記錄制度,防止檔案丟失;強化質量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護理人員護理質量;③強化護理人員培訓。護理風險管理除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護理知識、技能,同時也要增強質量及風險意識,合理控制護理工作質量,防止因為技術問題造成不良后果。此外,強化服務意識,避免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10-14]。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及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 準確分析本次實驗結果,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與檢驗值分別是(±s)和t 值;計數資料的表示方法與檢驗值分別是率(%)和χ2,兩組對比檢驗值為P,如果P<0.05 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在護理質量評分方面,研究組是(93.54±2.36)分,對照組是(72.15±2.35)分,研究組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在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方面,研究組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急診科護理工作不僅復雜,而且艱巨,具有護理難度大、疾病發(fā)展速度快、患病類型多等特點,其與患者生命安全存在直接關系,護理期間,很容易出現多種多樣的風險,進而導致護患糾紛[15],所以,需進一步增強急診科護理管理,全面落實護理風險管理。護理風險包含的種類有護理事故、護理缺陷、護理差錯和護理意外等等,護理人員出現護理風險主要是受到了人文性、技術性、服務性、重復性等原因的影響,進而影響了患者的病情,嚴重者會出現新的損害。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護理風險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發(fā)性,因此預防工作極為重要。
表1 對比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n(%)]
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內容有組建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制定相對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強化小組成員培訓等,合理劃分每一位護理人員工作職責,促進護理工作效率提高。制定相對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為開展急診科日常工作奠定基礎,有助于護理工作順利開展,避免護理風險事件及護患糾紛的發(fā)生[16-18]。建立護理風險制度,除與相關法律法規(guī)相符,同時符合急診科實際狀況。本次實驗顯示,研究組護理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方面,研究組與對照組分別是4.65%和20.93%,研究組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而言之,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應用效果明顯,除提高護理質量外,可顯著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