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霞
【摘 要】在世界音樂史上,著名作曲家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對鋼琴藝術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貢獻,這些作品的曲體結構十分精致和富于創(chuàng)造性?!禘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9)是貝多芬較晚期的作品。該文通過對這首作品曲式結構的分析,以期望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首作品。
【關鍵詞】貝多芬;奏鳴曲;曲式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5-0054-01
路德維?!し病へ惗喾遥↙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著名音樂家,是德奧優(yōu)秀音樂傳統(tǒng)的集大成者,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表達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和人生觀,將18世紀的古典主義與19世紀的浪漫主義完美融合,匯聚于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
一、創(chuàng)作背景
1815年滑鐵盧戰(zhàn)爭失敗后,貝多芬的精神受到打擊,之后的幾年他克服了精神上的危機、身體上的疾病、經濟上的壓力等困難,于1820年創(chuàng)作了《E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9)。他原本是把這首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作為單獨的作品來創(chuàng)作,之后受到出版商的委托,才譜寫了三首鋼琴奏鳴曲。
二、主題材料
第一樂章。該樂章共兩個主題,分別為主部和副部主題。主部為一到八小節(jié),旋律線條是一個跨越小字組la到小字二組la的波浪形,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左右手交替演奏。主題波浪起伏,節(jié)奏快速活潑,富于歌唱性。副部同樣為八小節(jié),音符變得十分細碎,由此可見在形象方面與主部主題形成強烈對比。
第二樂章。該樂章共兩個主題,分別為主部和副部。主部為八小節(jié),上下行均為跳進連奏,旋律線條是一個跨越小字組mi到小字三組do的拱形。副部為十小節(jié),由主部發(fā)展而來,旋律線條是一個跨越小字組fa到小字三組re且不斷向上的波浪形。整個第二樂章都十分鏗鏘有力,給人一種振奮的感覺。
第三樂章。該樂章只有一個主題,主題共十六小節(jié),是一個八加八的方整形樂段。音程關系主要為跳進,旋律線條為波浪形,以四分音符為主。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緩慢,與前兩個樂章有著很大的對比。
三、節(jié)奏織體
第一樂章。該樂章以2/4拍為主。主部弱起小節(jié)的左右手為主調E大調的分解主和弦,之后的每一拍均為分解和弦。副部為3/4拍,左右手和弦以級進為主,從第12小節(jié)開始出現跨越數個八度的分解和弦,以三十二分音符為主,節(jié)奏稍自由,旋律優(yōu)美,十分具有流動性。展開部由主部主題發(fā)展而來,旋律聲部不斷交替出現在左右手。
第二樂章。該樂章以6/8拍貫穿全曲,主部以兩個f開始,后轉入p。右手以八分音符單音為主,左手以純八度為主。副部右手為旋律,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主,使用p的力度進行演奏,左手伴奏是b小調的屬音持續(xù)進行,該主題后四小節(jié)為前四小節(jié)的八度雙音進行。尾聲非常簡短,左右兩個聲部呈反方向進行,最后以和弦結束該作品。
第三樂章。該樂章主題為3/4拍,之后六個變奏的節(jié)拍幾乎全部有所變化。即使貝多芬保持了調性、和聲、旋律主干音不變,但每一個變奏都呈現出了自己獨特鮮明的個性,使得整個變奏曲給人以跌宕起伏的感受。
四、曲式結構
第一樂章。該樂章為奏鳴曲式。根據節(jié)奏、調性、織體及旋律進行方式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四個部分。呈示部主部是兩個四加四的樂句構成的方整性平行樂段,副部為八小節(jié)的樂句。展開部的最后以E大調的屬和弦結束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幾乎為完全再現。尾聲比較長,主要以主部的素材為基礎,最后在高音的持續(xù)音中結束全曲,極具收攏性。
第二樂章。該樂章為奏鳴曲式。根據節(jié)奏、調性、織體及旋律進行方式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四個部分。呈示部由主部、連接部、副部和結束部構成,主部是兩個樂句構成的方整性平行樂段,副部也是兩個樂句構成的方整性樂段。再現部與呈示部相比稍有變化。尾聲十分具有爆發(fā)力。
第三樂章。該樂章為變奏曲式。根據節(jié)奏、調性、織體及旋律進行方式分為主題材料、六個變奏和尾聲。主題材料共16小節(jié),是兩個樂句構成的方整性平行樂段,這一部分是整個奏鳴曲的核心。主題無比優(yōu)美,與前兩個樂章形成強烈對比。
五、調性布局
第一樂章。該樂章主要調性為E大調,呈示部主部為E大調,副部與主部調性為主屬關系,為B大調。展開部經一系列轉調,回歸主調。再現部主副部調性統(tǒng)一,副部調性回歸統(tǒng)一全曲,因此該曲為奏鳴曲式。尾聲延續(xù)主要調性E大調,在主和弦上結束該樂章。
第二樂章。該樂章主要調性為e小調,呈示部主部為e小調,副部與主部調性為主屬關系,為b小調。再現部主副部調性統(tǒng)一,副部調性回歸統(tǒng)一全曲,因此該曲為奏鳴曲式。尾聲延續(xù)主要調性e小調,從屬和弦到主和弦結束該樂章。
第三樂章。該樂章主題材料為E大調,之后的六個變奏和尾聲均為E大調。
六、結語
貝多芬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的構思和手段總是在不斷超越傳統(tǒng),超越自己。這使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直接與19世紀的浪漫主義潮流聯(lián)系起來,在晚期的創(chuàng)作中,尤其體現出他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因此貝多芬被稱為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代表人物。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第4版)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205-216.
[2]張洪島.歐洲音樂史(第1版)[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147-170.
[3]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第3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23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