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
歷經六年有余的實踐可見,微課程教學法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力、促進學生拓展綜合能力和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方面有顯著成效。但是,在復習領域,微課程教學法尚未開展實質性的嘗試。邱曉華的領悟與實踐,打破了這一沉悶局面,使微課程教學法深入到復習領域。
邱曉華的領悟力很強。在去年7月的包頭培訓之后,邱曉華認為,微課程教學法關于課堂學習方式創(chuàng)新的微項目學習,完全適合高三生物實驗復習。記得當時我曾經問她:微項目學習占時間,復習課是否妥當?得到的答復是肯定的。
邱曉華認同問題導向的學習策略,在“任務單”中,原理、方法轉化為問題,加上應用類問題,滿足微課程教學法關于復習要害之理解,這為初試成功創(chuàng)造了條件。
復習從何入手?邱曉華把原有矛盾作為切入點。這個矛盾很有意思:實驗在高一時已經做過,重復再做一遍,學生沒有興趣;如果不復習,遺忘規(guī)律會狠狠地教訓這些不以為然的驕子。在破解矛盾的求索中,邱曉華發(fā)現(xiàn),微項目學習正好成為高三學生復習色素提取和分離的原理、實驗方法和操作步驟的好抓手。
戰(zhàn)略上信心滿滿的邱曉華,戰(zhàn)術上絲毫不敢懈怠。她埋頭查找資料,從紛繁復雜的資料中篩選出適合課堂探究的方向——從色素角度探究秋葉變色的原因,足見其治學嚴謹?shù)膽B(tài)度。
設計好“任務單”,自然要研究如何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搭建腳手架。邱曉華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實驗操作步驟在實際操作中并不理想,轉而選用研磨過濾器替代研缽和漏斗。為此,邱曉華專門錄制視頻,幫助學生掌握實驗方法。
但凡對課程有研究者,自然熟悉從目標入手選擇學習經驗,進而組織學習經驗,邱曉華做到了。她不是“教”教材,而是借教材來教,設計意圖直指達成目標,這為她的實驗成功創(chuàng)造了條件。
當然,實驗中存在不足在所難免。比如“時間不夠”,這是每一位初學者幾乎都會遭遇到。解決的方法在于,諳熟展示的優(yōu)點與缺點,善于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要允許學生自我解決問題,而不是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通過展示向老師報告;也要善于在學生進階遇到困難時主動介入做個性化指導,從而避免教學泡沫。
該課給我印象深刻的還在于,當學生研究結論出現(xiàn)差異的時候,邱曉華引導學生從事學術討論,經過頭腦風暴,學生自覺傾向于正確認識。我想,能洞察頭腦風暴激發(fā)智慧的力量,將助邱曉華在探求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