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燕
【摘要】? 目的:分析護理干預對宮外孕圍手術期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54例醫(yī)院收治宮外孕患者,隨機分為干觀察組(27例)與對照組(27例)。兩組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觀察組則采取綜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變化。結(jié)果:觀察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變化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通過綜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改善宮外孕患者的心理壓力,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護理干預;宮外孕;圍手術期
宮外孕是指異位妊娠,主要是由于輸卵管及周圍組織炎癥,導致孕卵沒有進入子宮內(nèi),而是出現(xiàn)在輸卵管或是其他組織,對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1]。宮外孕手術與一般的手術有較大的區(qū)別,女性往往會由于胚胎的摘除而感到情緒低落,并且擔心對生育有影響,因此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2]。為了進一步緩解宮外孕患者的心理壓力,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文章選取了54例宮外孕患者進行對照分析,研究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54例醫(yī)院收治宮外孕患者。觀察組27例患者年齡為22~42歲,平均為(36.2±4.1)歲。對照組27例患者年齡為21~40歲,平均為(35.8±4.6)歲。兩組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圍手術期護理,觀察組則采取綜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具體措施為:①術前評估:術前指導患者進行各項檢查,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并為患者介紹手術操作、麻醉方案以及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減輕心理壓力。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年齡、性格特點、家庭狀況等方面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指導,通過過往案例講解手術的安全性和效果,從而提高患者對手術的信心,更好的配合醫(yī)護人員的操作。③術后護理:術后根據(jù)患者的疼痛情況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對于VAS評分≤3分的患者,可以通過指導患者進行玩手機、看電視、聽音樂等方式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事物上,從而減輕疼痛刺激感;對于VAS評分>4分的患者,可以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藥物或使用自控鎮(zhèn)痛泵。④飲食指導:當患者排氣之后可以服用溫水,早期可以使用流質(zhì)食物,之后逐漸過渡到普食,多食用新鮮蔬果以及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加速傷口愈合。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變化。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觀察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變化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變化
宮外孕是婦科常見疾病,對女性身心健康都造成了較大的威脅。手術治療是該病常見的治療方法,但是很多患者由于對該病的認識不足,擔心手術會對生育能力造成影響,并且擔心該病復發(fā),因此術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3]。為了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狀況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措施,消除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幫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的病情,消除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更好的配合臨床治療[4]。隨著優(yōu)質(zhì)護理的廣泛使用,綜合護理措施在臨床的應用得到了推廣使用。因此需要結(jié)合患者的心理特征,消除患者對疾病的擔憂,積極面對病情,并消除患者的錯誤認知。對于年齡較小且沒有固定收入的患者,通常沒有家庭支持,加劇了患者的失落感,需要引導患者坦率的面對疾病,并安撫、關心患者,讓患者感受到來自醫(yī)護人員的溫暖,更加積極的配合臨床治療[5]。對于擔心自己生育能力的患者,需要為患者介紹現(xiàn)代輔助生育技術,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變化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通過綜合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改善宮外孕患者的心理壓力,值得推廣使用。
[1]余超洪,余英,梁秀等.護理干預對腹腔鏡下宮外孕圍術期患者的護理效果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8):232-234.
[2]于勝艷.綜合護理干預在宮外孕患者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9):81-82.
[3]陳暉.全程護理干預在宮外孕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16,14(5):83-84.
[4]曾種,李玲,梁可為等.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在腹腔鏡治療宮外孕患者中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6(10):101-104.
[5]黃文歡,尹月娥,賈玉娥等.護理干預對宮外孕圍手術期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研究[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36(2):29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