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學術權力 行政化 科研失信 剽竊 學術倫理
作者簡介:李曉瑜,中共鄭州市委黨校政治學法學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刑事法學、憲政法學。
中圖分類號:D630.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93
(一)抄襲、剽竊他人科研成果及自我剽竊
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均屬于“簡單粗暴式”的顯性失信行為,具體表現為直接將他人科研成果標榜為自己的予以出版發(fā)表,或者引用他人成果、觀點時不作充分說明,造成該成果、觀點歸己有的表象,二者均具有“不合理使用他人科研成果”的特點。自我剽竊亦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科研不端,自我剽竊即常見的重復發(fā)表、一稿多投,如2018年南京大學“404”教授梁某被撤文章中多篇為抄襲和重復發(fā)表。
抄襲、剽竊對象既可以是他人論文、研究報告、數據圖表的同語種文本,也可以是翻譯為其他語種之后的全部或部分照搬;既可以是他人學術成果的文本正文、實驗論證分析,也可以是文獻綜述、研究設想、實驗設計和研究意義等非正文內容;既可以是已經公開發(fā)表的成果,也可以是他人未公開的科研申請材料,例如2019年湖南大學碩士生劉某私自摘抄他人未公開發(fā)表的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部分內容作為自己的碩士論文。
(二)侵占、偽造、篡改他人研究成果
侵占他人學術成果具有明顯的“侵犯署名權”的特征,多發(fā)生于學術權力者對弱勢的被管理者的成果侵占,突出體現為“導師掛名”“領導掛名”等朝禮性、饋贈性或照顧性署名。實踐中,不當署名這種形式在學術不端中占據了三成以上。相較于抄襲、剽竊、侵占這三種顯性失信行為,偽造、篡改研究結論則披上了一層“隱身衣”,突出表現為部分或全部篡改實驗數據、偽造科研者的學歷學位或榮譽身份、虛構引用的參考文獻或實驗過程、虛假或擅自標準項目編號、虛構同行評議專家及評議意見等弄虛作假行為。例如日本的藤村新一自1981年連續(xù)20年、偽造162處日本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驚天丑聞,復旦大學前校長楊某虛構曾榮獲“萊布尼茨獎”的履歷等。
至于“代寫代發(fā)”則需區(qū)分情況分別定性。代寫論文的協(xié)議在根本上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無效合同,買受人首先對該論文不具有合法的著作權,即使該文章發(fā)表署名為己,其本質上也不受法律保護。其次如果該協(xié)議內容為槍手自愿無償代寫,則其屬于虛假署名之一種。
(三)科研項目全周期的其他不端行為
上述抄襲、偽造、篡改等科研不端行為,不僅多發(fā)于狹義的學術論文、學術著作寫作、出版全過程,而且也散布于科研項目從申請、立項、調研、實驗、結項、評議、獎勵的全周期。如科研項目申請立項階段,過分夸大項目的預期科研價值、偽造前期科研成果、偽造項目組成員信息、偽造推薦專家簽名,甚至采取賄賂、利益交換等非法方式獲得審批,其中尤以李連生“漢芯一號”學術造假案件為典型。在科研項目實施階段,任意將項目分解、“轉包”給項目組之外不具備科研資質能力或低水平科研能力的人員,偽造實驗樣本或調研對象,違背被試者隱私權、知情同意權等科研倫理,浪費、挪用、貪污科研經費等非正當經費使用行為,例如韓國黃禹錫事件。此外在項目結項、等級評定等評審階段,基于學術流派、私人交情、利益沖突等非學術因素,不正當不規(guī)范進行同行評議、成果鑒定等失信失范行為屢見不鮮,甚至以新聞發(fā)布會、吹風會等非正式途徑搶先公布科研成果。
(一)科研工作者自律失守
1972年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美國塔斯基吉梅毒實驗被揭穿,由此引發(fā)人類對科研倫理的高度關注,并促使1978年《貝爾蒙報告》及“尊重人、善行、公正”三項基本倫理原則的產生。但令人遺憾的是,2017年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某團隊為追求個人利益,不僅突破了禁止將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用于人類生殖系細胞予以實驗的禁區(qū),還于2018年11月26日悍然向世界宣布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雙胞胎誕生,再次將學術倫理教育推上風口浪尖。
“獨立、自由、求實、創(chuàng)新”是科研學術道德的應有之義,是科研從業(yè)者的最高行為準則,但是在競爭激烈的職稱評審、職務晉級、學界名望、經費資助等功名壓力面前,“科研成果短平快”成為客觀剛需,急功近利、浮躁焦慮成為摧毀學術自律和學術倫理的心理動因,部分從業(yè)者學術精神產生異化,學術管理人員責任意識淡漠,學術自律防線失守。此外,我國當下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學術倫理教育主要依托于教師、導師個人的言傳身教,系統(tǒng)化教育空白,學術精神從建立到堅守,防風險能力甚為脆弱。
(二)管理機制他律失當
首先,學術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和學術權力的行政化,為科研失信、學術腐敗提供了溫床。學術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現為高級別、高影響力核心期刊的有限性與海量待發(fā)表科研論文、科研成果之間的不均衡,雙一流名校、重點學科專業(yè)與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在項目指標上的分配不均,高職稱、高學歷、高職位的科研人員與低學歷、低職稱、非領導型科研人員在獲取經費資助、項目資源機會起點上的不均等等,學術資源“僧多粥少”的這個前因,或誘發(fā)從業(yè)者拋棄職業(yè)道德惡性競爭,或滋生買賣論文、虛假項目等非法交易。
在高等教育行政化、學術資源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學術管理權力和學術評價權力呈現高度的機械化、定量化、行政化特征?!拔ㄕ撐臄盗俊⑽椖颗琶?、唯獲獎等級”是論的評價機制,成為教育科研從業(yè)者的學術指揮棒和各項工作考核利器,科研規(guī)律在考核面前屢屢被打折扣,學術權利的“傲骨”在權力面前亦相應呈現勢力化、功利化特征。
其次,學術不端監(jiān)督主體長期不統(tǒng)一和懲治規(guī)則剛性不足,為科研失信的蔓延制造了契機。在我國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或隸屬于高校,或隸屬于科研院所,或來自于黨校等其他機構,在人事管理上歸口不一,而科研項目的管理機構也相應的或來自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或科技行政管理部門,或各級政府政研機構,乃至橫向課題中的企事業(yè)單位,對于科研失信行為的監(jiān)督主體難以統(tǒng)一。及至2019年5月七部委《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誠信建設實施辦法》、2019年9月二十部門《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guī)則(試行)》的出臺,才首次在國家層面上完成對科研失信實體認定標準、統(tǒng)一監(jiān)督主體、調查處理程序等制度規(guī)范的頂層設計,為懲治科研失信提供了操作依據。
與科研管理主體多樣化相配套的是各部門文件、規(guī)則的冗雜、低效和無力,例如針對論文抄襲,各期刊社只能在查重檢測的輔助之下,被動選擇或拒稿或撤稿;針對科研項目造假,科研管理部門也只能選擇或撤銷項目、或收回資助資金、或限制再申報資格等手段,但是他們都無權對科研失信者本人進行人事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的約束。而且盡管各科研管理部門如科技部、教育部等近十余年紛紛規(guī)定了各自職權范圍內的指導意見、處理辦法,且這些規(guī)則宏觀指導性高于具體操作性,基本上仍囷于撤銷項目、通報批評、解聘降職、限制資格、追回經費等事后行政處分,民事責任、刑事責任等具體規(guī)定大量空白,科研失信檔案、長效的失信聯(lián)合懲治措施等剛性制約力不足。
(一)完善科研誠信長效管理機制,淡化學術權力行政化色彩
科研失信現象的滋生與蔓延與學術管理制度的不合理有著密切聯(lián)系,懲治科研失信必須首先去除制度沉疴、實現制度閉環(huán)。2018年《意見》首次明確了由科技部、中國社科院分別牽頭負責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誠信建設、管理工作,各省各地市格科研單位當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進一步完善內部實施方案和監(jiān)管機制,厘定縱向責任主體,捋清各層級職權范圍,明確橫向協(xié)作方式,優(yōu)化科研管理大數據平臺和信息共享機制,助推科研管理的精細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逐步建立起覆蓋全流程的科研從業(yè)者誠信檔案,并將其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當中,為跨部門跨地區(qū)一體化的科研管理工作體系提供堅實的硬件支撐。
改變學術評價過于行政化、定量化的科研評價標準,調整科研人員業(yè)績考定、職稱評審、職務晉級等領域過分倚重成果數量、項目等級、獎項等次的單一評審標準,遏制學術權力行政化、泛化趨勢,減少由此產生的學術泡沫和學術資源損耗,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樹立高校學術評定中的教授委員會“話語權”。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必須建立公開、透明、公正的同行評議制度,在繼續(xù)深化同行評議回避制度、公示制度的基礎上,實現評價結果和評價意見的雙公開,增強評價意見的說理性、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推進法治精神和科研誠信教育,增強科研失信懲戒機制威懾力
社會誠信缺失和學術不端成本過低,是科研失信屢禁不止的重要誘因。學術精神的回歸離不開系統(tǒng)有效的科研誠信教育和自律自治機制。當下我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中尚未開設專門針對學術倫理方面的必修或選修課程,職業(yè)繼續(xù)教育中對職業(yè)倫理、誠信教育也多呈現“走過場”情況,究其原因除了思想上不重視之外,更重要的是科研誠信教育中失信懲戒、學術道德、法律責任、社會責任部分存在空白,科研誠信自律自治建設依據不明、“底氣不足”,為此在完善學術規(guī)范、科研失信自律自查規(guī)則的同時,強有力的法律規(guī)制措施必須得到加強。
從法理上看,撰寫學術論文、從事科學實驗等是科研從業(yè)者行使學術權利的外在表現,在不違反政治性和倫理性的前提下,當然地受法律的保護。從民法上看,論文投稿和科研項目申請行為是標準的合同要約,出版社發(fā)出用稿通知和項目被批準立項是合同承諾,雙方科研合同成立,合同雙方必須嚴格遵守科研規(guī)律和合同內容,秉持契約精神、誠信原則,一旦出現抄襲、篡改、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挪用資助經費、隨意變更科研主體等違約行為,則必須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從刑法上看,科研不端符合詐騙“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本質特征,如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虛假的申報材料騙取科研項目、經費資助,數額較大的,或以虛構身份、學歷、科研成果等騙取職稱資格、榮譽獎項等,符合詐騙罪、招搖撞騙罪的犯罪構成;對于在科研項目管理實施中收受賄賂或揮霍浪費、挪用侵吞科研經費,數額較大的,已然涉嫌貪污罪、挪用公款罪、職務侵占罪、受賄罪等職務犯罪,對此刑事責任絕對不能缺位。相較于現有的科研失信懲戒措施中僅有行政處分的立法現狀,建議在知識產權法、合同法、刑法和相關的司法解釋中增設關于懲治科研失信行為的法律責任條款,既增強了科研失信法律規(guī)制措施的威懾力,又豐富完善了科研誠信教育的實質內容。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科學與誠信:發(fā)人深省的科研不端行為案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胡志斌.學術不端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