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景學
星天牛原起于南方柑橘,光肩星天牛主要分布于北方,它們分布很廣,幾乎遍及全國。食性雜,為害楊、柳、榆、刺槐、懸鈴木、烏桕、柑橘、櫻花、海棠等。
1 生活習性區(qū)別
星天牛:一年發(fā)生1代,以幼蟲在樹木的蛀道內越冬。翌年3月氣溫回升時,越冬幼蟲開始活動,4月開始化蛹,蛹期25天左右。5月成蟲開始羽化,至10月均可見到成蟲。
光肩星天牛:一年發(fā)生1代,少數(shù)二年1代,以卵和幼蟲在樹皮和枝干內越冬,翌年4月開始蛀坑道為害,坑道蛀成“S”形、“U”形。6月中旬開始出現(xiàn)成蟲,7月為成蟲出現(xiàn)盛期,10月開始越冬。
2 危害部位區(qū)別
星天牛:成蟲交尾后刻槽產卵,多在樹干基部30厘米以下產卵,卵槽一般為“T”字或“L”字形,每槽產1粒卵,卵期約15天。幼蟲孵化后從卵槽處開始環(huán)樹干咬食一圈或近一圈,主要在形成層附近危害。幼蟲為害路徑的樹表皮有排泄孔及排泄物出現(xiàn)。
光肩星天牛:成蟲交尾后多在大樹和老樹枝杈處咬食樹皮,形成近圓形產卵刻槽,產1粒卵,后排出膠狀物填堵產卵孔。初孵幼蟲在樹皮內取食為害,后逐步蛀入樹干內為害。幼蟲為害路徑的樹表皮有排泄孔及排泄物出現(xiàn)。
3 形態(tài)特征區(qū)別
光肩星天牛:成蟲體長19~39毫米,漆黑色,有光澤,頭部比前胸略小,中央有1縱溝;雌蟲觸角約為體長的1.3倍,最后一節(jié)末端為灰白色,雄蟲觸角約為體長的2.5倍,最后一末端為黑色;前胸兩側各有1個刺狀突起;兩鞘翅上各有20個左右大小不等的白色毛斑,鞘翅基部光滑無瘤狀顆粒;身體腹面密布藍灰色絨毛。卵為長橢圓形,兩端略彎曲,乳白色,近孵化時變?yōu)辄S褐色。幼蟲,末齡體長50~60毫米,初為乳白色,取食后為淡紅色,老熟幼蟲帶黃色;前胸發(fā)達,背板后半部骨化部分呈“凸”字形,中央有1條裂紋。蛹長約30毫米,乳白至黃白色,裸蛹。
星天牛:成蟲與光肩星天牛近似,但鞘翅基部具若干瘤狀顆粒,幼蟲前胸背板“凸”字紋上方,有2個飛鳥形紋。成蟲在樹上產卵刻槽呈“T”形或“┴”形。星天牛在山東以2年發(fā)生1代為主,少數(shù)1年發(fā)生1代。越冬蟲態(tài)較復雜,以各齡幼蟲在樹干內越冬,也有少量以卵或已完成發(fā)育的幼蟲在卵殼內越冬。所以相應的發(fā)生世代和生活史也較復雜。以老熟幼蟲越冬者,翌年4月下旬于蟲道末端咬下木絲筑蛹室,準備化蛹;越冬后繼續(xù)取食的幼蟲,于5月上旬筑蛹室。蛹期20天左右。6月上旬至8月上、中旬為成蟲發(fā)生期,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為發(fā)生盛期;6月中旬開始產卵,7~8月間為產卵盛期,直至10月中旬仍可見少數(shù)產卵者。7月上旬孵化為幼蟲,進行蛀食危害,于10月底越冬。成蟲后期產下的卵當年不能孵化,以卵越冬,翌年4~5月陸續(xù)孵化為幼蟲。成蟲羽化后在蛹室內停留7~8天,然后在蛹室末端向外咬圓形羽化孔飛出,取食楊、柳等葉片、葉柄及嫩梢表皮進行補充營養(yǎng)。2~3天后開始產卵;卵產于粗2厘米以上的枝梢上。產卵前成蟲先咬一橢圓形或唇形槽;每槽內產卵1粒,然后分泌膠質物將卵孔堵塞。卵期15~18天。被幼蟲蛀害的樹干、樹皮常呈掌狀陷落。
4 防治措施
適地適樹,營建混交林,選用抗性樹種和抗性品系;樹干刮皮,樹干涂白;用鐵絲鉤殺幼蟲;尋找產卵刻槽,可用錘擊、手剝等方法消滅其中的卵;利用成蟲羽化后在樹冠活動,人工捕殺成蟲;燈光誘殺、餌木誘殺防治;利用天敵,保護啄木鳥,利用管氏腫腿蜂,利用花絨堅甲;樹干輸液萊恩坪安瑞鞘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