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斐 葉素丹
[摘? ? ? ? ? ?要]? 工科類高職專業(yè)的教學特點是實踐實訓占比較大,課程多以項目化的形式開展。在傳統(tǒng)教學中,儀器設備有限,無法每個學生完整操作,原理、步驟、結果分析等由于學時限制難以講透。自2014年開始主持建設教育部《農產品與食品質量安全技術教學資源庫》,積累一系列信息化資源建設與使用經(jīng)驗,包括建設基于知識點、技能點的系統(tǒng)化線上資源,使用具有豐富功能的信息化教學平臺、探索適合實踐類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建設激發(fā)師生信息化教學與學習動能的評價機制等,可以破解上述瓶頸與難題,為工科院校信息化教學提供參考。
[關? ? 鍵? ?詞]? 高職工科類專業(yè);信息化教學;線上資源;混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21-0234-03
工科類高職專業(yè)的教學特點是實踐實訓比例大,課程多以項目化的形式開展。在傳統(tǒng)教學中,工科類課程教學一般是采用理論講解結合實訓操作方式進行,但是由于項目的原理復雜、步驟多、耗時長,檢測儀器昂貴,因此在理論講解時,對原理、步驟以及結果分析等很難講透,而開展實訓時,能夠開展的項目也非常有限,無法讓每個學生完整地上機操作。如何突破這些瓶頸問題是大部分教師和院校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和不斷實踐的方向。項目組2014年開始主持建設教育部《農產品與食品質量安全技術教學資源庫》,通過資源庫的建設,積累一系列信息化資源建設與使用經(jīng)驗,可以為全國工科類高職專業(yè)響應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全面開展信息化教學提供全面有效的參考。
一、建設基于知識點、技能點的系統(tǒng)化線上資源
微課是目前信息化教學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在信息化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但是微課碎片化的現(xiàn)象越來越突出。碎片化學習過程中,學習內容較為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學習者注意力較低,很容易被各種信息打斷,學習有量無質,降低了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1]。針對此情況,探索建立了一種基于知識點、技能點為載體的按照“課程標準→整體設計→微課設計規(guī)劃→系列微課”線上資源開發(fā)模式,指導系列微課開發(fā)。
(一)基于知識點、技能點設計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有別于傳統(tǒng),針對信息化教學重新進行了設計。結合根據(jù)工科類課程的特點,在課程標準中,將課程內容分解為模塊—子模塊—知識點、技能點,一個知識點、技能點大小應該合適,一般可以由一個20分鐘以內的微課進行闡釋。根據(jù)教學內容,提供可以覆蓋這些知識點、技能點的參考教學項目(表1)。
(二)基于具體項目細化整體設計
整體設計在課程標準基礎上,明確實際課程安排使用的項目,課程標準中列出的所有知識點、技能點均要在設計項目中有所體現(xiàn),如果項目中有重復的知識點、技能點,至少出現(xiàn)在一個項目中,且分布合理(表2)。
(三)整合知識點/技能點規(guī)劃微課建設
微課設計規(guī)劃在整體的設計的基礎上,對知識點、技能點進行整合,將一門課的知識點、技能點規(guī)劃為系列連續(xù)的、系統(tǒng)的微課。微課名稱要求能準確反映微課內容,要能“顧名思義”,一個微課可以包括多個知識點、技能點,微課類型可以是講授型、實驗實訓型、答疑型、總結型等,微課形式可以是畫中畫式、講壇式、錄播教室實錄式、討論式、訪談式、實地拍攝式、可汗學院式、PPT動畫式、Prezi動畫式、二維動畫式、三維動畫式、虛擬摳像式、混合拍攝式、師生形象的處理、混合拍攝式等。應根據(jù)知識點、技能點的特點,選用豐富的形式(表3)。每個“微課”,以“微視頻”為中心,設計了包括微設計、微課件、微教材、微測試、微拓展、微素材等7項“微”資源模板。按照此規(guī)劃建設的微課,不僅覆蓋了一門課要求的知識點、技能點,而且微課之間具有有機的聯(lián)系,像是微型的連續(xù)劇,看了上集,還想看下集,避免了知識點、技能點的碎片化,形式豐富、系統(tǒng)化強的微課可以提高學習者學習的質量,與此同時,微課顆?;潭容^高,能夠支撐結構化課程。
基于知識點、技能點,按照“課程標準→整體設計→微課設計規(guī)劃→系列微課”線上資源開發(fā)模式開發(fā)的系列微課,將整個課程系統(tǒng)化地“搬”到了線上,可以支持教師選擇性地使用,也可以支持學生全面自學。
二、使用具有豐富功能的信息化教學平臺
目前,能夠進行線上教學、學習的信息化教學平臺較多,如智慧職教、藍墨云班課、愛課程、各省精品課程在線開放平臺等,但都應滿足建設、維護、管理、教學、學習、分析等基本功能,體現(xiàn)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支持個性化學習和個性化教學。
(一)基于三層架構建設復用型信息化教學資源庫平臺
基于“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Y源”的指導思想,設計了由素材層、資源層、應用層等三層架構組成的復用型信息化教學資源庫平臺。平臺通過定義三個層次內部的規(guī)范和標準,以及相互之間的調用接口,進而使得每個層次的資源既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資源有機組合后使用。以用戶為中心,將各類主題資源和功能應用進行自動匯聚,構建相應的用戶個人空間和用戶資源頻道,實現(xiàn)了用戶資源與服務的個性化定制和高效訪問。
(二)開發(fā)豐富的資源使用、輔學輔教功能
主要的資源使用功能包括一站式檢索與資源推送。通過一鍵式檢索,向用戶提供統(tǒng)一的信息檢索界面,并支持用戶基于主題關鍵字檢索的便捷式模糊查詢和基于欄目類型與標識字段檢索的快捷式精確查詢,進而大大提高用戶檢索資源的效率。通過資源推送,支持教師根據(jù)學習者的不同需求為其定制推送一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并以新資源的標志在學習者個人中心的資源接收列表中進行展示,進而方便學習者高效獲取最新的學習資源。
主要的輔學功能包括自主學習與自主測試功能,自主學習包括對課程、教師、資源等進行收藏、評價、評論、分享,將學習心得、學習成果分享到常用社交工具,能夠根據(jù)學習者的需要支持多種學習形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移動學習等。自主測試支持自測和在線考試。支持針對學習模塊和課程隨機抽取題目進行自測或考試,并記錄成績、提供參考答案。
(三)開發(fā)平臺大數(shù)據(jù)功能
采用用戶識別技術和事件跟蹤技術,實時跟蹤用戶,記錄用戶的學習行為、學習過程及學習進度,從而加強對用戶學習過程的有效監(jiān)控。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開發(fā)實現(xiàn)數(shù)據(jù)分析功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并有針對性地作出改進或調整;讓學習者也隨時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況,幫助提高自身學習效率。
三、探索適合實踐類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豐富的課程資源讓教師可以順利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教學,以儀器分析課程某項目為例,混合教學流程如下圖所示。
(一)課前準備
通過班級QQ群布置預習任務后,讓學生在平臺上通過五個“微視頻”的觀看和“微教材”的閱讀,初步了解樣品的制備原則,常見樣品制備技術、檢測技術等。完成每個微課配備的“微測試”,對于有疑問的知識點或技能點,在線上向老師發(fā)出提問,老師在線上統(tǒng)計疑難點。
(二)課堂教學
講解教學內容,并針對統(tǒng)計到的疑難點進行精講點撥。對一些重點操作通過視頻或者現(xiàn)場操作演示進行強調,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操作。巡視學生的實際操作,針對一些錯誤操作及時糾正和單獨講解,實訓結束后就一些操作中常見問題進行總結。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以隨時通過手機觀看操作視頻,以指導自己操作。
(三)課后鞏固
在線發(fā)布作業(yè),以便于學生進行復習鞏固。經(jīng)過課堂的實際操作,學生對新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也產生了一些疑問,課后可通過平臺上的課堂交流區(qū)進行交流溝通。實驗課由于高端儀器設備臺套數(shù)的限制,大多數(shù)學生獨立操作儀器的時間有限,為了更好地掌握儀器操作,布置任務讓學生課后在利用大型儀器仿真資源行模擬練習,進一步熟知儀器并了解儀器的簡單維護。
(四)拓展提升與考核
課后布置拓展任務,讓學生可以根據(jù)“微拓展”的建議,通過閱讀文獻和學習經(jīng)驗技巧、重要網(wǎng)站鏈接等,進一步拓寬視野,了解本檢測項目在行業(yè)領域的發(fā)展趨勢。在完成每個模塊后,老師在平臺上發(fā)布在線模塊測試、課程測試和虛擬仿真測試。完成課程所有內容后,在線下組織學生進行實訓考試和期末測評。
(五)教學改進
結合學生的筆記、瀏覽興趣、討論、答題考試情況等“大”數(shù)據(jù)分析,改進教學方法,提升資源質量。師生和資源保持在線,實時互動,全面跟蹤和掌握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行為,促進因材施教。
四、建設激發(fā)師生信息化教學與學習動能的評價機制
(一)制定考核評價制度鼓勵教師信息化教學
教師是信息化資源建設、使用和維護的直接負責人,其主動性直接關乎信息化教學的質量。為此,制定了一套教師信息化能力考核與評價指標體系,對教師在教學中體現(xiàn)出來的信息化能力、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和考核[2]。將評估考核的結果與教師的績效、職稱評定等掛鉤,從而激勵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對于在信息化教學方法做出較大貢獻,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師,提供多種形式的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
(二)以成績?yōu)閷蛞龑W生信息化學習
在目前網(wǎng)絡資源空前豐富的情況下,線上課程雖然也有豐富的形式、有趣的內容,但是很難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興趣。但是如果教師充分重視信息化教學,將信息化學習的軌跡、結果融入課程成績中,學生自然而然也會重視信息化學習,體驗到學習效果后,慢慢地對線上顯現(xiàn)混合學習從習慣到感興趣。一般來說,可以將線上學習的成績按照20%~30%折入一門課的期末總成績中。
參考文獻:
[1]李夢卿,李博.消減微課“知識碎片化呈現(xiàn)”的策略性研究[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8,39(11):30-33.
[2]沈麟.“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教師信息化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46):98-100.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