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自始至終遵循著一套調(diào)劑人際關系的禮俗規(guī)范,但是文化不同,禮俗規(guī)范也不盡相同。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往往對本族文化的交際習俗習焉不察,并且常常不自覺地以本族文化的習俗和規(guī)范,衡量和判斷其他文化的交際行為,得出褒此貶彼的結論。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學習來說,初學者只關注詞典的簡單釋義,卻未考慮到詞語運用時的禮貌交際環(huán)境,造成了不必要的誤解。因此,在學習和教學中,人們必須深入了解禮貌語言的文化特征并學會交際規(guī)則的跨文化得體轉(zhuǎn)化。
一、禮貌原則
禮貌是文明的體現(xiàn),人們在交際活動中應當遵守相應的禮貌原則。英國著名學者利奇1983年在《語用學原則》中提出了禮貌原則,該原則包括六條準則。一是得體準則,即最小限度地使別人受損,最大限度地使別人受益;二是慷慨準則,即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受益,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損;三是贊譽準則,即最小限度地貶低別人,最大限度地贊美別人;四是謙虛準則,即最小限度地贊譽自己,最大限度地貶低自己;五是一致準則,即使對話雙方的分歧減至最小限度,使對話雙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六是同情準則,即使對話雙方的反感減至最小限度,使對話雙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二、中國人的禮貌原則和表達方式
禮貌原則帶有鮮明的民族烙印,民族不同,“禮”自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區(qū)的“禮”也不盡相同。禮貌語言是禮貌原則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這些“禮”要通過禮貌語言表現(xiàn)出來,正確地使用禮貌原則是一個人教養(yǎng)的標志?!抖Y儀·曲禮上》云:“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意思是在別人面前要謙卑,要尊敬別人。這是古人歷來尊崇的禮貌原則。而“自卑而尊人”的禮貌原則使得國人往往運用謙詞、敬詞來表達。在漢族的傳統(tǒng)中,涉及“禮儀”的言語交際現(xiàn)象十分突出,尊卑關系對于交際的影響很大。尊稱敬辭就是專門用于交際對象的那些美好的詞語。例如,把“貴、令、賢、寶、雅、高、妙、卓”等語素加到對方的稱呼前面。
“貴”常用在相關名詞前,表示尊貴的含義,用來敬稱他人或與他人有關的事。如“貴眷”,敬稱他人的妻子;“貴處”敬稱他人所在的地方或處所?!百F”所構成的敬詞還有“貴刊”(敬稱對方出版的刊物或報紙)、“貴體”(他人的身體)。以貴字構成的敬語稱謂還有很多,如“貴姓”“貴場”“貴店”等。
“令”從語法上來說,類似于前綴。一般用于相關稱謂詞前表示對他人親屬的尊敬,有時可敬稱他人的師長。《說文》曰:“令,發(fā)號也。”《爾雅·釋沽上》云:“令,善也?!?/p>
此外,還稱別人的字畫為墨寶,別人的著作為大作,稱別人的意見、觀點為高見、高論等。例如,晉代葛洪《抱樸子·嘉豚》曰:“圣化之盛,誠如高論?!?/p>
從理解的角度來說,人們隨時可能遇到別人用這些詞和自己說話,掌握這些詞,可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別人的意思。從表達的角度來說,適當?shù)膱龊希紶柺褂眠@些詞語,可以提高表達的檔次和效果。
三、漢英交際中禮貌原則的差異
英美文化背景下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具有一定的相對性。1992年,中國學者顧日國總結了漢文化和語言的特點,提出了基于漢族獨有文化特點的禮貌原則,共分為五個準則。
一是貶己尊人準則,是指要“貶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要“尊稱”聽話者或者與聽話者有關的事物。二是稱呼準則,是指人們考慮到禮貌,會自然地按上下、貴賤、長幼有別的傳統(tǒng)互相稱呼,進而體現(xiàn)人際交往中的社會關系。一個人的稱呼語發(fā)生了變化,也就意味著他在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地位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三是文雅準則,中國人把禮貌語的使用看作是一個人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主張出言要文質(zhì)彬彬。而文雅準則的內(nèi)容就是指“選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少用直言”。四是求同準則,是指在會話中,為了保證說話者和聽力者和諧一致,要注意說話時與聽話人身份和社會地位相符。五是德、言、行準則,是指在言辭方面盡量將別人給自己的好處夸大化,將自己的代價適當縮小;在行動方面盡量將他人的好處增大,將他人的代價適度減少。
人們不妨把利奇的禮貌原則和顧日國的五條漢文化背景下的禮貌原則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背景下禮貌原則的差異。
(一)“貶己尊人”這一禮貌策略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色彩
中西方言語交際策略的共同性就是遵守禮貌準則,即中西方為了向?qū)Ψ奖硎径Y貌都會采取謙虛的語用策略,但是中西方在禮貌的表達上存在差異。西方人尊人,但不貶己,恭而不謙。他們對別人的贊揚,往往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謝。然而,中國人為了抬高對方往往會貶低自己,面對對方的贊美常表現(xiàn)出謙遜的態(tài)度。
中國人喜好請客,并往往會準備豐盛的飯菜,可還是要對客人講“沒特意準備什么菜”“菜做得不好,你隨便吃點吧”“都是些家常便飯,不知合不合你的口味”。其實,主人是經(jīng)過精心準備的,菜也做得很好吃。中國人送禮,雖然為朋友精心準備了精美的禮物,但送給別人時還要說:“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對別人表示敬意,較多反映在稱呼上。比如,要是有人向你問路,對方極有可能會稱你為“大哥”“大姐”,把對你的稱呼抬高一輩。總之,在日常的交往中,中國人不善于自我夸大,總是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而在美國,時時處處都要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信心。
(二)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
1978年,英國學者Brown和Levinson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語言應用的普遍現(xiàn)象:禮貌現(xiàn)象》的文章,系統(tǒng)地探討了禮貌和面子的問題。他們將面子定義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為自己營造的個人形象?!边@種形象會在交際中削弱、增強或保持。他們認為每個交際參與者都具有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積極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喜愛、欣賞和尊敬;消極面子是指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干涉、阻礙,有自己選擇行動的自由。禮貌會話的功能就在于保護面子,力求將面子受到威脅的程度降到最低。
中國人歷來“要面子”“愛面子”。中國人的面子是指個體力爭在群體中取得的良好的公眾形象,由此可以視為積極的面子。國人常聽到“天冷了,多穿點,別著涼”“再喝一杯吧”“來晚了,先罰三杯”,如果用Brown和Levinson的觀點看,這種行為實質(zhì)上是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威脅了他人的積極面子。但在中國,這是必須有的熱情和禮貌。
四、漢語禮貌語言的教學
禮貌語言教學的關鍵是清楚認識和清晰講解禮貌語言的語言意義與交際之間的關系、交際價值的文化特征以及交際規(guī)則的轉(zhuǎn)化。禮貌語言交際規(guī)則的轉(zhuǎn)化主要體現(xiàn)為禮貌詞語文化含義的轉(zhuǎn)化和禮貌表達方式的轉(zhuǎn)化。
(一)漢語禮貌詞句教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是禮貌詞句的釋義要清楚認識雙語詞典與教科書詞匯表中翻譯法的局限性,幫助學生盡早擺脫對翻譯法的依賴,盡快學會利用原文詞典。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二是不能只注意詞典中的語言意義,還要注意詞語的語境意義,注意詞語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的交際價值。三是要運用語言與文化對比的方法對比分析交際規(guī)則的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清楚了解其在詞句用語中的表現(xiàn)。
(二)漢語禮貌表達方式的轉(zhuǎn)化
漢語禮貌語言表達方式在此指敬謙辭的運用和體現(xiàn)漢語文化特征的獨特禮貌說法,包括稱呼語、介紹語、問候語、寒暄語、告別語、要求語、贊揚語、感謝語、道歉語、批評語,還包括交談、請客、授受禮品等禮貌交往中的禮貌語言。文化大同,這些表達方法也不盡相同,文化沖突也不少。只有進行必要的交際原則轉(zhuǎn)化才能克服文化差異的障礙和文化沖突的干擾。漢英禮貌語言在這些方面的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就是一個明顯例證。漢英之間交際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就要遵循漢語文化的交際規(guī)則;譯成英語時,就要變?yōu)樽裱⒄Z文化的交際規(guī)則。
(鄭州財經(jīng)學院)
作者簡介:陳玉龍(1992-),男,河北邯鄲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