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景是常見的作文主題。如何讓景物在孩子們的筆下“生”機勃發(fā)、栩栩如“生”,展現(xiàn)出孩子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眷念之情,需要教師深耕細作,為孩子們童心的放飛尋找到源頭“活”水。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開發(fā)生活案例能在寫景作文和生活間搭建有效溝通的橋梁,從而為孩子們提供源頭活水。
我們生活的世界遍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奇妙景致,寫景,就是以文字為工具,將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千變?nèi)f化的自然景物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來,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景物的美妙與神奇。寫景類作文是小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重要體裁之一,如何教好寫景作文,讓景物在學生筆下熠熠生輝,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攻克的課題。以生活案例為切入點,為小學生的寫作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也許能夠打開通往優(yōu)秀寫景作文的窗口。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案例的意識
在素質(zhì)教育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開始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需要更多地從學生的視角進行寫作教學指導。很多學生在寫景時,下筆滯澀,言之無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寫作思維的滯后和寫作素材的缺乏。引進生活案例,既是為了給學生挖掘?qū)懢八夭膭?chuàng)造條件,也是為了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讓學生用生活化的思維感受身邊所見所聞的一切,真正學會“寫生”。所謂生活化思維,就是引導學生審視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去發(fā)現(xiàn)原本在他們眼中平淡無奇的事物以及景物的奇妙之處,牢固樹立寫景就是“寫生”的意識和理念,引導孩子們從大處著眼,細致觀察。
比如,在教學《橋》這一課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nèi)ビ^察形形色色的橋梁,還可以向?qū)W生展示提前搜集好的橋的圖片或者視頻,將生活化理念導入到教學實踐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化思維,讓學生明白只要敢于觀察、發(fā)現(xiàn)和思考,就有機會將生活所見搬到作文本上,從而引導他們自覺、自主地去生活中尋找寫景素材。
2.夯實學生提煉生活素材的能力
生活是寫景作文的源頭活水,也是小學生童心的最佳去處,善于觀察生活,為寫景作文提供了最佳立足點,只有進行細致準確的觀察,才能寫好寫景作文。因此,教會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景物,才能給學生提供寫作的靈感和豐富的素材。
首先,充分開發(fā)學生的“五感”,即視、聽、嗅、味、觸,教會學生從不同層面觀察景物、刻畫景物。比如《草原》中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作者刻畫的就是自己看到的情景;“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作者描繪的就是自己聽到的聲音。
其次,充分拓寬學生的視角,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抓住景物的特征,包括大小、聲音、氣味、顏色、形態(tài)等,只有這樣才能把景物刻畫得栩栩如生。
最后,教會學生有順序觀察的方法。通常而言,對生活中景物的觀察應該遵循一定順序。一是空間順序,如《題西林壁》前兩句就是以空間順序刻畫廬山的壯觀雄偉;一是時間順序,比如寫一棵樹的成長,可以按照四季的順序描寫,刻畫它在各個季節(jié)的特點,把握住生活中各類景物的描寫順序,寫出的景才能清晰自然,細致入微。
3.提高學生加工生活資源的能力
除了善于觀察外,還要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對寫景素材進行藝術化加工,運用合適的修辭對景物的聲音、氣味、顏色、形態(tài)等進行修飾,提高作文質(zhì)量。
第一,適當想象。比如六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中明確寫道:“閱讀的時候,要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想開去?!弊x完《丁香結》,引導學生聯(lián)想在生活中看到的、聞到的、觸摸到的各類花朵,如梔子花、桃花、櫻花等,活躍思維,點燃創(chuàng)造力。
第二,善用修辭,修辭是寫作的潤滑劑,比喻、擬人、排比、反問、夸張等修辭往往能夠讓“平淡無奇”的景物更形象生動,也是學生需要學會的對生活素材的修飾方法。如課文《桂林山水》,作者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想象和修辭刻畫桂林山水的“奇”,這才有了駱駝、巨象、老人等姿態(tài)萬千的山水奇景。
第三,添油加醋,巧妙用詞。對生活中事物的刻畫,有時需要傳神的形容詞和動詞畫龍點睛,使文字表現(xiàn)力提升一個層次。如刻畫山洪暴發(fā)后給村莊帶來的巨大風險,課文《橋》中運用了“死亡的洪水在獰笑聲中逼近”。“獰笑”生動地體現(xiàn)了山洪暴發(fā)時無法阻擋的氣勢,這就是添油加醋的效果!
結語:小學寫景作文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寫作技能,以生活案例為切入點,能夠為學生的“腦海”輸送源頭活水。教師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尋找素材,更要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學會加工素材。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活案例在寫景作文中實現(xiàn)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