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
摘? ? 要: “一帶一路”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中國留學。對外漢語教學,不僅要滿足漢語學習者學習的需要,還要解決漢語學習者因交際能力欠缺而導致的交際問題。本文分析漢語學習者漢語交際能力的欠缺原因,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希望有助于漢語學習者更好地利用漢語進行交際。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 ? 跨文化教育? ? 融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9月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印度尼西亞時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次年,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會議上將兩者融為“一帶一路”。現(xiàn)階段“一帶一路”是古代絲綢之路在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上的傳承和提升,是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大部署,是黨和國家的重要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涉及項目多,領域廣,貫穿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他們之間的交流合作都必須以語言的順利交際為前提。事實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因文化的沖突而導致的交流失敗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多語言與多元文化使跨文化交際面臨挑戰(zhàn),培養(yǎng)能夠進行有效得體的跨文化交際的跨文化人顯得迫切和重要。
一、對外漢語教學現(xiàn)狀
長期以來,對外漢語教學存在重語言能力輕文化交際能力的突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將漢語和中國文化相割裂,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一些人的文化交際意識淡薄: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對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相對薄弱;多數(shù)學生專注能否通過語言等級考試,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只關注語言本身,不會反思目的語言的特殊性和文化差異,這勢必成為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障礙。再者,對外漢語課堂跨文化教育體系的缺失:現(xiàn)有的教學體系一般圍繞各種漢語考試來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漢語文化教育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引入。還有跨文化教材內(nèi)容的缺失:目前市面存在的教材含有漢語文化的內(nèi)容較少,或者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這不利于漢語學習者進行跨文化交際。
目前國家已明確要求培養(yǎng)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漢語學習者,各大高校已將培養(yǎng)漢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對外漢語課程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本文在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本體進行研究,改善漢語學習者的學習途徑。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概述
跨文化研究開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七十年代得到迅猛發(fā)展,是一門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之間的交際,以及在交際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相應處理辦法的學科,致力于化解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隨之展開,但相對比較薄弱,影響最大的是Byram從態(tài)度、知識、技能、文化批評意識構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論模型,主張從這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學生打破母語語言文化的限制,加深對異質文化的理解,強化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開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nèi)涵。張紅玲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應由敏感性/意識、態(tài)度/情感、知識、技能四個方面組成。二是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概念。顏靜蘭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由課堂系統(tǒng)輸入、課外積極導入、社會活動體驗三個模塊構成。
綜上所述,中外學者都認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打破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局限性?,F(xiàn)有研究鮮有針對對外漢語教學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框架的研究。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對外漢語教學現(xiàn)狀,構建一個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論模型,實現(xiàn)對外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框架的有效構建。
三、跨文化教育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必要性
語言學家呂必松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指出:“從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角度研究語言,就必須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因為語言理解和語言使用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因素。”簡而言之,對外漢語教學與跨文化教育相融合,目標是在理解語言知識的基礎上,熟練掌握語言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順利轉換,使交際雙方順利交流。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目的,更是處理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跨文化交際問題的有效舉措。
四、對外漢語教學跨文化教育的框架
基于理論指導和學生特點,本文從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原則、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三方面構建對外漢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框架。
(一)對外漢語跨文化教學的原則。
對外漢語跨文化教學有兩大核心原則需要遵從:語言和文化教學相結合,多語文化并置,二者協(xié)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語言與文化教學相結合原則
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來自不同的國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年齡分布不同,但這并不是文化教學缺失的理由。相反,在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及語言水平平衡兩者的關系,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漢語的語音、詞法和句法等知識的學習,專注語言應試能力的提高,忽視文化信息的收集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合理分配語言與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的微課、雨課堂等探討生動的教學模式,有選擇性地傳播中國文化,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學生應積極主動地學習中國文化、參加文化知識講座,知悉中西文化習俗差異,提高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際信心。
2.多語文化并置原則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應開展多語文化的交叉教學,培養(yǎng)學生文化平等的意識,理性地批判學習多語文化。教師可通過小組討論、閱讀課外材料等形式引導學生比較多語文化的差異性。通過對比和思考多語文化,理解并尊重異質文化,為掃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鋪平道路。
(二)對外漢語跨文化教學重難點。
對外漢語跨文化教學的重難點是掌握跨文化知識,突破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難關。
跨文化知識包括跨語言(由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組成)、跨文化(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和國家的文化背景等)和跨社會(各國社會背景知識)三方面知識。學生只有熟知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才能跨越心理障礙,實現(xiàn)跨文化的溝通。
跨文化能力指漢語學習者將內(nèi)化的跨語言和文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交際能力。它由跨文化溝通、調(diào)適和行為三方面能力構成,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缥幕瘻贤芰χ笣h語學習者運用內(nèi)化的跨文化知識實現(xiàn)有效交際,避免文化沖突的能力??缥幕{(diào)適能力指漢語學習者在正視文化差異的背景下,調(diào)節(jié)自我行為的能力。跨文化行為能力指漢語學習者將跨語言和跨文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交際能力,體現(xiàn)專業(yè)素養(yǎng)和決策執(zhí)行能力。
(三)對外漢語跨文化教學目標。
對外漢語跨文化教學目標由知識、態(tài)度情感和能力三個層面組成。對外漢語跨文化教學知識層面的目標是使?jié)h語學習者熟練掌握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方式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和國家文化背景四個方面的知識。對外漢語跨文化態(tài)度情感層面的目標是培養(yǎng)漢語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態(tài)度,增強漢語學習者的文化平等意識,認同母語文化,尊重異質文化并產(chǎn)生文化共鳴,避免犯民族中心主義的錯誤。對外漢語跨文化交際層面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非語言交際能力和交際策略能力,力求成功掃除文化障礙,順利完成交際任務。
五、對外漢語教學與跨文化教育融合的路徑
(一)選取適宜的文化,課堂融入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包含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nèi)容導入一些充滿活力的、為大眾所接受并且內(nèi)涵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首先,教師在對整套教材編排有系統(tǒng)性掌握的基礎上,歸納哪些篇章適合進行深入的文化延伸,哪些文章適合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教學內(nèi)容安排可以打破教材順序,將同一主題的文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進行深入的文化學習,培養(yǎng)漢語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如在初級階段學生學習了送禮的簡單會話后,可以將編排在教材較后位置的送禮禁忌放在一起講解,明確鐘、傘、鞋等禮物在中國文化中隱含的特殊含義,避免文化沖突。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或者對話的形式完成訓練,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又可以使學生學習漢語知識,了解中國文化,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再者,對外漢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目標是在提高漢語學習者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確??缥幕浑H能力得到提高,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在教學中不必過多強調(diào)語音純正、語法精準,而應將交流的準確表達,交際的順利完成作為最主要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對文章語言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nèi)容理解深層文化內(nèi)涵,使用漢語交際,承擔起“一帶一路”文化使者的使命。
(二)與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典型性,積累了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開展各種文化實踐活動,將地方特色文化體驗移至課外,加深學生的文化體驗,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對外漢語教學,對地方對外漢語的發(fā)展及地方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具有推動作用。黃梅戲作為安徽的標志形象,是必須提及的特色文化。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安徽文化,課外組織學生觀賞黃梅戲的經(jīng)典劇目,并學習黃梅戲的唱法,體驗中國戲曲文化的樂趣,激發(fā)漢語學習者探索地方特色文化的興趣。
此外,針對一些文化性較強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端午節(jié)組織漢語學習者包粽子、賽龍舟,中秋節(jié)做月餅。在觀賞賽龍舟的過程中,教師應講解賽龍舟的緣由及其蘊含的特殊含義;在做月餅的過程中,教師講解月餅的做法及中秋節(jié)對中國人蘊含的意義。學生通過課外實踐,除了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外,還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獲取跨文化知識,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自信心。
(三)兼顧漢語學習者的漢語水平,課外開展文化專題,營造文化氛圍。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對初中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而言過于抽象復雜。在教學中如果忽視文化教學,單純注重語言的傳授,就勢必導致學生不明所以,影響語言的學習。因此,課堂教學中導入的文化知識需要考慮學生的漢語水平,避免文化傳播的內(nèi)容過于晦澀難懂,不利于學生理解、吸收。在有限的課堂之外,對外漢語教學還應引導學生深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融入跨文化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通過學校定期舉辦的漢語角等課外活動,與學生共同探尋專題文化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學到教材中沒有的知識,從而對跨文化知識擁有更全面、清晰的認識。教師從課堂主導者變?yōu)閰⑴c者,學生在文化探尋的過程中既能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又能受到文化熏陶,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此外,教師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同時,應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中文期刊、經(jīng)典文學著作和背誦中文諺語等,拓寬文化視野,并進行中文寫作的訓練。這有助于學生中文思維能力的形成,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完成。學生還可以通過看電視、聽廣播等,收集與時俱進的文化信息,掌握中文表達,了解社會動態(tài),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構建教學管理平臺,追蹤學習軌跡,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可以幫助教師構建一個教學管理平臺。在這個教學平臺,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師根據(jù)平臺提供的大數(shù)據(jù)獲知學生對哪個部分的知識已掌握,哪個部分的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為不同情況的學生提供有效的輔導和幫助。
此外,教師可通過這個教學平臺為學生推送中文電影或者流行的中文音樂,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同步提高。
六、結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過程中,跨文化教學的融入對于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有積極的意義??缥幕浑H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是為提高漢語學習者語言基礎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而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不同層次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應靈活運用教學策略,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有助于學習語言和文化的同時增強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嚴明,主編.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鄭歡,何雪.大學英語改革:從語言教學到跨文化雙向傳輸教學——大學英語語言文化教學模式研究述評[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14(1).
[4]劉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語文學刊,2016(23).
[5]劉怡.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黑龍江大學,2012(7).
[6]朱小超.高等教育國際化視角下大雪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J].黃山學院,2017(4).
[7]茅海燕.論漢語國際傳播中的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J].安徽文學,2017(3).
[8]祁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播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