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法是一門兼具文化內涵與歷史底蘊的學科,書法也是美術中的一部分,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書法往往是被一筆帶過或是直接忽略的。然而,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需要得到傳承與發(fā)展。隨著國家素質教育的提出和新課改的實施,很多學校開始開展“書法進校園”活動,以此來加強學校的書法教學。中學美術教師在學生的書法學習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美術教師的書法教學策略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書法教學質量。
關鍵詞:書法;書法進校園;實踐探究
一、 “書法進校園”活動的開展
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記錄著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演進,承載著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展現著祖先的聰明才智。在中國的文化舞臺上,書法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書法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字藝術,人們的交流溝通、歷史記錄、文化傳承等等都與它息息相關。書法不僅是練習書寫漢字的途徑,更是指引人們領略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書法不僅體現著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漢字文化,同時也反映著人的性格品行。
許多地區(qū)的很多學校都越來越重視書法的學習與傳承,很多學校提出了“書法進校園”的活動,將書法教育滲透到校園活動中,將書法融入課堂教學中。美術是中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門學科,其中包括書法、繪畫、手工、美術鑒賞等內容,美術對中學生書法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書法進校園”的背景之下,中學美術教師應當將書法教學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將書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以此加強學生對漢字的審美認識,提高漢字書寫能力,傳承中華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二、 中學書法教學的現狀
書法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于書寫的需要,中學書法教學也是較為規(guī)范的,有書法教師、書法課堂、書法作業(yè)等。
然而,隨著現代化教育的推進,一些家長和學校一味地追求學生的升學率與學習成績,導致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都受到了忽視。很多人對書法的認識都比較粗淺,他們只看到了書法的藝術性,卻沒有認識到書法的文化內涵和內在價值。很多人認為,書法學習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認為只有專業(yè)的書法學者才需要學習書法,普通人只要認識漢字,會書寫就行,寫得好不好不重要,不需要當書法家就不需要練習書法。從而導致書法在很多人眼里都成了“非必需品”。加之,時代的腳步不斷加快,信息技術在社會漸漸得到推廣與普及,當代人越來越習慣使用計算機等媒介進行交流,人們對書寫方面的要求也漸漸降低了。書寫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變得越來不受重視,很多人認為在進入社會之后書寫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書寫只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書法教學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當前,由于中國夢的提出,提倡弘揚與發(fā)展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書法學習又被重新重視了起來。根據國家相應的文件精神,中學階段的書法教材越來越豐碩,學校教師對書法教學也越來越重視。為了傳承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滿足學生書法學習的需求,“書法進校園”活動勢在必行。在新背景之下,為了更好地踐行“書法進校園”活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中學美術教師需要進一步提升書法教學的策略。
三、 書法進校園促進中學生發(fā)展的方法
(一)加強自身書法修養(yǎng),重視書法教學
“蓋己立而后立人,己達而后達人也”,教師只有在教學與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才能做好真正的教育者。教師是教育的關鍵,教師自身的書法修養(yǎng)是影響書法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書法進校園”,中學美術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首先,中學美術教師要轉變對書法教學的態(tài)度,將書法教學放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重要位置,認識到書法教學具有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價值以及培養(yǎng)學生審美修養(yǎng)的個人價值。其次,中學美術教師應當相應地參加書法教學的進修學習和培訓,充分利用時間提升自己的書法水平,提升對書法教學的理論認識;樹立學習的觀念,不斷充實自己,增強自身的知識儲備。最后,還要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包括教材使用與創(chuàng)新處理的能力,教學設計的能力,調控教學現場的能力,師生交流與溝通的能力等等。
(二)改變書法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學生學習書法的基本動力就是對書法的興趣。因此,中學美術教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枯燥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應當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此調動學生對書法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書法,鉆研書法。教師可以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大膽表現,激發(fā)學生對書法創(chuàng)作的想象力。構建多元的富含趣味性的課堂,讓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成為學習的主體,促使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主動學習與領悟書法的真諦。
(三)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書法書寫率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要想真正理解書法的內在價值,還需要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中學美術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一些與書法相關的課外活動,去提高學生對書法的書寫率,加深學生對書法的認識與理解;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書法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探索欲。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下課時間,在操場或是室外其他寬敞的地方擺上毛筆,學生可以用毛筆“暢所欲言”,可以記錄一天的心得體會,可以寫寫有趣的事情。通過這些課外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書法書寫率,也能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中所學的其他科目的知識。
四、 書法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核心
(一)筆法行運中體中學生之道
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初學書法應以楷隸為基礎,楷書更甚。蘇軾在《書說》中說:“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也?!薄罢妗奔词强瑫瑫?guī)矩整齊,結構更為嚴謹,所謂“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p>
中學生應用文寫作在中學生學習中的地位與楷書在書法中的地位一樣舉足輕重。中學生應用文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機關部門的形象、人員的素質、學習態(tài)度與質量,規(guī)范的應用文有益于學習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見應用文寫作對于中學生至關重要。中學生要掌握應用文基本格式,明確寫作步驟,把握用語特點,注意寫作要求,平時多讀范文多思考,廣積詞匯,上通下達,關鍵還是要多練,善于總結,勤加修改。
(二)鋒變凸顯筆法的共性與個性
書法行筆中由于發(fā)力方法不同導致鋒變不同,鋒變不同又造就了點畫形狀各異,所以才形成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種筆法。五種字體筆法特征各具特色,篆書有“鐵線玉箸”,隸書含“蠶頭燕尾”,楷書記“永字八法”,行草顯“絞轉連綿?!痹谕环N字體中,不同的鋒變又凸顯出筆法的共性與個性特征。例如,《張遷碑》《曹全碑》都具有隸書的蠶頭燕尾,但整體筆風卻一方一圓、一剛一柔。柳楷與顏楷都具“八法”,但卻一骨一筋、一峻一樸。
作為中學生同樣有其個性與共性。習近平總書記早年做地方老師時曾強調,中學生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作風,努力做到“五不”:不自恃、不自負、不自詡、不自卑、不自以為是。中學生首先要端正個性,不卑不亢,自信謙和,甘為綠葉,做無名英雄。中學生還要將自己的個性服從于共性,巧妙融入共性。在老師身邊學習,要清楚自己的崗位、角色的重要性,而不是個人的重要性,要隱個性于共性,共性中顯個性,即平凡而不凡。
(三)字法結構中悟學生之道
成篇結字意為先,書法行筆要以意貫之,筆隨心動,瀟灑自如,道法自然。要一氣呵成,氣脈相連,不需要之后的修補和點綴。文徵明為“吳中四才子”之一,其小楷點畫連帶干脆利落,沒有拖泥帶水之感,飄逸中求穩(wěn)健,作品如行云流水,給人一種清爽的視覺感染力。中國漢字為方塊字,但在書寫中并不會都寫成真正的正方形。據統(tǒng)計,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字形為長方形,而黃金分割比例的長方形最具美感可言,即寬:長=0.618。在大篆《毛公鼎》中百分之七十五為黃金型;小篆《泰山石刻》中百分之六十七為黃金型。書法行筆時干脆利落,但其字法依然端正嚴謹,不失法度,不變規(guī)范。
(四)章法布局中感中學生之道
書法的章法布局中講求虛實相生出自然。要安排好文、款、印的布局,虛實相生,達到辯證統(tǒng)一,整幅作品才能舒緩自若,氣韻自然。章法布局還講求相承起伏出韻律。手之握筆,如指之撫弦,揮運之際,似“大珠小珠落玉盤”。有大小反差察節(jié)奏之變,有輕重緩急刻宏音重拍,有粗細變化描音律高低,如《得示貼》中的字體大小、墨色輕重、線條粗細的變化。章法亦求參差變化顯生動。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中,字體各具各形,二十個“之”字,七個“以”字、“不”字,都是筆法各異,結體不同。
(五)博學多識遠匠氣
施政明在《當代中國書法問題分析與發(fā)展思考》一文中說到:“有些書法家缺少全面的藝術素質修養(yǎng),現在的書法家因為忙于學習,所以很少能靜下心來學習。”書如果缺少社會生活的體驗,不提升自身內涵修養(yǎng),難免會落為的“書奴”“書匠”。比如一些講求形式至上的書法,以丑為美而無內涵沉淀的“丑書”等,其書法創(chuàng)作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乏思想和情感的深度表現,缺少書法內涵和書自身素養(yǎng)的沉淀。
五、 結束語
校園活動是書法教育的重要載體,開展“書法進校園”活動能夠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還能在活動中促進教師隊伍建設。中學美術教師是“書法進校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書法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在“書法進校園”活動的背景下,中學美術教師要從自身做起,不斷加強書法修養(yǎng),努力改變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課外活動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裴永林.農村中學開展“書法進校園”活動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素質拓展,2019(3).
[2]楊逸,王一如.“書法進校園”為何進退維谷?[J].中國文化報,2013(4).
[3]陳麗.書法進校園開展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策略探究[J].教學研究,2019(8).
作者簡介:
蔣治乾,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