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衛(wèi)軍
鶴煤總醫(yī)院,河南 鶴壁 458000
濾泡性淋巴瘤(FL)屬于一種常見的惰性B細胞淋巴瘤,是由濾泡生發(fā)中心B細胞惡性增殖導致的,其發(fā)病率在惡性淋巴瘤中僅次于彌慢性大B細胞淋巴瘤,位居第二位[1]。精確的預后評估對于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濾泡性淋巴瘤國際預后指數(shù)(FLIPI)在濾泡性淋巴瘤的危險分層中得到廣泛應用,但該方法是基于利妥昔單抗使用之前的數(shù)據(jù)所建立的,對于利妥昔單抗治療的疾病病程并無效果[2-3]。研究顯示,濾泡性淋巴瘤的生存率與外周血高淋巴細胞絕對數(shù)具有一定相關性,然而有關CD4+T淋巴細胞對于濾泡性淋巴瘤預后判斷的價值研究還十分有限[4]。本研究探討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的變化水平及其臨床意義。
選取鶴煤總醫(yī)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68例FL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2008年WHO關于淋巴組織腫瘤分類標準;均經(jīng)免疫組織化學和(或)病理組織活檢染色確診;年齡≥16歲;初始治療;有完整的隨訪資料。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和精神病者。所有患者至少符合FL研究組GELF治療指征[5]中的一項。
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化療作為起始的化療方案,其中54例每28 d接受1次R-CHOP樣方案(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多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潑尼松及長春新堿)治療,14例每28 d接受1次R-COP方案(利妥昔單抗、長春新堿、環(huán)磷酰胺及潑尼松)治療。中位療程數(shù)為7次(2~8次)。
(1)療效評估?;颊呙客瓿?個療程進行1次療效評價,隨后每治療2個療程再次評估。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未證實的完全緩解(u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和疾病進展(PD),其中前CR、uCR、PR視為有效,PD和SD視為無效。(2)采集外周靜脈血標本,檢測所有患者全血細胞,包括淋巴細胞絕對數(shù)(ALC)、單核細胞絕對數(shù)(AMC)、血小板(Plt)和CD4+T淋巴細胞絕對數(shù)(ACD4C)。(3)隨訪??偵妫∣S)時間是指明確診斷時間至死亡時間或末次隨訪時間。無進展生存時間(PFS)是指明確診斷至PD、復發(fā)或任何原因死亡的時間。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PFS。采用log-rank檢驗分析生存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8例FL患者一般資料情況見表1。
表1 68例FL患者一般資料
68例FL患者中治療6個療程后,CR40例、uCR 7例、PR 9例,總有效率為82.35%,SD 7例,PD 5例,無效率為17.65%。FLIPI評分系統(tǒng)低危、中危、高危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ACD4C分組中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FLIPI及ACD4C中各危險組的療效分析 例(%)
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平均PFS和0S分別為78個月和126個月。3年和5年PFS比例分別為73.53%(50/68)和60.29%(41/68),3年和 5年 OS比例分別為 82.35%(56/68)和73.53%(50/68)。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ACD4C<1.5×108/L是影響FL預后的獨立因素(P<0.05),見表3。
表3 FLIPI及ACD4C的多因素分析
既往對腫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腫瘤的實質細胞,而忽略了腫瘤微環(huán)境的影響,近年來研究顯示,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腫瘤相關的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和T淋巴細胞以及各種細胞因子等同樣對腫瘤的進展和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調節(jié)性T細胞在限制疾病進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6-7]。
在濾泡性淋巴瘤患者病情發(fā)展過程中,腫瘤微環(huán)境的變化扮演重要角色[8]。本研究對FL患者外周血ACD4C進行檢測,結果顯示,F(xiàn)LIPI評分系統(tǒng)低危、中危、高危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不同ACD4C分組中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ACD4C對FL患者療效評估具有一定價值,而傳統(tǒng)FLIPI評分系統(tǒng)對于利妥昔單抗治療的療效評估存在一定的缺陷。隨著對FL發(fā)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一批新的治療藥物不斷出現(xiàn),誕生于利妥昔單抗時代之前的FLIPI評分系統(tǒng)對于療效的評估的準確性值得懷疑,其部分因素的評估意義可能已經(jīng)被削弱[9]。許彭鵬等[10]報道稱,對經(jīng)R-CHOP樣方案治療的FL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絕對計數(shù)比值(ALC/AMC)可反映患者腫瘤微環(huán)境及機體免疫狀態(tài),其對預后的判斷獨立于FLIPI評分系統(tǒng),是簡單可行的預后指標;此外,對于FLIPI難以區(qū)分的低危及中危FL患者,ALC/AMC有助于長期生存的預后判斷。
既往有研究證實,外周血低CD4細胞數(shù)目降低預示著FL預后不佳,具有更短的PFS和OS[11]。本研究結果顯示,ACD4C<1.5×108/L是影響FL預后的獨立因素,表明外周血低CD4細胞數(shù)目與FL患者預后不良相關,可作為FL預后的評估的有效指標。劉偉等[3]報道稱,ACD4C判斷FL的閾值為0.16×109/L,ACD4C<1.6×108/L患者PFS和OS較短,ACD4C對判斷濾FL患者預后具有一定價值。外周血CD4+T細胞數(shù)目降低表明機體免疫狀態(tài)的降低和系統(tǒng)性的T細胞功能障礙,腫瘤微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CD4+T細胞不能有效地分泌細胞因子[12]。而FL免疫系統(tǒng)關系緊密,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T濾泡性輔助細胞可表達程序性死亡分子1,與預后密切相關。有研究顯示,CD4+T細胞可表達程序性死亡分子1,表達不同水平達程序性死亡分子1的FL患者預后明顯不同[13]。因此,外周血CD4+T細胞數(shù)目降低的FL患者其程序性死亡分子1表達水平降低,預后較差。
綜上所述,外周血低CD4細胞數(shù)目與FL患者療效較差和預后不良相關,可作為FL療效和預后評估的有效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