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醫(yī)院腫瘤科 (天津 301800)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胸腔鏡聯(lián)合腹腔鏡對比開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在本院治療的64例食管癌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對照組患者采取開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胸腔鏡+腹腔鏡聯(lián)合手術,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相關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疼痛評分等有無差異。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5d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胸腔鏡+腹腔鏡聯(lián)合手術可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及術后疼痛,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與開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相比,具有明顯優(yōu)勢。
食管癌是一種早期癥狀不明顯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當疾病進入中晚期后,可出現(xiàn)明顯的吞咽性困難,多見于40歲以上人群,死亡率極高。目前,該病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以往臨床上主要采取開胸三切口根治術,但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較多,患者死亡率較高。隨著胸腔鏡技術的發(fā)展,顯示出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速、疼痛輕等顯著優(yōu)勢,得到了臨床上的一致肯定,并逐漸應用于食管癌治療[1]。本文將對食管癌患者分別采取以上兩種手術方案治療,并對比其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1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治療的64例食管癌患者。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46~78歲,平均(65.84±5.98)歲;病變位置:胸上段9例,胸中段17例,胸下段6例;TNM分期:Ⅰ期1例,Ⅱ例23例,Ⅲ期8例。對照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47~79歲,平均(66.05±7.02)歲;病變位置:胸上段10例,胸中段15例,胸下段7例;TNM分期:Ⅰ期2例,Ⅱ例20例,Ⅲ期10例。兩組患者上述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采取開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采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依次進行右胸、上腹、左頸部位手術,上中段病變患者,應作胸壁切口,選擇右側第六肋后外側部位,下段病變患者,應作上腹部正中切口,游離胃后,作左頸開口,行頸部食管、胃吻合,關閉切口。術中對胸、腹、頸部可見淋巴結進行清掃。觀察組患者采取胸腔鏡+腹腔鏡聯(lián)合手術[2,3],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胸部操作:選擇右腋前線第4、第5肋間、右肩胛下角線距肩胛骨2cm位置作操作孔及輔助操作孔,觀察孔選擇右腋中線第8肋間。在胸腔鏡輔助下,游離并切斷奇靜脈,游離食管,進行胸導管結扎,最后行縱隔淋巴結清掃,常規(guī)留置胸腔負壓引流管。腹部操作:在臍下方1.0cm、左右臍旁、左右鎖骨中線肋弓下位置作觀察孔及操作孔,游離胃,清掃腹腔淋巴結,游離左右膈肌角,腹腔鏡下從胃小彎處進行管狀胃制作。取左側胸鎖乳突肌前緣切口,行頸部食管、胃吻合,常規(guī)留置胃腸減壓管、負壓引流管。
對比兩組患者的相關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疼痛評分等,其中,疼痛評分于術后5d評價,采取語言評價量表法(VDS),將其分為0~3級,0級為無痛,3級為劇烈疼痛。
利用SPSS21.0軟件處理,使用±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5d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相關圍術期指標對比(n=32,±s)
表1.兩組患者相關圍術期指標對比(n=32,±s)
項目 觀察組 對照組 t P手術時間(min) 178.48±11.02 209.84±13.24-10.298 <0.05術后引流量(mL) 591.62±22.95 994.45±21.98-71.709 <0.05術中出血量(mL) 245.87±18.69 410.75±27.56-28.009 <0.05術后拔管時間(d) 5.78±1.76 8.89±1.55 -7.502 <0.05術后5d疼痛評分(分) 1.02±0.24 2.77±0.32 -24.749 <0.05住院時間(d) 13.89±2.12 18.79±2.65 -8.168 <0.05
據(jù)我國惡性腫瘤相關統(tǒng)計顯示,食管癌的發(fā)病率排前5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一般無自覺癥狀,就診時多處于中晚期,死亡率較高[4]。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以外科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可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同時,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及痛苦明顯減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短期生存率[5,6]。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拔管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術后引流量、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術后5d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與開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相比,胸腔鏡+腹腔鏡聯(lián)合手術優(yōu)勢明顯,不僅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疼痛更輕,還能夠縮短術后康復時間。以往有研究顯示,胸腔鏡+腹腔鏡聯(lián)合手術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術后2年內生存率,且不會增加術后復發(fā)率,也證實了該方案的應用價值,與本次研究基本相符。但應注意的是,淋巴結清除程度直接影響其術后復發(fā)率,因此,如何突破胸腹腔鏡術在淋巴結清掃方面的限制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在進行胸腹腔鏡操作時,可能造成喉返神經(jīng)損傷,可通過結合應用超聲刀及電刀等方式預防喉返神經(jīng)損傷[7,8]。
綜上所述,胸腔鏡+腹腔鏡聯(lián)合手術可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及術后疼痛,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與開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術相比,具有明顯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