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波 周穎華 蘆桂青
1南京醫(yī)科大學友誼整形外科醫(yī)院皮膚科,江蘇南京,210029;2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明基醫(yī)院皮膚科,江蘇南京,210019
臨床資料患兒,女,9歲。因家長訴“面部大片色斑9年”,于2015年3月來我科就診?;純撼錾鷷r額面部及眼內有黑色斑片,皮損面積隨年齡逐漸擴大,顏色逐漸加深,無癲癇病史、無眼部不適史及其他自覺癥狀。否認家族類似病史,否認近親結婚。
皮膚科檢查:額部、顳部、眶周及雙側鞏膜可見對稱性色素斑,顏色偏褐青色,著色相對均勻,呈小片狀,界限較清楚。額部及面頰可見多發(fā)米粒至指甲蓋大不等,形狀不規(guī)則的蒼白色斑,部分群聚成片狀,摩擦蒼白色斑時,局部皮膚不發(fā)紅,而周邊皮膚充血明顯(圖1、2)。眼科視力正常,軀干四肢檢查未見鮮紅斑痣及其他明顯異常。診斷:1.太田痣;2.貧血痣。
治療:予以調Q755 nm納秒及皮秒激光共6次治療后2年復診,面部褐青色斑片消失,皮損基本愈合。額部及面頰貧血痣未處理,仍可見蒼白色斑(圖3、4)。
圖1顳部、眼周、顴部及鞏膜小片狀褐青色的太田痣,界限較清晰圖2額部及面頰多發(fā)、形狀不規(guī)則的淺白色斑,摩擦時,局部皮膚不發(fā)紅,周邊皮膚充血明顯圖3經過調Q755 nm激光治療2年后回訪,面部褐青色斑片消失,雙側鞏膜未激光處理,仍可見褐青色斑圖4額部及面頰蒼白色斑未治療處理,在原部位可見
討論太田痣是一種好發(fā)生在面部的灰藍色斑片損害,波及沿三叉神經眼、上頜支走行部位,可侵及鞏膜,好發(fā)于有色人種,組織病理為真皮中上部膠原纖維束中散落或大量的黑素細胞。貧血痣為一種血管組織發(fā)育缺陷,對兒茶酚胺的反應性增強,血管處于收縮狀態(tài),其病理表現(xiàn)無異常,但臨床可通過摩擦及玻片壓迫法區(qū)別于其他色素減少性疾病[1,2]。
本例患者為雙側太田痣[3],同一局部同時合并貧血痣,相對少見,查體未見其他血管類疾病,排除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錯構瘤病[4],兩者相伴隨發(fā)生病理機制不明,尚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