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何世龍
摘 要?關(guān)于韻目代日法的發(fā)明者,目前有兩種觀點,一是洪鈞論,二是盛宣懷論。洪鈞論深不足信,一是有關(guān)洪鈞的重要史料中沒有關(guān)于韻目代日法的記載,二是韻目代日法問世時洪鈞尚未接觸電報業(yè)。盛宣懷論,目前尚無更直接更有力的證據(jù)支撐。據(jù)考證,韻目代日法的發(fā)明者很有可能是鄭觀應。
關(guān)鍵詞?鄭觀應 韻目代日法 發(fā)明者 洪鈞 盛宣懷
Abstract There are two views as to the inventor of the Rhyme Representation of Date. One is the Hong Jun and the other is Sheng Xuanhuai. The belief of Hong Jun is not well-founded. First, there is no record of the Rhyme Representation of Date in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Hong Jun. Second, Hong Jun has not been involved in the telegraph industry when Rhyme Representation of Date came out. The belief of Sheng Xuanhuai has no direct and powerful evidence to support it. According to research, the inventor of the Rhyme Representation of Date is likely to be Zheng Guanying.
Keyword Zheng Guanying; Rhyme Representation of Date; inventor; Hong Jun; Sheng Xuanhuai
韻目代日法是清末民國時期發(fā)送電報時采用的日期記錄方法,即用平水韻中的一個韻目來表示日期。電報自清末傳入中國以來,迅速成為官方重要的通訊方式,但因其費用按字結(jié)算,故電報除追求正文文字簡短外,發(fā)電日期也采用了韻目代日法,以縮減字數(shù),降低費用。韻目代日法自清末出現(xiàn)以來,在民國時期的官方電報中得到廣泛使用。關(guān)于韻目代日法的發(fā)明者,目前有兩種觀點,一是洪鈞論,二是盛宣懷論。筆者對這兩種觀點均表示質(zhì)疑,大膽提出鄭觀應論。
一、洪鈞論、盛宣懷論質(zhì)疑
以歷史小說和人物傳記著稱的作家高陽認為洪鈞發(fā)明了韻目代日法:“接著盛宣懷又講了許多使用電報的方法與訣竅,譬如象‘洪狀元——洪鈞發(fā)明的韻目代日,配合十二地支,用兩個字來表明月日,如‘寅東就是正月初一,正月建寅,東為‘一東。”[1]368學人侯吉永也持此論[2]83。通過對有關(guān)洪鈞的重要史料的考察,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清史稿·洪鈞傳》中,說洪鈞是“同治七年一甲一名進士”出身,之后“出督湖北學政,歷典陜西、山東鄉(xiāng)試。遷侍讀,視學江西。光緒七年,歷遷內(nèi)閣學士。母老乞終養(yǎng),嗣丁憂,服闋,起故官。出使俄德奧比四國大臣,晉兵部左侍郎”。在外交領(lǐng)域,他自譯中俄界圖,試圖解決領(lǐng)土爭端。在史學上“嘗撰元史釋文證補,取材域外,時論稱之”[3]12484,并未提及洪鈞發(fā)明韻目代日法。
在洪鈞的墓志銘《吳縣洪文卿侍郎墓志銘并序》中,僅有的關(guān)于電報的記載是:“中外交涉繁要,多以電通信。外國用三馬電報,中國用四馬電,費倍蓰。公創(chuàng)干支代一十百千字,亦成三馬電,歲省經(jīng)費巨萬。其精敏類如此?!盵4]27也僅提到洪鈞出使外國期間創(chuàng)制了四位電碼轉(zhuǎn)化成三位電碼的方法,與韻目代日法無關(guān)。
有關(guān)人物傳記的正史《清史稿·洪鈞傳》并未提及洪鈞發(fā)明韻目代日法,即便是提到了電報的洪鈞墓志銘《吳縣洪文卿侍郎墓志銘并序》也對韻目代日法只字不提,說洪鈞是韻目代日法的發(fā)明者,缺乏起碼的說服力。
再者,韻目代日法問世時間與洪鈞彼時工作性質(zhì)也有矛盾。
自1879年清政府建設(shè)第一條電報線路以來,電報即運用于文書傳遞。但清政府對初期的電文并不重視,來往電文不加以歸檔,由是“各衙署猶以電報為私文書,去官之日,攜之以行,不入于交代檔冊”[5]241。1884年,主要的線路系統(tǒng)建設(shè)完畢后,電報才開始得到清政府的重視,歸入檔案,故1884年之前的電文檔案保存下來的很少。就筆者所考察資料的范圍來看,最早使用韻目代日法的電報,是1882年5月11日(農(nóng)歷3月24日)清政府駐日本大使黎庶昌發(fā)回的電報,原文如下:
來電悉。華人系香港梁泰記雇英船載往美國者,失事后皆懸寄海岸,梁無力再問。日外部來詢應由中國家辦理否。因無成酌,故請示。敬。[6]26
文末的“敬”字,即韻目代日法中的韻目,代表24日。據(jù)此電報的發(fā)文時間和中國開始建設(shè)電報線路的時間推測,韻目代日法的發(fā)明時間應在1879至1882年之間。進一步細化韻目代日法創(chuàng)制的時間,應在1880年10月至1882年5月之間,《上海電信簡史》對于此有所提及:
津滬電報局創(chuàng)立時,鄭觀應等人在大北公司《電報新書》的基礎(chǔ)上,充實、擴充、出版了有9000余中文電碼的《電報四碼新編》,取代了大北公司的電碼本,在實際工作中使用了40多年。此外,為提高業(yè)務人員的技術(shù)素質(zhì),鄭觀應還組織人員翻譯編輯出版《萬國電報通例》和《測量淺說》,供電報局專業(yè)人員學習和使用,方便了報務人員操作,加快了通報速度,在當時中國的電信業(yè)頗具影響。中國地名長短不一,用四碼代字,發(fā)報費用甚高。于是電報局又編制全國地名代碼,每一個地名,只用碼代表。此外,又規(guī)定使用韻目代表發(fā)電日期。[7]19
文末“韻目代表發(fā)電日期”指的正是韻目代日法。津滬電報局在簡化地名的同時也將日期簡化創(chuàng)制了韻目代日法,時間是“津滬電報局創(chuàng)立時”即1880至1882年。1880年9月李鴻章請奏設(shè)立由天津至上海的電線,10月在天津成立津滬電報總局,并委派盛宣懷為總辦。1882年11月,清政府正式將電報機構(gòu)命名為“中國電報總局”[8]165。津滬電報總局存在了總共兩年的時間,根據(jù)《上海電信簡史》的說法以及黎庶昌的電報日期,故進一步細化韻目代日法發(fā)明的時間應在1880年10月至1882年5月之間。
1880至1882年之間的洪鈞與電報行業(yè)并無直接之聯(lián)系。光緒六年(1880)二月,洪鈞視學江西,當時的江西考場存在冒名頂替等諸多問題,到任后洪鈞強化考場的審查力度,嚴肅考風考紀,制定書院規(guī)則,遂達到“終日堂皇,徼幸遂絕”“興諸生講經(jīng)濟之學”[5]27之效果。光緒七年(1881),轉(zhuǎn)侍讀學士。光緒八年(1882),制定《經(jīng)訓書院章程》,10月江西學政任滿,請假省墓,得旨省墓三月。[9]341這期間洪鈞主要擔任江西學政、侍讀學士等官職,1882年10月方才離開江西。韻目代日法是為簡化電報字數(shù)應運而生的,但在這一時間段里洪鈞主管江西科舉考試與教育,與電報行業(yè)并無直接聯(lián)系。另據(jù)《中國各地電報創(chuàng)置表》[10]346所載,江西第一條電報線路設(shè)立于光緒十四年(1888),光緒六年至八年江西尚未建設(shè)電報線路,這期間洪鈞接觸電報可能性很小,故洪鈞發(fā)明了韻目代日法的看法,從時間上看也有矛盾。
臺灣學者王爾敏先生將韻目代日法發(fā)明之功歸于盛宣懷,但卻語焉不詳,未能提供更直接更有力的證據(jù)。在對盛宣懷評價中,他說:“盛宣懷的經(jīng)營電報,在其所有事業(yè)中最得要領(lǐng),亦最為成功,其人心思細密,用心深遠,其所研制的四字電碼,明本密本,以及韻目代日,一直為國人沿用達百年之久?!盵11]276盛宣懷是中國電報行業(yè)的奠基人,長期擔任中國電報總局總辦,對中國電報業(yè)有著巨大的貢獻,王爾敏將韻目代日法發(fā)明之功歸于盛宣懷有其合理之處,但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更直接、更有力的文獻支撐。
二、發(fā)明者很可能是鄭觀應
考察史料,筆者大膽推測,韻目代日法的發(fā)明者很可能是鄭觀應,理由有二:
第一,鄭觀應所編《電報新編》附有韻目代日法。李鴻章《致陳茇南觀察》(1885年農(nóng)歷5月28日)最早提到了韻目代日法:
獨中國無一電報,嗣后遇有重大機密要件,應即專足送釜山轉(zhuǎn)電查照。商局《電報新編》用詩韻,上平下為一月,按日照加字數(shù),每電以韻字慣首,便知英兵船常往來仁川、煙臺,要函亦可,金允植仍管統(tǒng)理事務否?金宏集現(xiàn)作何官?政府何人主持?希一一詳報。[11]3864
李鴻章將電報商局《電報新編》所附的韻目代日法介紹給陳樹棠(字茇南)使用,并約定了按日照加字數(shù)的密碼。這是筆者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韻目代日法的最早記載。《電報新編》很可能是韻目代日法的出處所在,其編者鄭觀應可能是韻目代日法的發(fā)明者。
第二,鄭觀應編《電報新編》時間(1881年)正處于韻目代日法發(fā)明的時間段(1880年10月至1882年5月)。根據(jù)《鄭觀應集》中的鄭觀應年譜簡編記載,清光緒七年(1881)的5月20日鄭觀應被李鴻章札委為上海電報局總辦,被任命為總辦后鄭觀應“時曾與同事著有萬國通例、測量淺學、電報新編”[12]1535。半年后的1881年12月,盛宣懷所制定的《電報局招商章程》將《電報新編》列為電報局指定用書:“所有中國官商人寄信取資,由本局議定價目,其有與上海大北公司海線交易,寄信取資,亦由本局與大北公司公同議定價目,一并刊刻《電報新編》,以歸劃一。”[8]142可見鄭觀應在1881年的5至12月之間完成了《電報新編》的編訂工作,符合上文1880年10月至1882年5月的時間段。
就筆者有限的文獻閱讀范圍,筆者認為韻目代日法的發(fā)明者更有可能為鄭觀應,供學界進一步討論。
參考文獻
[1]高陽.胡雪巖全傳[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3.
[2]侯吉永.晚清電報的引入之于公文現(xiàn)代化的意義[J].歷史檔案,2010(4).
[3]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汪辟疆.光宣以來詩壇旁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5]許同莘.公牘學史[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9.
[6]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李鴻章全集(電報一)[M].合肥:安徽出版社,2008.
[7]上海電信史編委會.上海電信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8]夏東元.盛宣懷年譜長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9]馬明達,李峻杰.洪鈞史跡述略[J].暨南史學,2013(8).
[10]王爾敏.近代經(jīng)世小儒[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1]崔卓力.李鴻章全集[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8.
[12]夏東元.鄭觀應集(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